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熠的“进谏”意识

2021-11-12 18:40贾依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宋史盐业国家

■贾依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朱熠是以武举入仕的,是一位武状元。根据《宋史·朱熠传》记载:“朱熠(1192—1269),温州平阳人。端平二年,武举第一。迁阁门舍人,差知沅州,改横州,复为阁门舍人、知雷州。”关于朱熠,历史可考的资料不是很多,仅有一些著作对其人物和事迹有所收录。这些著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状元的整理类书目,如朱绍侯主编《中国历代宰相传略》,王鸿鹏等编著《中国历代武状元》,周亚非著《中国历代状元录》等。第二类是地方文献,主要著作有:潘善庚主编《历代人物与温州》,陈圣驹编《顺溪陈氏宗祠碑林》,民国周喟编《南雁荡山志》等。还有一篇专门介绍朱熠的文章《朱熠,一颗闪烁千年的星》,刊登在新平阳的报纸上,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朱熠墓和朱熠的大致情况,赞扬了朱熠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的刚正不阿。以上这些著作,都只是对朱熠的简单介绍,对其功绩简单的评价,对于其进谏思想的论述较少。本文仅从有限的史料中对朱熠的进谏意识进行简单论述,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弹劾官员

《宋史·朱熠传》载:“入对,为监察御史陈垓论罢,臣僚复论,降一官。久之……景定元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以旧职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奉祠。为监察御史胡用虎论罢。久之,监察御史张桂、常茂相继纠劾,送处州居住。咸淳四年,诏令自便。五年,侍御史章鉴复以为言,驱之还乡,寻卒。”短短的几百字,4次写到了朱熠遭到官员的弹劾,由此而降官或被免职,由此可以看出,朱熠在为官期间得罪了很多人,这正是因为他直言进谏造成的。《宋史·朱熠传》中也记载:“熠居言路,弹劾最多,一时名士若徐清叟、吕中、尤焴、马廷鸾亦皆不免。”连当时的名士都会受到他的弹劾,更不要说是其他人了,从被授予武举第一开始,一直到他去世,虽任职起几落,但他的半生几乎都在官场度过,这样的任官经历使他能够更加接近皇帝,也更加亲近于国家的政治,发现国家治理的不足。朱熠就曾揭发军吏相互勾结牟利营私的腐败行为,他不畏惧权势,敢于直言进谏,久而久之便招致了当朝官员的怨恨。

朱熠为官经历了三个皇帝,但这些皇帝都没有太大的作为,在政治上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朝内,宰相弄权,史弥远、丁大全等人掌握着较大的权利,建立了自己的一些势力,得很多有识之士无用武之地。朝外,国家边防空虚,兵力不振,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拥有爱国之心的李煜必然要提出一些建议,改善这种状况。于是,朝廷中的有错官员成为他所弹劾的对象。《浙江通志》中记载:“宋史谓其如狂猰,遇人,人辄噬之云。”这里的“狂猰”是疯狗的意思,将朱熠比喻为疯狗,遇人就咬,在官场中,一遇到有臣子做的不对,一定会上奏章进行弹劾,所以被称之为“狂猰”,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他强烈的进谏意识。但是我们可以从《宋史》的记载中明确看出,朱熠最后是因为得罪了太多人,遭到朝中官员的接连弹劾,被驱之还乡,过了不久就去世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为官之道上看,朱熠的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为官就是要身在其位谋其职,做到臣子应尽的本分,做对于国家有利的事,看到不对的地方就要指出来加以改正。但从为人之道上看,朱熠的这种做法可能太过于直接,毫不留情的指出他人的不足,当然会受到别人的记恨,适度委婉一些,也许朱熠做官时间可能会更久一点,也有机会在官位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但这样做的话,这就不符合朱熠的性格了,朱熠的敢于直言进谏正是他名留青史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二、上书皇帝

朱熠的父亲尚武,因而朱熠从小跟随父亲习武,臂力惊人,史传他能挽二百斛的大弓,又因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兴盛,读书、考试、做官是每个文人的追求,因而朱熠同时拥有着较高的文学水平,可以说朱熠是一个文武全才,这为他日后的官场生涯打下了基础,使他作为一名武官,同也能在政治问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御史上疏略曰:境土蹙而赋敛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景德庆历以三百二十余郡之财赋供一万余员之俸禄,今以百余郡之民力赡二万四千之冗员,欲宽民力,必汰冗员。不报。”朱熠看到了国内的冗官问题已经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支出,于是上疏提出精简机构,淘汰冗员,省下来的开支以补国用,以宽民力的建议,虽然最后没有真正得到实施,但却能从这一点上看出他的进谏意识和爱国思想。

关于盐业问题的处理是朱熠一次完美的政治实践。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直接关系着民生问题,所以,处理好盐业问题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南宋时期,朝廷在盐业的处理问题上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百姓的生活,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朱熠看到了这一问题,因此两次向皇帝上奏章陈述这一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措施。《宋史》记载:“殿中侍御史朱熠言:近者课额顿亏日甚一日,姑以真州分司言之,见亏二千余万,皆由台阃及诸军帅兴贩规利之由,于是复申严私贩之禁。”这说明朱熠已经看到了当时盐业上产生的问题,就真州而言,已经产生了大额的亏空,更不要说是其他的地区了,而这些都是不法官吏和军队勾结走私造成的,他向皇帝上书,要求重视这一问题。

过了几年之后,朱熠又上奏章,这次是关于正盐和浮盐的问题。盐业是一个能够获得很大利益的行业,蜀广浙数路的盐业总额还比不上淮盐额的一半,可见淮地的盐业盈利之大。环海之湄,有亭户和锅户之分,而盐业分为正盐和浮盐,亭户所出的是正盐,其最后直接由国家收纳;而锅户所产的主要是浮盐,最后卖给商贩,由盐商在进行其他的销售,根据盐业的盈利状况,正盐所占的比重是四,浮盐是一,因而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而一些官员正是利用这一点,从事一些不法行为,获得高额利润。根据上述的这种情况,朱熠不但提出了盐业产生的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盐业问题的方法:“端平之初,朝廷不欲使浮盐之利散而归之于下,于是分置年来钞法,屡更公私俱困,真扬通泰四州六十五万袋之,正盐视昔犹不及额,尚何暇为浮盐计邪,是以贪墨无耻之士大夫知朝廷住买浮盐龙断而笼其利,累累竃户列处沙洲,日籍铢两之盐,以延旦夕之命,今商贾既不得私贩,朝廷又不与收买,则是绝其衣食之源矣,为今之计莫若遵端平之旧式,收锅户之浮盐,所给盐本当过于正盐之价,则人皆与官为市,却以此盐售于上江所得盐息径输,朝廷一则可以绝戎阃争利之风,二则可以续锅户烹煎之利,有旨从之。”朝廷不想将浮盐之权散之于下,于是开设了十局,用来收买浮盐,想法是好的,然而由于管理不当,却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些士大夫为了个人的利益,垄断浮盐之权,民间的商贾不能私自贩卖,朝廷又不采取措施加以收买,因而造成了民间盐业的混乱,使得百姓的日常食盐都产生了问题,每日只能获得很少的盐。所以朱熠提出要恢复端平年间的盐业措施,收取锅户的浮盐,并且以高于盐的最低销售的价格给他们,使得他们直接与国家进行交易,这样既杜绝了士大夫从中牟利的行为,又可以解决百姓的盐的来源问题。朱熠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同,于是皇帝发布诏令,要求有关部门参照执行,虽然最后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解决当时盐业上的问题,但这一措施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计良策。就现在来看,朱熠提出的盐业措施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对我们今天一些问题的解决仍然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朱熠的一生可谓是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这位伟大的南宋武状元对南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先进的“进谏意识”更是有着闪光之处,他弹劾有错的文武官员,上奏国家的政治腐败问题,提供国家经济的解决措施,不可不说是带有一定的先进性。虽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受到诟病,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他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出建议,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本文中,受相关史料的限制,笔者对朱熠只是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片面的了解,所以,想要全面了解朱熠的伟大成就,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究。

猜你喜欢
宋史盐业国家
孝母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改革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婺书》与《宋史》中的郑刚中传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