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金课”建设的标准和内容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1-11-12 18:40郭金梅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金课实践性创新性

■郭金梅/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金课”这一概念出现在新时代,虽其终极目标与过去的精品课、优质课一样,但其本质与标准有所不同。正如我们的经济发展理念,过去看重“速度”,但现在不仅看速度,更强调“可持续性”。“金课”理念的提出正是对教育从“量”的强调到“质”的关注的跨越,所以建设“金课”旨在课程“质”的深入探究。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金课的建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 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关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的难易程度,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较高要求。金课的这一标准为思政“金课”建设标准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因此,本文试图围绕“金课”的建设标准,结合《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现状,探索思政“金课”建设的标准和内容。

一、深化《基础》课的思想性,提升“高阶性”

《基础》课要求大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完成,因其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材读起来浅显易懂,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内容过于简单的假象,在重视程度上就会受到学生的忽略。实际上,《基础》课的综合性很强,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重要作用。换言之,从本质上来讲,它关注的是学生人生和生活问题的高级思维和解决能力的培养。突破内容简单化,增强课程高阶性的关键是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基础》课的思想性就是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使其成为学生认识、解决生活和人生难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基础》课中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人的本质理论和道德起源论等等,但由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认识不清,或认识不全,自然会存在对问题理解的不透彻,更甚的是会出现马克思主义与学生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无法发挥,那么课程的内容就会显得浅显、空洞,学生的获得感就会下降。因此,思政“金课”的建设必须抓住马克思主义这条思想主线。

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性上,要做到“三个一”,第一是抓住一个突破点,要求学生读自传、看纪录片全方位了解马克思本人,伟人一生的经历无疑会是一种教育,同时读懂马克思的一生,知晓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事业,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如它的阶级属性,科学社会主义等等。第二是实现一个转变,将马克思主义从一种政治术语转变为个人信仰。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每当谈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时,总是无法表达出来,不少人也会回答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指导思想。马克思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再谈论他,但却无法说出它是什么,根源都在于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术语,一种政治口号,而与自身脱节。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把握应把它理解为一种认识工具,如辩证法会指导我们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分析问题应主客观兼顾,解决问题要抓主要问题。具体来说,在树立择业观时应看重长远发展,树立爱情观时应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三观”一致等等。当马克思主义变为每个人的信仰后,它的力量会是无穷的。第三是坚持一个原则,即读原著原则。即使是非专业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必然离不开读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读原著是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一个过程,如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以锻炼。与此同时,读原著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学习思政课的难度,提升课程的挑战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会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凸显出思政课的创新性。

二、提升《基础》课自主性,凸显“创新性”

思政课不以教会人某种技能为目的,强调人的“改变”。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说教目的。那么,“金课”的建设必须打破这一局限,基于思政课的育人特殊性和当前的教学现状,思政课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会是提升思政课创新性的重要途径。

在增强自主性上,应从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形式的组织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要途径依然是课堂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内容,这一现状局限了思政课育人作用的发挥。思政课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教材之外内容的学习,如对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的学习、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对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关系的了解等等,只有做到真正的了解国家,才会学会关心国家,最终达到思政课要求的家国情怀。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既要跳出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也要打破理论讲授的模式局限,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与学生及时沟通分享的互动平台,培养学生课前课后的自我探索。以最受学生群体欢迎的微信为例,可以在群里发布任务、分享学习资料、检验学习成果。微信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及时性、广泛性,学生即时分享,接受度高、使用频繁,这样的学习模式更多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意识转移到生活学习习惯。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都要突出自主性,过程评价必须包含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真程度以及学生的进步等等都有相应的分值,不以学生学期末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结果的评价应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成果,如所读书目、组织参与活动等等。很多课程难以体现自主性,但思政课可以很好的实现自主性,同时可以为思政课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程的创新性。

三、加强《基础》课实践性,增强“挑战度”

高职院校市场导向性强,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和投入性都相对较低,加之思政课的授课对象庞大,直接造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现状。从《基础》课来看,思政课的实践性很强,不以教会人某种技能为目标,而是以教会人“做人做事”为目标,那么,课堂教学中的以讨论、互动、探究的实践性教学不足以满足思政课的实践性要求。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和实践性的缺乏直接降低了课程的挑战度,挑战度越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越低。

从增强思政课的挑战度来说,必须加强课外的实践性,让学生切实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本科院校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学期实践教学报告,二是暑期社会调查,两种形式的可操作性强,对于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一采取分专题的学期实践教学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如每年“两会”学习报告、“垃圾分类”学习报告、网络热点问题调查报告、突出生态问题调查报告等等。第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主题由学生自行选定。第三是开展多部门联合思政教育,当前高校中常规化的活动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暑期“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目的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那么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可以和这些活动建立常规联系,构成联合育人机制。课外实践教学的加强,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也使得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模式,学习的挑战度和学习效果都得以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先后召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对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全体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理念,把关注点放到“质”的提升上,淘汰中国大学思政“水课”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与时俱进。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知识储备、实践能力较上一代都发生巨大变化,现实倒逼思政课的难易程度、挑战程度、吸引程度发生变化。依据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提升思政课本身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思政“金课”建设标准和内容作出了初步的构思。

猜你喜欢
金课实践性创新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激发教师实践动力 实现专业自我成长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