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叙事手法的“破”与“立”

2021-11-13 00:26苑一帆
戏剧之家 2021年31期
关键词:隐秘的角落悬疑剧角落

宋 瑞,苑一帆

(西安外国语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2020 年6 月,网络剧《隐秘的角落》一经播出就迅速“走红”。该剧讲述了三名拥有特殊成长背景的青少年在“破悬案”中成长的故事,以家庭为主要叙事逻辑,深刻剖析特殊儿童症候这个小切口问题与原生家庭教育的因果关系,辅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悬疑手段引发观众共情,开创了中国电视剧青少年主题与悬疑手段产生勾连的先河,引起了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一、主题与主角的创新突破

(一)悬疑+家庭+青少年:典型主题的融合

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独特的选题是《隐秘的角落》从众多中国悬疑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引起观众强烈情感认同的主要原因。电视剧的题材是整部电视剧的叙事文本,是构建电视剧叙事的基石。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剧的受众范围扩大,话语权也获得了提升,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电视剧涌现,但选题同质化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受中国传统“和”“顺”等观念的影响与中国教育环境的影响,既往的中国电视剧,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主角的电视剧几乎都讨论校园成长、青春友谊等主题,如探讨升学、青春期问题的《小别离》《小欢喜》和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虎妈猫爸》。其中乔英子等青少年主角虽然有过青春叛逆的行为,但整体形象依然是积极阳光的“好孩子”形象。这些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却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青少年在家庭或成长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在社会中成长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成绩,更应该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此基础上,《隐秘的角落》则利用流媒体平台,突破了既往中国电视剧的选题限制,以“特殊青少年”群体为切入点,将独特的悬疑手段与青少年、家庭主题融合,辅以犯罪、恐怖等吸引眼球的因素,让看似毫不相干的多重主题和叙事手段达到了巧妙的平衡,成为了同质化类型电视剧中的一股“清流”。剧中青少年主角的孤儿身份与悲剧人生具有戏剧性夸张成分,但是造成该类悲剧的因素,依然具有现实主义特质。

(二)“家庭第一性”的主题投射

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角,探讨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主题的悬疑剧虽然是中国电视剧选题中的“新面孔”,却早已在欧美的电视剧产业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场,获得了多个主流奖项,并广受观众欢迎。2017 年,聚焦于“校园暴力”问题的美剧《十三个原因》获得了金球奖、金卫星奖;2018 年,剖析原生家庭问题的英剧《梅尔罗斯》获得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隐秘的角落》中三个孩子的“堕落”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整个下层社会的亚文化异化的结果。当青少年被成人社会是非善恶的运行法则约束而无法正确拿捏判断,又可能面临成人的谴责或惩罚时,恶意往往会在隐秘的角落里滋长。剧集的监制美国编剧乔·卡卡奇在创作时就明确了家庭是本剧剧情的第一类型。家庭也恰恰是中国文化中最受重视的情感集群。主角朱朝阳则是在遭遇了家庭“以爱为名的”侵害后,产生“亲职化”转变,他不惜隐藏、牺牲自己的情绪以照顾脆弱的母亲和尴尬的父亲的情绪,实际上,朱朝阳的内心渴望的则是像严良一样自由地玩耍,像叶驰敏一样获得父亲的陪伴、欣赏和关照。这些注入了现实主义关怀的叙事呈现,在情感上接近观众,吸引中国观众将剧中人的形象投射在自己身上,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二、风格化叙事思路的突破

《隐秘的角落》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因还有打破国产电视剧呈现定式,在借鉴欧美电视剧叙事技巧的同时,结合中国受众和市场特点展现出叙事手法方面的创新。这些独具风格个性的创新叙事手法既确保了每一集之间的连贯性,同时又使得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剧情,以此来保持全剧的统一节奏。其不仅是成功化用欧美电视剧成熟市场“他山之石”的范例,也是一次结合中国市场和文化诉求传达出新意的试炼。

(一)剧集呈现方式的突破

1.崭新的“先导集”呈现方式

《隐秘的角落》借鉴了欧美剧成熟的“先导集”模式进行宣发和呈现。先导集原为一种新兴营销模式,通常会包含剧集中最具有悬疑色彩和最吸引人的片段以吸引观众和制片方。2010 年BBC 出品的英剧《神探夏洛克》便剪辑了正片第一集作为先导集,突出了剧集的创新性改编,成功地吸引了制片人和观众,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隐秘的角落》第一集作为剧集的先导集,以张东升悬崖杀人悲剧开始,在凶案高潮处戛然而止。观众和投资人不需要明白张东升的杀人动机,只需要被剧集别开生面的悬疑剧情吸引,从而产生良好的宣发效果。

2.分集方式的新思路

《隐秘的角落》没有选择传统的依照固定时间分集的模式,而是借鉴美剧的独立分集模式,按照剧情的延宕进行分集,在悬疑谜题被抛出时戛然而止,不仅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剧情的连贯性,还引发观众对后续剧情的强烈好奇心。此外,单集小标题的使用不仅便于突出“单元剧”的形式以概括单集故事情节,同时起到了隐喻的作用。如《少年宫》《日记》《台风》等集都以对剧情起到转折性作用的事物来命名,交代了故事的时空背景并点明悬疑剧情主题。而《苍蝇》《张叔叔》《燃烧》等集的标题多起到隐喻和塑造人物的作用。《张叔叔》一集彻底地将朱朝阳和张东升这两组互文对照体合二为一。张东升从冷血杀手到友善叔叔形象的一百八十度转变也充分展现出本剧角色形象的复杂性,为后续“朝阳”与“东升”对峙的剧情埋下伏笔。而《燃烧》则是整部剧的高潮部分,此标题不仅指代烧掉水产厂的大火,更是代表着故事在彻底毁灭之后的新生。最后一集《角落》不仅点明了整部电视剧的标题和主题,更是隐喻了朱朝阳的结局。经历了暑假的种种悲剧磨难,朱朝阳已经彻底被推向了“隐秘的角落”。

(二)剧集叙事手法的突破

1.非线性叙事手法的使用

《隐秘的角落》还打破了国产悬疑片“整体化”的模式,使用倒叙、插叙等非线性叙事手法呈现剧集。第一集剧情中张东升产生作案动机、张东升预备作案、三个孩子相识、三个孩子与凶案产生联系等关键故事并没有按照顺序叙事排列,并使用交叉蒙太奇手法拼接,张东升预备作案和三个孩子前往“案发现场”的剧情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剪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非线性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配合着打破了时空的蒙太奇手法,不仅将两条叙事线索紧密交织,更是创造性地将戏剧表现手法“间离效果”融入到了电视剧叙事中。非线性叙事扰乱了观众正常的视听思路,虽然客观上无法使观众顺利“入戏”,却营造出了足够“烧脑”的悬疑叙事氛围。由非线性叙事模式塑造出的冷静的疏离感,也在暗中提示观众保持冷静的态度进行“破案”,并隐喻了角色和故事的复杂性。

2.叙事性转场的使用

在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转场方面,《隐秘的角落》没有使用生硬的幻灯片式转场,而是使用了艺术性的、具有电影质感的叙事性转场,不仅将整部剧的艺术效果、悬疑氛围和完成度都提升了一个台阶,也在镜头景别切换之间完成了一次叙事的过渡转变,使得整剧叙事节奏紧凑,符合悬疑影视剧的特质。如第六集结尾处的创造性叙事转场:三个孩子躺在甲板上赏月,伴随着《小白船》的歌声,镜头先移向海上满月的全景,再切到透过云层俯视甲板的远景,随后使用上升的乌云作为转场,为观众营造出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增强互动感。待到视野再次清晰,海上的小船已经变成了漂浮着的徐静,表明张东升的另一场家庭悲剧开始上演,整个故事愈发脱离轨迹,滑向悲剧的深渊。

3.创新性片头的使用

在传统的中国电视剧中,分集片头的内容是固定的,多为剧集一些“高光时刻”的集锦,配合着特定的主题曲和演职员名单,为整部剧集的主题和人物性格作出提纲挈领式的概括。而《隐秘的角落》的片头则借鉴了美剧提纲挈领式的片头,使用了具有抽象风格的定格动画概括剧情却又加入了符合中国剧集特色的创新巧思,同时隐喻了整部剧的剧情发展。在第十集《张叔叔》中,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定格动画片头变成了一个“剧中剧”动画“狐狸与小鸡”。“狐狸与小鸡”这个隐喻在前几集的片头包括正片书店的书架上都多次出现过。再结合剧组的主题海报不难看出,动画中的“狐狸”就是身上沾染过鲜血的朱朝阳。他利用“孩子”的身份隐藏住了缜密的心机,以及自己是“狐狸”的真实身份。如此创新设计的片头不仅在开始处揭示了结局,展现出了中国审美中的“回环”之美,同时也用具有强烈艺术性的符号吸引着观众在片头即开始揣摩剧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这样令人兴奋的创新片头在国产悬疑剧中独树一帜。

三、悬疑氛围化突破

(一)复义性台词隐喻悬疑剧情

《隐秘的角落》中的角色台词不仅直观地展现出朱朝阳、张东升等典型角色的形象,拉近电视剧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电视剧的艺术效果,以生动地展现作品的主题,同时,剧中的台词也具有多重功能与意义,在隐喻悬疑剧情、烘托悬疑氛围的同时,也助力本剧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宣发工作。剧中张东升的经典台词“一起爬山吗?”“您看我还有机会吗?”在剧集热播后,就迅速由表达剧情的电视剧台词变成了网络流行语。台词是电视剧与观众沟通的第一内容。观众对台词的熟知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剧集社会影响力的反映。上升为抽象文化的台词可以为电视剧本体带来潜在的观众群体。因为传播性较强的台词会促使观众因为该传播点而关注到剧目本身。“爬山”等经典台词核裂变式的传播,不仅引发了“全民推理”“全员解读”的精彩受众反馈,也从侧面反衬出了《隐秘的角落》悬疑叙事的成功。

(二)高品质音乐塑造悬疑氛围

《隐秘的角落》强烈的悬疑氛围及电影质感与音乐密不可分。仅仅在配乐方面,《隐秘的角落》就有多个“首例”创新。身为前摇滚乐队乐手的导演辛爽,开创了使用摇滚乐队单曲为电视剧作品进行配乐的先河。此外,大篇幅自然声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凸显出了真实自然的质感。35 首原创单曲穿插在剧情之中,构成了全片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电子音效与诡异和声勾勒出了一种奇幻的冰冷感,神秘而空灵,巧妙地渲染了关键情节中阴郁、恐怖的氛围。每当人物内心世界波动起伏时,这些音乐都能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情绪交界点上实现对观众情绪表达的致命一击,延伸了剧情发展,填补了无法通过画面与语言来表达的人物内心世界。

(三)氛围化色彩光影勾勒悬疑视角

《隐秘的角落》与电影相似的色彩光影不仅为电视剧赋予了极具审美情调的“电影质感”,也通过色彩光影与叙事手段的巧妙叠加勾勒出了独特的“悬疑视角”。朱朝阳家中墙漆的颜色,剧中角色的服装、妆面配色和建筑背景的颜色都选用了低饱和度的暗绿色、暗黄色或暗红色,不仅符合了本剧的故事年代设定,也放大了南方盛夏闷热潮湿的生理体验。剧集恰巧也在夏天播出,剧中与现实中闷热的盛夏形成呼应,促使观众与剧集产生了强烈共情。

光影色彩的区别,也是本剧“现实向”叙事与“童话向”叙事的重要分界线,在具有重要转折性剧情的剧集中,具有隐喻蒙太奇功能的色彩选用为观众呈现出了独特的“悬疑视角”。第三集《少年宫》与第十二集《角落》渔船上的剧情都使用了自然打光与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等鲜亮的色调,看似鲜明温暖,实际上通过与其他“冷色调”的现实形成对比,隐喻朱朝阳性格悲剧的延续。很显然,导演虽然为观众展示了“阳光照进角落”的童话结局,却没有规避黑色与暗红色的“现实”,从侧面警醒观众关注残酷的真实。如果没有及时关照青少年儿童心理卫生和原生家庭问题,温暖的“童话”也会转变为冰冷的“现实”,体现出了电视剧的社会启迪功能,营造出了独特的悬疑氛围。

四、结语

《隐秘的角落》在吸取欧美悬疑剧主题多元化、叙事手法风格化,以及视听语言氛围化、艺术化等特点的同时,通过立体人物塑造、风格化视听语言和正向社会价值传达,创新性地展现了中国悬疑剧的特色,不仅展现了原著小说的特殊选材和立意,同时也用具有强烈接近性的叙事背景设定、扣人心弦的悬疑叙事手法满足了观众群体的心理诉求。《隐秘的角落》在互联网市场的成功实践表明,在遵循“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创作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国际成功艺术作品的优势有利于影视作品创新。但是作为面向中国观众的中国电视剧,不能丢掉中国的特色与实情,要以满足群众的关怀期待为创作目标,让更多的阳光照进社会中“隐秘的角落”。

注释:

①亲职化(parentification)概念最早由犹太裔儿童精神科医生萨尔瓦多·米纽庆等人于1967 年提出。指家庭互动的模式中由于父母没有执行自己照顾孩子的义务,使得亲代与子代间角色互换的儿童精神现象。

②间离效果(defamiliarization effect)是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的一种叙述体戏剧舞台艺术表现方式,指使用陌生化手法异化舞台上的平常叙事,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由此达到冷静思考、评判的目的。

猜你喜欢
隐秘的角落悬疑剧角落
迷雾剧场悬疑剧的认同机制研究
《隐秘的角落》助力个性化观剧新趋势
作家紫金陈在《隐秘的角落》里书写:坏小孩,其实都不坏
《隐秘的角落》:没有一颗种子应当结出恶果
教育漫谈:关注“隐秘的角落”
浅谈中国网络悬疑推理剧的创新发展
我多想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从电视到网络我国悬疑剧发展新策略
休憩的角落
选对绿植 角落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