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评价的价值观偏向与媒介责任
——以《绿皮书》电影为例

2021-11-12 17:18张旭雯
散文百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皮书托尼黑人

张旭雯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影片内容概述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马赫沙拉·阿里与维果·莫特森主演的优秀剧情影片。这一影视作品是由发生在牙买加裔美国钢琴家唐·谢利和其雇佣的司机兼保镖托尼·立普之间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钢琴家唐和司机托尼两人凭借着绿皮书的指引,开车前往美国南部巡演,并在这一旅途中,产生了跨越种族与阶级的真挚友情的故事。

电影片名《绿皮书》,出自影片中所出现的一本叫《黑人司机绿皮书》的旅游指南。正如这本书封面上写的“随身携带你的《绿皮书》,你可能需要它”那样,《绿皮书》就是为了在种族隔离时代的美国黑人司机而著的,提醒他们哪些餐厅和酒店可以为黑人提供服务,还有哪些地方属于“日落小镇”等事项。这本《黑人司机绿皮书》是由维克多·H·格林在1936年首次出版的,此后30年再版一次,在美国各地加油站有售,甚至实现了每年1.5万册的广泛销量。

二、影片市场口碑

电影《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而目前,该片的网络购票评分也达到了年度最高的9.4,豆瓣评分8.9,也创下了近十年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最高评分。

2018年9月11日,电影《绿皮书》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获得了高达94%的烂番茄观众好评度。而在整个颁奖季,该影片获得54项提名与18项大奖。

2019年3月1日,《绿皮书》登陆国内院线。票房成绩可圈可点的同时,电影也获得了国内影迷的大量好评,可以说是做到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些耀眼光环而来的,还有很多的争议与质疑。

正如环球时报的报道:“肤色和种族,是这几年奥斯卡的热门关键词。从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前夕,到如今保守主义重新抬头的后奥巴马时代,如今许多种族题材的电影视角穿越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绿皮书》如今在民主党占多数的奥斯卡上获得小金人,其意义绝不仅是电影本身。”

三、电影简评

《绿皮书》电影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争议之处在于,部分受众认为这一影片政治性导向过强,也正是因此价值观偏向而获奖。其实,从其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角度跳脱出来,理性看待这一影视作品,就会发现:《绿皮书》一方面在内容上以反映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为重心,另一方面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又回归到了电影本身。

《绿皮书》以公路电影和兄弟电影的叙事形式,讲述了在一段旅程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从冲突与摩擦中,渐渐了解彼此,有了一段超越种族与阶级的友谊。电影格调平实,整体结构工整,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再加上演员的精湛的演技,是受众在愉悦、感动的同时又有省思。

1.从艺术表现形式角度分析。

《绿皮书》的导演彼得·法雷里以喜剧片的经验,执导《绿皮书》,把严肃的题材,拍成了一部相对温情的公路喜剧片,进行了“黑白反转”的人物设置。设定了两个反差极大的主人公——底层的白人与顶层的黑人,并在特定年代里成为雇佣关系,同时又为两个人物设置了黑白与阶级两重矛盾。在好莱坞以往的“黑白配”影片中,大多是白人正经、黑人鬼马,随着影片发展,白人会逐渐放松和黑人求同存异的这一套路。而《绿皮书》实现了反转,变成了黑人唐不苟言笑,而白人托尼滑头反叛。

电影叙事角度以主人公之一托尼视角为主,对托尼的角色塑造,主要运用“故事情节表现”这一直接塑造手法。意大利裔美籍的白人托尼登场时,导演安排了三个情节:第一个情节就是托尼在夜总会上班,偷富商帽子情节,并有不屑于班主奉承富商的表情镜头,表现托尼作为底层小人物对上流人士的鄙视;第二个情节是托尼暴打闹事顾客,满嘴粗话,就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暴力形象;第三个情节,托尼把家里维修工黑人喝过的水杯扔到了垃圾桶里。以上情节表现,在电影开场便生动刻画出托尼的种族歧视心理和底层白人形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唐的出场。唐住在卡内基音乐厅里,出现在一个由象牙与黄金装饰,奢华高端而极具异域风情的房间中。在与托尼初次见面的电影视角中,唐身穿长袍,仿佛像非洲国王一样俯视托尼。在人物形象上,和托尼截然不同,唐在掌握资本的同时,有学识与才华,性格上沉着理性。

2.从精神文化内核角度分析。

《绿皮书》电影以小见大,并以真实历史故事为背景,描述了一段反种族歧视的厚重话题,让我们看到在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吉姆·克劳法》笼罩下的十九世纪美国历史中,黑人的生存处境以及权利之战。

豆瓣电影平台,从《绿皮书》电影的精神内涵角度,给出如下评价:“怀旧的绿皮书,代表了平权与隔离制度下黑人旅行的圣经;身份的错位,牵引出肤色阶层取向等千差万别的两个男人的公路之旅;反差萌的炸鸡配上底层黑人的乡村音乐,安利了一个至暗时刻的孤独灵魂;唯美的家书,流淌着不同皮囊下渴望相同的家庭温情;粗放不羁的伙伴,在目睹他人羞辱和危险中放下了偏见;忍辱的捍卫者,最终学会了如何对抗虚伪生活的勇气!”

有不少人认为《绿皮书》剧本太过工整了,但这种“工整”也正好帮助它顺利拿下奥斯卡奖。奥斯卡正是偏好去挖掘自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故事,将本身敏感严肃的题材,进行幽默得当的艺术化处理。《绿皮书》的剧本就像教科书般工整,两个对立人物的设置、人物关系的发展、前后照应的台词、顺应观众期待的结局等。

片中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丝毫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电影中的优雅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深挖,在幽默有余的进程中不觉泪已沾湿巾。打破偏见、很多含义和主题就用画面静静地展现出来,虽然有些场景并无台词,但其中蕴含的力量依然能够击中人心。

四、优秀影视作品创作与传播

1.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分析《绿皮书》的获奖意义。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直接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和设置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其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其关注的先后顺序。而影视等大众媒介提供给受众的信息,就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媒介对议程的强调程度与受众对这一议程的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

(3)除了媒介对于议题的表达方式和强调程度外,还有其他因素,同样都会对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绿皮书》电影,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表现出对种族歧视的批判,对人权自由民主的尊重。《绿皮书》获奖,则为大众设置了引导性的议事日程,在整个社会的广大受众中形成对种族问题的强烈社会关注度,改变大众对于电影主题重要程度的认知,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引导大众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对于人类社会中人权保障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高品质、高评价影视作品如何平衡受众需求与媒介责任。

纵观奥斯卡金像奖的历届获奖作品,平衡受众需求和媒介责任是保证作品成功吸引受众、获得较高业界评价和市场口碑的主要因素。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绿皮书》电影,在获得广泛市场关注的同时,也存在奖项评定政治性导向过强的争议,从而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受众需求方面,《绿皮书》电影通过运用部分影视策略,成功地满足了受众情绪转换、人际交往、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等需求。在媒介责任方面,《绿皮书》电影通过对正确政治立场的把握与正能量价值的大力传播和彰显,努力倡导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赞美友谊与自尊,积极引导受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当今大众媒体影视作品领域,不乏过度迎合受众需求,忽略媒介责任的问题。而高品质、高评价影视作品,势必需要坚持以“理念”为主、以“技巧”为辅,及时融合创新、打造多元内容来满足受众需求并引领受众需求;而在媒介责任方面,更需要做好“把关人”,将优质文化与正确价值观注入作品内容、提升内涵、引导舆论。

3.影视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偏向与引导路径分析。

影视文化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传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艺术创新,以叙事情节弘扬时代精神;借助情感共鸣,以人性主题阐述核心价值;立足观众定位,以新兴媒介适应需求变化;力求贴近生活,以正面表达反映社会诉求;加强典型塑造,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典范。

新媒体影视传播对社会文化运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也存在着监管部分缺失和内容良莠不齐等现实问题。《绿皮书》等优秀影视作品的获奖,是发挥主流媒体社会引导作用,合理利用电影界"意见领袖"的角色的重要路径。影视作品领域的评奖环节,反映出正确价值观偏向,对于在影视传播中发挥正能量,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促使影视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猜你喜欢
绿皮书托尼黑人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理发师托尼
碰瓷的绿皮书
黑人谈河流
我想自己做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托尼逃跑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杜仲产业绿皮书》简介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