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2021-11-12 18:13张琦
安徽化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技能

张琦

(安徽化工学校,安徽安庆246005)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职教育逐步与市场接轨。当前,随着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样的现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是巨大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在国家领导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类职业院校都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调整专业建设、改革教材体系、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寻求改进与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传递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新变化,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继续以培育人才、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为己任,着力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积极努力进行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创新。作者所在学校也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多家企业建立了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创新“校企结合、双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 进一步认识“三合”的主体、作用与关系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校企“双元”育人,归纳起来,对职业教育发展直接发挥作用的是“三合”,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1 “三合”的主体

产教融合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学校、行业与社会,校企合作的主体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工学结合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对于学校而言,产教融合是对职业发展的办学方向起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对于专业教学和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企业职工素质的关键措施。

1.2 “三合”的关系

产教融合包括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但更侧重于办学方向上的把握;校企合作体现了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但更偏重于办学制度方面的建设;工学结合落实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但更侧重于教学方式和办学质量上的提高。

2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把握三大转变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和职工。要做好校企结合,重点需要把握好两大转变:在教育主体上,从学校的单一主体向校企的“双元”主体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从只关注学科知识向全面关注知识、技能、素养转变;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从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实践教学为主转变。

(1)在教育主体上,从学校的单一主体向校企的“双元”主体转变

校企“双元”育人,借鉴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他们是每周进行工学交替,而我们是前两年在学校,最后一年到企业。采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意味着学校从以前的单一教育主体向学校+企业的双元教育主体转变。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学校难以实现符合企业预期的培养目标;同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新型学徒,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那么就不能叫新型学徒制。

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校企双方均为育人的主体,都需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且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更应以企业为主导,以期培养出最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这样的合作,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学徒制”,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均为育人主体,且以企业为主导”的基础之上的,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比“以学校为主导”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当然,应当看到,目前能积极主动开展学徒制培养的企业并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他们对此是缺乏积极性的。因此,如果能在合理范围内构建起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激励机制,那么就更能实现企业和学校双方积极性的调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2)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从只关注学科知识向全面关注知识、技能、素养转变

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指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合作,这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一个深度的对接与融合。当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只懂点学科知识的劳动力,而是学科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学习能力良好的高素质新型技能人才。因此,处于新形势下的职业学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需要把关注点从学科知识转移到全面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上。

具体来说,职业学校需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合”与推进自身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使校内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相关的职业标准相对接,使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的工作过程相对接,以全新的理念来规划学校,创新学校,发展学校。企业与学校建立多形式多方位的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依托工厂搞教学,依托学校办教育工厂。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教育优势、企业的行业资源优势、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资源共享优势,构建基础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企业定岗实习的综合教育培训体系,以满足学生从校内学生向企业职工转变的过渡需求,也满足企业对员工的岗位技能要求。

(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从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实践教学为主转变

为适应校企“双元”育人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实现从理论教学为主向实践教学为主转变。以往的课堂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现在的课堂需要向实验实训教学倾斜,以实验实训为主,办学校就像办小型工厂。需要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理实一体化教育,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训实践中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方法、学习方法、应变能力,同时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此外,由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现代化,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3 重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构建“德技并修”的良好氛围

根据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职业技能人才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素质、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当前,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平稳平和的心态、积极上进的态度、良好的执行力,对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维稳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由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强大的渗透性和凝聚力,因此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角色转变过程中心理上的平稳过渡、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校企结合,培养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理念也应当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构建“德技并修”的良好氛围。

(1)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与校园文化、技能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企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毕业生必须具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竞争意识。要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呵护创新行为的校园创新文化环境。通过各个教学、实训、实习环节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先进的生产理念,拓宽视野,开发技能,增强敬业爱岗意识,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安排讲座、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及相关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实践,增强创新意识。通过群体性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协作能力。

教师应当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部分基础较差、学习吃力、思想不稳定的学生,更要不时地给他们打气,让他们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同时,要使他们明白,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参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在实验实习中养成好的习惯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自信,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优势专业,打造品牌文化

对于学校的强势特色专业,要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学习小组,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使学生活跃思想,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气氛。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在比赛中学习更多的实用知识,增长见识,在竞争中更好地锻炼团队组织协作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3)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学生与社会的结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校园人才最终还是要和社会接轨,融入社会。这一目的决定了校园文化不能忽视与社会的交流与结合。要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与社会的结合,学校就要多组织一些与社会形势、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或组织社会人才与学生交流的活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及时将社会需要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厂情和行业动态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贴近社会、接触社会,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和职业环境的认识, 逐步培养脚踏实地的创业、就业意识,引导他们以务实、平和的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4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近两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办学、联合办学、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一系列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当前形势下,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要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必须进一步与企业加强沟通合作,适当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实现校企教学、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技能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