不同时机康复介入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对比观察

2021-11-11 03:43周双双叶荣广金辉李兴法吴大榜郑声浩
康颐 2021年15期
关键词:康复效果脑梗死康复

周双双 叶荣广 金辉 李兴法 吴大榜 郑声浩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189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观察者B和观察组C,观察组A为常规治疗后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3天后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B为常规治疗2周内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C常规治疗4周后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 FMA、NIHSS、BI评分,病程3月后不同组别间FMA、NIHSS、BI评分。结果:不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6周 FMA、BI 评分均有提高, NIHS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程3月后观察组A较观察组B及观察组C FMA、BI 评分提高, NIHS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B较观察组C FMA、BI评分提高, NIHS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显著,对脑梗死患者尽早介入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康复;介入时机;脑梗死;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184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高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特点,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积极规范化的康复治疗,修复神经元,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在全球循证医学得到肯定,但康复治疗介入时机的选择临床上存争议,有学者认为脑梗死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康复效果[1],也有学者认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脑组织耗氧量增加,病灶周边缺血加重[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对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8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CT或MRI检查均确诊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心、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疾病导致的意识、运动神经功能疾病,双侧瘫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妊娠和哺乳期患者。本研究符合临床试验伦理标准,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各63例,其中观察组A男33例,女30 例,年龄 45 ~ 87 岁,平均年龄(68. 92 ± 7. 36)岁,病程<72h;观察组B男32例,女31例,年龄 43 ~ 85 岁,平均年龄(67. 98 ± 7. 56)岁,病程<72h;观察组C男31例,女32例,年龄 46 ~ 75 岁,平均年龄(69. 01 ± 8. 22)岁,病程<72h。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集二级预防药物对症治疗,评定患者功能障碍并且制订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治疗措施。观察组A患者:药物对症治疗3天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进展情况下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与治疗;观察组B患者:药物对症治疗2周内介入康复训练与治疗;观察组C患者:药物对症治疗4周后晚期介入康复训练与治疗。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针灸按摩治疗:对患肢进行针灸按摩治疗,针灸采用常规体针与头针,头针取患者病灶一侧运动区,体针则是以患肢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以及足阳明胃经为主。针刺部位取患者合谷、曲池、伏兔、内关、手三里、肩髃、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视患者临床情况适当加减,早期配合电针辅助治疗,1次/d,30min/次,每个疗程7d,治疗3个疗程。(2)作业治疗:评估患者的病情,制订个性化的康复作业,利用患侧肢体残存的功能、器具辅助等进行康复训练。(3)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训练,另外帮助患者进行眼、手协调功能、平衡功能的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20min/次,1次/d。

1.3观察指标[4]

FMA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满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得分越高。(2)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研究脑卒中量表,神经功能恢复愈好,得分越低。(3)BI评分:改良 Barthel 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功能恢复越好,得分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两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NIHSS评分

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周、3月后观察组A患者NIHSS评分较观察组B、C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患者NIHSS评分亦较观察组C患者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往往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即便患者及时接受相关诊疗,若治疗后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与护理,往往导致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影响患者终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身心受挫。但是中枢神经的结构、功能具有再塑和重组的能力,且患者未凋亡的神经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刺激再生,因此,采取最佳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目前脑卒中疾病的研究重点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后2、4、6周及3月后FMA、BI评分较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脑梗死瘫痪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具有加强的改善作用,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较晚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患者更具有优势,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降低康复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因此康复治疗的时机选择对于后期康复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5] [6]。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内脑水肿尚未消除,有一个自我恢复的过程,情绪受到病情的影响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此时给予康复治疗训练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均有刺激作用,对其兴奋性进行调节,神经传导正确输出,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受到抑制,促进运动模式的改变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并且及早介入康复治疗神经侧支循环、轴突等联系建立,促进大脑半球功能的代偿[6]。另外,对患者的肌肉力量进行训练,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復。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无进展情况下尽早康复介入治疗对效果影响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左惠荣,王彤.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时机与疗效关系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9):700-702.

[2]代接,项荣.头针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窗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13):1381-1383.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陈立英,廖仁昊,宋月平.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机介入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6):665-667.

[5]勒东红,王伟成.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治疗谈基层医学模式的转变[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7):14-15.

[6]王丽萍.康复治疗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11):1798-1801.

作者简介:周双双(1991—),女,主治医师,永嘉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要从事神经康复专业。

猜你喜欢
康复效果脑梗死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