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白描手法下的淡泊人生

2021-11-12 17:18
散文百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白描贾平凹散文

李 凡

兰州交通大学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穿行于车水马龙之间,每一个生命都是渺小而微弱的存在,外界的压迫、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诸多的纠结、困扰,纷纷杂杂地盘踞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这样的生活,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但是我们可以学着进行自我排解,让自己可以更好地去接受、去适应这样的生活,而这也应该是《自在独行》这本书的主旨所在,与此同时,“朴文”是这本书外观所展示给读者的一大特点,全文并不是辞藻华丽,而是以平平淡淡的陈述展开,一幕幕故事情节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是一位亲朋好友在向自己讲述过往,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字里行间映射出的则是贾平凹先生低调且含蓄的处世方式,它所暗含的作者作为“朴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本文将从“朴文”和“朴人”两方面展开解读。

一、朴文——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原指中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用墨线勾勒物象,且不着颜色,后引用至文学作品中,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在描写人物方面白描手法可以让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又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自行对人物的特点或行为加以补充深化。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就以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卖炭老人的形象,他长期受着烟火熏烤致使满面尘灰,又因终日里用手刨挖木炭,双手都是黑的,虽然是对于老人外貌的简单勾勒,但透过诗句,不得不怜惜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印记。而在描写景物方面,可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田亩、草屋、榆柳、桃李、小村、炊烟、狗吠、鸡鸣本是乡野间的平常之物,在诗人的排列组合下错落有致,充满生机,一座简朴雅致的院落,一个平淡和谐的村庄,与作者辞官回乡,淡然归隐的心境相辅相成。

孙犁曾谈到贾平凹的散文:“他的创作在于:用细笔触,用轻淡的色彩。连续不断地去描绘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习,而易于忽略的心理和景象。”白描手法在贾平凹的诸多散文中的运用,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直白的对散文的所见所闻有所感悟,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探知每一个人物的情态和性格,帮助自己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传达。与此同时,见山不是山,平淡的语言下亦汇聚着人生哲理。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散文中的白描的写作手法加以论述。

1.着重人物特征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在一篇篇散文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朴实坚韧的母亲,忠厚严厉的父亲,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恩师、好友,甚至路人,他们大多是真实出现在作者生命中的人物,性格各异,形象饱满,呈现出人生百态。

以“母亲”为例,比如在《纺车声声》中,“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的她这般的瘦……”。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身形消瘦,任劳任怨,在她身上还遗留着封建礼教的“毒瘤”,却独自照顾四个孩子七年,撑起一个家。当孩子为了生计想要卖掉父亲藏起来的书,母亲“更加气得浑身发抖,嘴唇乌青一只手死死抓着心口”,她知道这些书籍的重要性,但也因孩子的不理智而关心则乱。她倔强顽强的守护着这个家,守护着身陷囹圄的丈夫,即使再艰苦也不向生活低头。而纺布是母亲的一技之长,亦是母亲用来填补家用的一种途径,在旧的纺车坏掉的时候,阖家通过努力新换了一台纺车,“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显得很年轻,脸上始终在笑着,把那纺车一会儿放在中堂上,一会儿又搬到炕角上,末了,又移到院中的榆树下去纺”。这些动作看似没有独特之处,但母亲爱不释手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她知道,纺车是她家庭收入的来源,是她生活的期待,生活清苦,却依旧充满希望。就这样,一个和蔼可亲,顽强坚韧的母亲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她”同样也是千千万万父母的缩影,读者在这位母亲身上肯定会看到自己长辈忙碌操劳的身影,也会因此感同身受。

2.文辞朴实,情感真挚。

散文集中,不论是写人还是状物,都是采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而且体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如《静虚村记》中作者对自己所租住的小村的描写,“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这是一个位于现代建筑之间的小村庄,充满着古朴雅致,和《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简简单单的铺陈叙述着,一步一景,一路青葱,虽少有花香缭绕,但也不失赏心悦目之感,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一座恬静淡雅的小村庄,没有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是自然的模样,而置身于此,内心也会平静很多。正如孙犁先生对《静虚村记》的评价:“这不是一篇大富大贵的文字,而是一篇小康之家的文字。读着它,处处给人一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光亮和煦,内心幸福的感觉。”现代人被纷扰的生活方式所影响,很少有机会回归自然,回归本心,若是能在作家的笔下领悟到平静,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丝丝安慰。

3.形散而神不散。

《自在独行》作为一部散文集,收纳的散文或是贾平凹先生的人生阅历,或是他的思想荟萃,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它们取材广泛自由,所见所闻所感皆可作为文章的叙述中心,且行文时,不拘泥于表现方法,文章显得随性自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刻意的强调。散文都与自在、独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并不是毫无章法,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莫过于此。例如《秦腔》一则,看似和自在、独行两者没有联系,但细细想来,八百里秦川独特的地形,独特的环境,孕育出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艺术,秦腔没有被历史的洪流淘汰,也并没有受太多其他戏剧形式的影响,这正是它独立于世间的真实写照。

二、朴人——淡泊坦然的贾平凹

贾平凹出生并且成长于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他有着西北汉子的质朴、踏实,亦有着一位文人的细腻、谦逊。“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是散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人生感悟,亦是贾平凹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

1.从容是真。

从容是真,亦是生命的睿智。若将《纺车声声》《我的小学》《西大三年》《祭父》几篇散文中的情节拼凑在一起,就是贾平凹先生前半生的人生经历的缩影。少时的贾平凹,家境清贫,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小脚妇人,父亲是个村里的教书先生,后因某些原因被迫离家七年,身陷囹圄。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主动退学务农,帮母亲承担起家里的重担,他去生产队挣工分、进山砍柴,与此同时,他努力自学初高中课程,最后,从西北大学文学系顺利毕业,上大学是他人生的意料之外,但也因此改变了他的后半生。而《人病》中叙述了贾平凹先生患肝病的一段经历,因为患病,他被外界的人孤立,嫌弃,在吃药久久不愈的情况下,他去了传染病院隔离接受治疗,而在传染病院里,他却体验到了人间的温情:“我们失却了社会上所谓的人的意义,我们却获得了崭新的人的真情,我们有了宝贵的同情心和怜悯心,理解了宽容和体谅,热爱了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了太阳的温暖和空气的清新”。因为体验过生活的残酷,所以贾平凹先生才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人生,而在那段独自前行的路上,他总是有着发自内心的从容淡定,默默承受着生活的磨砺,守护着他的家和他的事业。

2.宽释是福。

作者默默的看世界,放宽胸怀,海纳百川,感悟人间的悲悯。贾平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甚至是站在高处俯瞰着万千世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将自己独立于世人之外细细品味着人生百态,这样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更加清晰、真实,作者看闲人、看弈人、看名人朋友,他说奉承、说请客、说房子、说生老病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看着形形色色的人,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各自完满的完成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吧。”而现实中的人,却不乏有愤世嫉俗者,他们看起来是正义的化身,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嫉恶如仇,然则却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习惯了社会的种种生存法则,亦有那些费尽心思只为一丝蝇头小利的人,在利益面前,人情冷暖为何物恐已不自知。活成自己,活在当下才是人生的真谛,抛开偏见和执念,人会获得更加轻松自在,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

3.有敬无畏。

独自走一走,总有一瞬间忘记来路和归途,忘记一些人,一些事,然而刻在灵魂深处的是乡愁,是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黄土高原养育出了贾平凹这样一位陕西本土作家。他爱他身处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一抹黄褐的平原舒展地徜徉在辽阔的地平线上,粗笨而庄重的土屋,高耸挺拔的白杨……他爱他的故乡商州——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三两村民亦或悠闲唠着家常,亦或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着,生活中的小打小闹亦为小山村增添了一丝别样风采。他将真实的情感付诸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他写故乡的民俗风情,写人生的五味杂陈,他渴望自己可以一直记录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他说若他不写,他“真于故乡‘不肖’,大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了”。因为热爱,所以需要一份敬畏,敬畏所拥有的一切和所体验过的一切,就会多一分珍惜。在自然面前人生而渺小,又是无知且脆弱的,常怀敬畏之心,是我们对自然的尊重。

4.乐以忘忧。

第四章的序言作者写道:“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性的一种崇拜补充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让我少一点俗气,多一点灵感”,看似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他是一位抱朴含真的作家,又是一位行于俗世的思想家,“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他从万事万物中排解人生的苦闷与不快,却又淡泊超脱,独立于事物之外,享受着孤独的意境,追求着内心的安稳与独行的自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与其将生命所有的时间用于吹毛求疵,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人生中该做的或是能让自己舒心的事情上,放下对错和对的纠结,少一点对得与失的计较,无所求相反会满载而归,乐以忘忧,自在潇洒地享受人生。

三、结语

贾平凹认为不论是小说和散文都应该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通读《自在独行》这部散文集,它写情感,聊爱好,说社会,谈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人生箴言,自然质朴的文笔下展示的是作者的真性情。每个人行于天地之间,体验季节更迭,万物更替,每时每秒都是不一样的人生,而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人可以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成年以后,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我们需要自己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琐事,也需要在慌乱的生活中觅一处属于自己的宁静,因此请务必珍惜时光,自在独行。

猜你喜欢
白描贾平凹散文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西安这座城
写给远去的路遥
月迹
《白描荷卷》自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