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院内延迟在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从分析

2021-11-11 03:43佘祥顺
康颐 2021年15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佘祥顺

【摘要】目的:分析缩短院内延迟在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结果,以治疗方式为依据,设置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全部患者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3h和3-6h,同时观察组实施缩短院内延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溶栓前组间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組,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34.29%),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中,通过落实缩短院内延迟干预,利于提升溶栓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缩短院内延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193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脑血管疾病,时间延误是影响此类疾病患者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因此,针对此类疾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可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观念也得到广泛认可[1]。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组,并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发病后溶栓治疗时间,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0例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并以溶栓治疗时间为依据,建立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01±4.7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98±4.69)岁,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建立绿色通道,并确定转运等治疗治疗流程,缩短患者院内延迟时间,针对急诊或神经内科接收到的急性脑梗死可疑患者,即刻开启卒中绿色通道,将接受治疗时间控制在发病后3h内。具体治疗干预中,接收到患者后及时通知神经内科病房及有关科室做好溶栓治疗准备,包括科室、工具设备和药物等,并与接收患者人员保持联系,预估患者到院时间,于患者到院前5h开启绿色通道。患者到院后快速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头颅CT等相关检查,经CT诊断后,将脑出血患者排除,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应快速将患者送入病房,实施血压和心电图检测,在确定患者不存在溶栓禁忌症后,由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建立静脉通路,实施10%rt-PA静推,并在1h内进行静滴治疗,溶栓治疗24h后,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口服治疗。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评分范围在0-45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患者Barthel Index评定量表(BI)进行评价,总分100分,评分与患者自理能力正相关。

(3)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意识丧失、脑水肿、癫痫和肢体抽搐几项并发症发生率,发生率越低缩短院内延迟干预方式应用效果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NIHSS和BI评分比较

溶栓前组间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溶栓后相比于溶栓前评分更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优(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低于对照组的34.29%,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通过多模式影像可为时间窗治疗提供支持,能够指导进行溶栓治疗,同时可提升治疗安全有效性。因此,在实际进行治疗中,应加强对影响院前延迟因素控制,如脑卒中识别、交通及急救系统畅通等。为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应制定相应转运流程,尤其是患者入院后,可通过建立院内绿色通道,调整以往急诊科接诊-问诊-查体-开化验单-交费-抽血化验和影像检查等流程,在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检查和治疗,交费等程序延后,缩短检查至给药时间。同时还应建立由急诊科、化验室和影像科等科室于一体的无缝连接救治体系,对患者救治过程进行系统化管理,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控制,以此为患者赢得更多抢救时间[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NIHSS和BI评分差异不同明显(P>0.05),治疗后评分均显著改善,两组相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8.57%)低于对照组(3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通过建立绿色通道方式,实施缩短院内延迟干预,可缩短发病到治疗时间,帮助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且可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减少治疗后并发症,可帮助患者治疗后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建立绿色通道提升院内转运通畅性,缩短患者院内治疗延迟时间,可帮助患者快速获得有效治疗,利于改善预后效果,该方案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艺皓,杨莘,苏林霞,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9):2279-2283.

[2]李晶晶.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患者院内延迟的相关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价值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临床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阿司匹林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影响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
血栓通注射液对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