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021-11-11 03:43刘二兰
康颐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刘二兰

【摘要】目的:分析皮内针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01月-06月就诊于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组为皮内针组和中药组,每组各30例,其中皮内针组予皮内针治疗,3天治疗1次,3组穴位交替取穴,5次为一个疗程;中药组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日1剂,每天两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15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尼平消化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short form,NDI-SF)简表,以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DI-SF上数据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评分均显著下降,且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明显下降更多,组内和组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应用皮内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皮内针;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210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其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西药指标不治本,且易发生副作用,而中药治疗过程漫长[1]。因此,我院对皮内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所收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肝胃不和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中药治疗)与实验组(皮内针治疗),每组患者均30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2];(2)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3)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4)自愿加入并配合完成本课题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胃部手術者,或合并其它类型胃炎者;(3)合并其它严重疾病者;(4)精神异常、智力及语言障碍者;(5)孕妇、哺乳期及本研究所服药物过敏者;(6)对皮内针有恐惧心理;(7)临床资料不全。

1.2治疗方法

1.2.1日常护理

两组在接受试验过程中需保持相同的日常护理。具体有以下要求: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宜清淡饮食,忌食烟酒、浓茶、咖啡、辛辣、过凉过烫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

1.2.2器具选择皮内针

图钉型皮内针(揿针)0.22mm×1.5mm,由四川源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注册证编号:国械注进20162271259。其它:无菌镊子、安尔碘、棉签。

1.2.3操作方法

实验组取穴: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针灸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中相关治疗方法取穴,A组 中脘、胃俞(双)、肝俞(双);B组 足三里(双)、脾俞(双)、胆俞(双);C组 内关(双)、公孙(双)、期门(双)。3天治疗1次,3组穴位交替取穴,5次为一个疗程。

参照组选用柴胡疏肝散基本方:陈皮10g,柴胡15g,川芎8g,香附8g,白芍15g,枳壳10g。随证加减:若气郁疼痛较剧者加玄胡、郁金;胀满甚者加厚朴、砂仁;反酸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眠差者加合欢皮、夜交藤。煎服方法:煎药前先加入清水900ml(约三碗水)浸泡半小时,火煎至药液约余300ml(约一碗水),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日1剂,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包括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尼平消化指数(NDI-SF)。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 (x±s)表示,使用x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NDI-SF上数据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评分均显著下降,且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明显下降更多,组内和两组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为理气剂,虽然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达到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柴胡疏肝散也不例外,且其药效起效慢,治疗过程较长。而皮内针是针灸治疗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不仅可以达到除湿,调节血气的作用,刺激神经、细胞,增强抵抗力,同时通过埋针可以长期的刺激穴位,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且埋针一次相当于针刺十次或数十次,疗效持久巩固,省时方便。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临床指标评分要更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皮内针治疗的临床效果要高于中药治疗。

综上所述,在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应用皮内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桂峰,丁秀领,傅琳.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现状[J].天津药学,2020,32(02):69-72.

[2]王祥. 主客原络配穴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3]林立君. 斡旋针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

课题项目:皮内针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编号:黔科计2020040)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