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21-11-13 00:26蒋沅君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体态节奏感律动

蒋沅君

(昆山高新区姜巷小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早在1902 年,体态律动就被来自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次提出,指的是在人体的运动中实现内在情绪到音乐的转化,人体成为了乐器本身。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能够将乐曲中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姿势、体态、动作等节奏,激发学习者的音乐潜能,培养节奏感和音乐素养。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分析

音乐律动指的是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音乐,这一过程是音乐体验的表现形式,体态律动中的动作能够直接将人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和普通的动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并不是普通的面部动作、手部动作等,而是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动作,具有目的性、规律性,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将人的情感、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形成音乐情感的外化。体态律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着音乐为主,以服从音乐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使学习者形成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因为在音乐中,人类情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表达情感是人类的本能,其中身体动作就是人类在表达情感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体态律动和小学音乐课堂的相互结合,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结合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教学的综合成效,音乐之美内化为自身的音乐素养,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提高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可以在体态律动的方式方法下,集中注意力,强化感知反应能力,形成对音乐的敏感性,因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对音乐听觉进行训练,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音乐情感,按照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展开音乐教学活动,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学习感受,学习方式单一,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听觉疲劳的问题。小学生有着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模式下,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音乐知识。利用体态律动的方式展开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探索,可以充分地运用肢体语言所带来的优势,在最大限度的动作和空间内将音乐表达出来,用身体有规律、有韵律的动作,实现音乐的输出。例如可以调整走路速度的快慢来表达音乐节奏的快慢,结合拍手、跺脚等各种各样的动作来代表强弱变化的音乐律动,小学生从中体会节奏感和音乐知识的内涵,体会音乐的内在情感,理解基础音乐知识的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有利于未来更好的成才与发展。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教学形式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体态律动教学法应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的,突破枯燥的课堂局面,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强调体态律动教学的多样性。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在上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在组织齐唱活动时,也会存在个别学生不愿意加入、拒绝开口等问题,这均说明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不足。为了使音乐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积极,要在音乐课堂上结合体态律动教学的方式,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例如,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小段律动环节作为背景音乐,选择4/4 拍旋律,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的小活动中,共同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绕着圆圈走动。在这样有节奏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积极地加入到音乐学习中来。经过练习之后,到了换句点的时候,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并且通过换方向行走来完成动作。课堂上可能会有些学生出现失误的情况,也可能会整齐、划一成功完成小游戏。不管是怎样的结果,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即使出错也可以在互相的互动、鼓励中纠正错误,课堂趣味性更强,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集中注意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课堂模式。利用多样性的体态律动教学形式,小学音乐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了更高的吸引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接受音乐教育,不断提高音乐学科素养。

(二)强调学生节奏感培养

节奏感是体态律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通过让学生模唱、范唱等方式,学习演唱歌曲,再结合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自身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维吾尔族的民歌,有着明显的4/4 拍节奏,由于节奏感鲜明,旋律十分欢快,在教学活动中若是仅仅采取演唱练习的方式来学习歌曲,很容易会导致学生出现疲劳的心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课后就忘记了这首歌。体态律动教学法下,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演唱该歌曲,熟悉歌曲的背景之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的示范,每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分为四拍,用拍手的方式来表示前两拍,用跺左脚和跺右脚来表示后两拍。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加入到了《青春舞曲》的节奏感练习中,学生们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有规律、有律动地演唱歌曲,并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对音乐欢快节奏的欣赏和表现,对4/4 拍的旋律形成深刻的感受和认知,学生的节奏感大大增强,感知节拍和节奏,结合节拍强弱训练,让学生形成听觉、视觉的双重印象。节拍和动作一一对应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音乐节拍,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成效,实现音乐内在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能够更有兴趣学习音乐知识,为未来的成长夯实基础。

(三)旋律和体态律动的相结合

小学音乐教育面对的学生主体都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而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这一问题,教师通常会在音乐课堂上通过齐唱等方式让学生演唱歌曲、学习歌曲,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开口唱歌。但是其实唱歌和聆听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教师要强调对小学生旋律感的培养,将体态律动和旋律感相结合,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掌握旋律感。在唱歌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难以分辨不同学生的音准,因此无法将教学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学生缺少对音高概念的理解,又缺少聆听的能力,即使出现了音质错误也难以察觉。针对这一问题,小学音乐课堂应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要将体态律动和旋律感的培养相互结合,改变学生音准存在不足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肢体语言和演唱相互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将音乐表现出来,加强对歌曲节奏特点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主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利用歌曲节奏的特点和欢快的舞步,或是其他肢体语言、肢体动作等,让学生进行二次创编,在自主创造和充足的想象力作用下,体态律动与音乐旋律感相融合,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提高了音乐演唱能力。

(四)引导学生表达情感

学习音乐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音乐课堂上利用体态律动,同样要结合歌曲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内涵,学会利用体态律动来表达情感,使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更加深刻地形成情感感知,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教师要注意改变机械化的教学形式,将体态律动贯穿到小学音乐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既要训练学生的发声、咬字等技巧,也要结合情感训练,让学生学会表达音乐之美。在部分音乐作品中,有些旋律为了表达美感,会结合一些变化音、变化节奏,融入到作品中,此类小细节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此时教师可以结合体态律动、动作,将与作品相符合的肢体动作加入合适的位置,无形的音乐转变成形象的动作,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细节变化,形成辅助作用,更好地在体态律动中掌握音乐知识、体会音乐情感。例如在《小红帽》这一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体态律动进行故事情节的联想,围绕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理解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的创造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体态律动的作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会了在歌曲中表达情感,体会音乐的魅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结合体态律动的优势作用,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训练。在动静相宜的良好课堂环境中,音乐知识深入人心,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发挥出体态律动的唤醒作用,培养小学生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学科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体态节奏感律动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