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
——儿童剧教育功能最大化的经典范例

2021-11-13 00:26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儿童剧戏剧舞台

雷 虹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太原 030401)

戏剧作为综合艺术,普遍具有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教育的大力提倡和戏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探索,整个社会对儿童戏剧的认知度大大提升,造成了儿童剧市场的火爆局面。儿童剧,作为唯一一种以观赏对象命名的戏剧类型,因其受众属于未成年的儿童,教育功能更显必要和重要。但一部儿童剧教育功能的实现,决不能以牺牲其他功能为前提,而应该强化其他功能来凸显教育功能,或者说教育功能应该由其他功能来成就。早期儿童戏剧家黎锦晖在儿童剧诞生伊始就认为儿童剧应该以艺术形式与思想主题的完善结合普及于儿童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它是“普及民众教育的桥”,是“辅助教育的利器”。所以,戏剧教育者和儿童戏剧家们应该达成共识,寻求儿童剧教育功能最大化的途径,探索其实现的原则和创作标准,这不仅是儿童剧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也是儿童戏剧家们应该坚守的社会责任。

一、“深入浅出”:教育功能最大化的儿童剧标准

(一)“深入浅出”的内涵

“深入”,就是儿童戏剧艺术家们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的成熟把握;“浅出”,就是最终呈现的舞台形象和舞台形式一定要是儿童化的,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审美心理特征和接受方式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思维、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等审美心理特征,在接受方式上,儿童倾向于直觉性的审美方式,儿童无需像成人一样先经过逻辑推理,而是在瞬间即可获得强烈的美感并作出审美判断,而且,儿童是最忠实的观众,常失去和审美对象的距离,产生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综上所述,儿童审美心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幻想性。儿童在审美的幻想世界里,克服了身心发展水平低、能力受限的现实,实现了被动角色向主动角色的转化,实现了主体的自由,收获了成长的正能量和愉悦的精神体验,所以,“浅出”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儿童剧的呈现是富有幻想精神的、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富有儿童情趣的。正如沈雁冰所说的那样,儿童剧之所以是一门高深艰难的学问,是因为要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真理,通过最浅显易懂的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儿童丝毫不能容忍枯燥无味的概念表达以及无聊、做作的舞台呈现。

总之,“深入浅出”的儿童剧才会经得起成人观众和儿童观众的双重检验和双重喜爱。而目前繁荣的儿童剧市场中,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的儿童剧并不多,有的“深入深出”,过于成人化,教育目的过于明显,沦为剧场说教;有的“浅入浅出”,过于幼稚化,谄媚儿童,根本谈不上教育功能的渗透。所以,只有“深入浅出”的儿童剧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深入”与“浅出”的关系分析

“深入”指向的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层面,“浅出”负责的是儿童性、娱乐性和商业性层面。“深入”和“浅出”共同构成了一部市场和艺术双赢的儿童剧同时具备的多重功能。从教育角度考量,针对儿童,我们希望通过儿童剧这样的综合艺术载体,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的教育功能。其中,“深入”指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足够卓越,塑造的舞台形象是真善美兼具的,定能提升儿童观众的审美水平,渗透智育、德育教化功能;“浅出”所传递出来的对儿童观众群体的了解和尊重,又能充分地释放儿童的快乐的天性,受到儿童的肯定。所以教育功能绝不是儿童剧附加的功能,而是内化在其他功能中的潜在功能,随着其他功能的实现而自然实现,这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深入”方能保证“浅出”的质量,“浅出”方能传递出“深入”的品质,两者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二、《宝船》——儿童剧“深入浅出”的经典范例

(一)从剧作层面剖析《宝船》的巨大教育功能

《宝船》是中国现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1961 年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专门创作的儿童剧。诚如老舍先生所追求的,他把“哲人的思想”和“孩子的天真”融合在了一起,完美地诠释了“深入浅出”的艺术水准。

1.儿童化的题材,取材于中国传统民间传说

《宝船》讲述的是一个类型化的传说故事。老神仙李八十送给了勤劳善良的少年王小二一只可变大的小纸船,在发洪水的时候,纸船变大,王小二救了很多动物和乡亲们。但财主的儿子张不三骗走了宝船,献给了皇上,当了宰相。最后在李八十和动物朋友帮助下,王小二在皇宫勇斗皇帝,要回了宝船,皆大欢喜。老舍早在60 多年前就关注到了儿童艺术作品的民族性问题,将民间故事改编成儿童剧,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并非专业的儿童文学作家,却深谙儿童的审美心理,他敏锐地发现了神话传说和儿童之间的亲缘性。

神话传说本是人类儿童时期的作品,是原始初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探索世界和征服世界的方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和本剧的纸船变真船的神话情节的价值不在于符合真实的生活逻辑而准确地解释了世界,而在于古代人民借助于伟大的想象精神,在人类物质条件极端落后的时代,面对未知世界的精神胜利,是人类顽强生命力的原始体现。所以,神话中释放了古代人民的恐惧和哀乐等诸种情感,展现着童年时期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追逐希望与梦想、张扬勇气和力量、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神话的特征不仅与戏剧表现人、表现人博大精深的内心世界的使命相契合,亦与儿童通过幻想手段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心理特征不谋而合。所以神话传说本身就是儿童喜爱的题材之一。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惩恶扬善的主题本身就蕴含了浓厚的教育意义,所以既深入又浅出,既深刻又亲和。

2.对人物进行喜剧化处理,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

喜剧具有的特质和儿童的游戏天性不谋而合。喜剧总是传递轻松活泼的情调、豁达乐观的胸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喜剧让观众笑,尼柯尔说,“笑是解脱,力图摆脱社会束缚与传统习俗的一种解放。”孩子们总是乐观的,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属于喜剧气质的,身心弱小的他们总是可以驾驭这个强大的世界,无论是凭自己,还是神助或他助,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体验的是主体的超越意识和自由状态。在儿童剧中,一般来说,正面人物会走幽默喜剧的路子,反面人物会走讽刺喜剧的路子。

本剧中尊重儿童的欣赏习惯,进行了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塑造了以王小二为代表的正面人物群像和以张不三、皇上为代表的反面人物形象,并对他们进行了喜剧化处理。

王小二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身上具备勤劳、善良、勇敢等中华传统美德,他能善待动物,救人于危难之中,敢于和最高统治者对峙,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为了让这一正面形象免于刻板,进行了幽默化处理,他善良,但善良得有点天真,宝船在他手里被骗走,这里让好人有瑕疵,但这瑕疵又无伤大雅,不影响整体形象,反而使角色更加丰富,是纯正的儿童化的处理。动物形象可谓儿童剧偏爱的一类角色,儿童天生热爱自然动物。动物角色既有人性的一面,又有动物性的一面,是人物角色的丰富和补充,在本剧中,蜜蜂勤劳聪明、大白猫贪吃懒散、蚂蚁力气大、仙鹤高贵,又都具备活泼可爱的特质,他们和人物角色一道,打造出了团结友爱、其乐融融的真善美的戏剧氛围,对儿童受众进行着正面的熏陶和教化。

皇帝和张不三作为反面人物,剧作家进行了讽刺化处理。在儿童剧中,反面人物的处理要讲究适度原则,鉴于儿童的理解能力,复杂的人性和过于阴暗的形象设定会吓坏孩子,所以反面人物的塑造要有分寸,既要有恶的特质,又要有儿童接受范围内的外在表现。喜剧化处理是最常用且最实用的方法。鲁迅先生说过,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嘲讽的笑声中,反面人物身上的假恶丑特质被无情地批判,给儿童观众心理上的德智优越感。在本剧中,皇帝不修渠不治水,昏庸不能,剥削劳动人民,这是成人观众能理解的特质,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起步阶段的儿童却无法理解,所以,老舍先生贴心地将此特质转化为“浅出”的形象设定:皇帝贪吃,一天吃24 顿饭,最爱烙饼、鸡蛋和香油;他懒惰,一动脑就想上厕所。简单粗暴又愚蠢的言行,活化出一个孩子们人人喊打的饭桶形象。张不三则是油腔滑调的骗子形象。比如“张不三”这一名字别有深意,颇具“深入浅出”的特点。成人能听懂这是剧作家在讽刺张不三的为人“不三不四”,孩子们则首先被这一名字的不伦不类感吸引,继而会关注到张不三对自己名字的解释“不馋不懒不偷”,然后通过他骗船献君的行为认识到他的虚伪和言行不一,最后当这样的台词再次重复时就会感受到滑稽的喜剧美感。同时在对反面人物的辨认中自觉接受到了道德的教育。

3.情节充满社会深意和儿童情趣

以王小二为首的正面人物群体和皇帝、张不三为代表的反面人物在皇宫对峙一场戏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本部戏剧的情节设置也充分体现了“深入”和“浅出”的特点。这里,是善恶的冲突双方的最终对决和交锋,下层的百姓和最高统治者直接对峙,情节走向最高统治者失败,并被神仙处罚,变成丑态毕露的动物的结局。这本身就看出剧作家对于社会大胆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体现的是民贵君轻的深刻思想。但这里却丝毫没有道德的宣教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感,而是以儿童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尖锐的阶级冲突变成了三轮智力游戏。智力游戏的内核又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问答歌”,一问一答,重章叠唱,充满了民间智慧和风趣。孩子们在这样的情节中,感受到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满足,同时体验到了审美的愉悦,一举多得。

4.台词个性睿智又浅近幽默

老舍不愧为是一代语言大师,本剧本身就是生动的儿童口语教材,押韵的口诀,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风趣幽默的对话比比皆是。如“快长快长,乘风破浪”,既简单易记,易于传播,又有寄寓儿童快快长大,勇敢担当的深意。仅作为儿童文学的阅读文本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在一度创作足够经典的情境下,《宝船》的剧本的确很好地实现了一剧之本的功能,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儿童性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剧本的保证,为《宝船》半个多世纪的舞台排演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演出层面剖析《宝船》的巨大教育功能

《宝船》有多个排演版本,笔者将以中国儿童剧院2014 年的最新版本为例,阐述本论题。这一版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忠实于剧本的基础上,对传统舞台艺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现了一个奇幻多姿的童话世界,受到了儿童观众的热烈欢迎。

1.展现宝船由小变大的舞台奇观,渗透美育和德育教化

宝船由纸船变成一艘可搭乘多人的“诺亚方舟”,是集中体现主题的中心形象,如何呈现在舞台上,一直以来是难点,也是亮点。本剧的舞台艺术家们巧妙地将传统的写意舞台风格和现代舞台技术巧妙结合,借鉴了“折纸”艺术的构思,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将斜置的平台四角折叠,组合成一艘巨大的古船。这种现场打造的视觉奇观给儿童观众极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是他们幻想中的童话情节的舞台再现。大船变出来之后,主创们综合运用灯光、音乐、音响等舞台艺术手段,并配合演员的表演,创造出了宝船搏击风浪,在滔天洪水中救人于危难的惊心动魄的戏剧情境。尤其是本场戏的结尾,在昂扬的音乐中,众人划桨开大船,所有幸存者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大船随之移动、旋转,乘风破浪,驶向平安的高地,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这一场戏中,完整的舞台形象呈现成功地实现了其教育功能。儿童观众领略到了有限固定的舞台无限的表现力,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感受到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可以调动诸多艺术部门为舞台形象服务的魅力。这些都是纯正的戏剧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的熏陶。与此同时,在满足儿童极大的精神审美愉悦过程中,道德教化通过戏剧氛围的成功营造顺利完成。孩子们的心随着剧情而跳动,随着大船救人而紧张,随着大船搏击风浪而精神振奋,和演员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观演关系和谐共振,他们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种救人于危难、搏击风浪的大无畏精神,并为之深深感动。这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

2.精湛的表演,塑造了经典的儿童剧形象

中国儿艺的表演艺术家们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活化了剧中的形象,塑造了经典的儿童剧形象。比如反面人物张不三的表演,演员将其定位成“狐狸”一样坏而美的形象特点,抓住其“虚张声势”的语言动作特征,塑造出一个外形华丽,内心丰富、层次感强的反面人物形象。皇帝则是“坏而蠢”的饭桶形象,尤其是表现皇帝贪吃一场戏,运用舞台综合艺术手段,天幕上流淌下来香油瀑布,地面上浮动着烙饼地毯,演员夸张的表演和哈哈的笑声,演绎了皇帝丑态毕露的吃相,揭示了皇帝这一反面形象贪婪、耽于享乐的特征。又比如动物角色的表演,采用人偶结合的方式,将偶的表演和人的表演熔于一炉,既表现了生动有趣的动物性,又表现了真善美的人性,都是非常成功的表演范本,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儿童,不仅让孩子们领略到表演艺术的魅力,其人物身上蕴含的道德教化意义更是扎根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他们对正面人物认同,和反面形象划清界限,将识人断事的能力延伸到了剧场之外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深入浅出”是检验一部儿童剧是否能实现教育功能最大化的标准。儿童戏剧艺术家们必须牢记自己的使命,“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才能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共赢的儿童剧。正如宋庆龄所言,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育下一代,在给予儿童娱乐和激发他们想象力的同时,提升其素质,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当下的审美文明时代,儿童比以往的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更需要成为身心和谐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完美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深入浅出”的儿童剧必定能为这样的育人目标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儿童剧戏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戏剧类
儿童剧演出团体常驻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