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英译本的副文本解读

2021-11-13 19:53季翊刘迎春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译本

季翊 刘迎春

內容摘要: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真实地记录了郑和船队的海外见闻以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英国汉学家、研究型译者米尔斯的《瀛涯胜览》英译本是迄今为止郑和航海文献的首部、最重要的外文全译本,可谓西方汉学家郑和航海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该译本中的标题、序言、编辑说明、导言、插图、注释、附录等七种副文本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副文本在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翻译中的有效运用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互动、实现多元文本互现、拓展多元文化互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航海典籍翻译、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航海典籍《瀛涯胜览》;英译本;副文本解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历史文献的整理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JZD049)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海洋文化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DYYJ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季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典籍翻译、翻译与文化传播等。刘迎春,苏州大学博士,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典籍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Title: An Analysis of Use of Paratex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 Ying-yai Sheng-lan

Abstract: Ying-yai Sheng-lan, one of the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gives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of Zheng Hes fleet and Chinas friendly contact with the nations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ing-yai Sheng-lan by J. V. G. Mills, a British sinologists and scholar translator is the first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lation of documents on Zheng Hes navigation, having an academic status of the masterpiece research product by western sinologists. 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tensive use of such paratexts as the title, preface, editorial notes, introduction, illustrations and maps, footnotes and appendices in Mills translation.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effective use of paratex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Ying-yai Sheng-lan have well facilitated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aritime culture by enabling the multiple cultural mediators—the source-text author, the translator, the publisher and the readers—to co-function, and the many-facet paratexts—research data of the source-text and the target text—to co-exist for better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text and better reception of the target-text, thus bridging the gap of Sino-foreign maritime cultural exchang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is conducive to the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literature, and to the global transmiss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Key words: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Ying-yai Sheng-lan; English translation; paratextual analysis

Authors: Ji Yi, Ph. 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t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mail:sdjiyi@163.com. Liu Yingchun, Ph. 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t Suzhou University, is professor and Master Supervisor at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116026,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ail:liuyingchun@dlmu.edu.cn

一、引言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壮举为我国以合作共赢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构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最为集中、全面和丰富”地记载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航海典籍《瀛涯胜览》如实地记载了中国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和平友好的中外交流史实(张箭,《马欢的族属与瀛涯胜览的地位》144)。在当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之下,通过研究《瀛涯胜览》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海洋文明与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更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海燕、季翊46)。纵览《瀛涯胜览》研究的学术史,我国史地研究专家冯承钧(1935)、英国汉学家米尔斯(J. V. G. Mills,1970)及我国明史研究专家万明(2018)先后对其不同版本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理与考证。其中,米尔斯在专注世界航海史研究的英国哈克卢特学会(Hakluyt Society)支持下,选取冯氏校注本进行翻译,出版了《瀛涯胜览》英文译注本。作为《瀛涯胜览》唯一的英语译本、在西方世界的首个全译本(张箭,《迻译瀛涯信达雅》479)、最重要的外文译本(万明209),米氏英译本向西方世界还原了我国古代和平友好的海洋外交历史,也对推介我国的海洋文化与造船航海技术功不可没。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对原著的翻译,米尔斯还在该译本中添加了洋洋洒洒近85%篇幅的副文本,凝炼了其对于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大量研究成果,可见其独具匠心。然而,目前研究《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的文章仅寥寥几篇,对其中极具史料价值的副文本更是无人问津。鉴于此,本文将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解读《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力图揭示该译本在对外传播中国航海文化、促进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法国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德·热奈特于1979年首次提出副文本的概念,与传统意义的“文本”即“正文本”相对应,指称“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Genette 1)。根据副文本出现的空间位置,热奈特归纳出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在文本内部呈现的标题、序言、导言、脚注等信息,是文本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而后者则囊括外在于文本成品的、由译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信息,包含与文本成品相关的广告、信函、评论、访谈等,间接影响作品的成功推介。在我国的翻译研究领域,副文本理论重点应用于翻译批评、文化翻译、译者行为、译创过程等研究之中,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刘虎91)。基于此,从副文本视角解读《瀛涯胜览》英译本,揭示米尔斯采取的文本翻译策略与文化翻译目标,对于丰富中国典籍翻译研究内涵,提高科技典籍翻译实践的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瀛涯胜览》英译本的副文本解析

本文聚焦《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中的15种内副文本。该译本共412页,译文正文本仅占111页,而译文中又有近半的篇幅也属于副文本范畴的脚注,因此,该英译本整个篇幅的85%都是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内副文本,格外引人注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与该译本的正文本内容关系最密切的7种内副文本进行解析,而封面、扉页、版权页、目录、图例说明、致谢、参考书目、索引等8种副文本在此不再赘言。

1. 标题(Title)

标题出现在封面与扉页之中,实现“为文本成品命名、表明文本主题、吸引目标读者”的基本功能(Genette14)。在《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的封面上,标题与副标题上下依次排列。米尔斯首先列出“Ma Huan Ying-Yai Sheng-Lan”的标题,展示了原著作者,同时采用威妥玛氏拼音法翻译了原著标题。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这个音译的标题只是一种来自异域的语言符号,能够确保他们更充分地领略异域文化。米尔斯随后又列出副标题“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将原著标题准确地意译为“大洋沿岸全观”(张箭,《迻译瀛涯信达雅》479)。关于该副标题的译法,米尔斯在其后的序言中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在此之前,众多汉学家对《瀛涯胜览》书名给出了不同的译法。在对郑和下西洋史实进行深入探究,并委托中外学者对译文初稿进行反复校对的基础之上,米尔斯又加上了意译的副标题,以确保该书的标题译名尽量忠于原著的精神实质。“survey”一词的巧妙运用,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该典籍详细记载郑和船队所到国家社会面貌这一现实,表意准确、匠心独运。

2. 序言(Preface)

序言独立于正文本而存在,内容直接针对读者展开,是读者进入“正文本”之前了解译者、原作与译作的关键性“门槛”(Genette 132)。《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的序言由米尔斯本人撰写,是典型的“原创性序言”(Genette 1),通过译者主导的副文本要素操纵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序言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马欢原作的重要意义、该译作的目标读者、出版意图等重要信息。米尔斯直言,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是对郑和下西洋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航海奇迹的“最为充分、最为有趣的描绘”,翻译该典籍能够为包括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在内的关注航海历史的专门学者提供一手的“原始资料”(Mills xi)。诚然,该序言掷地有声地表达出译者对于原作的欣赏,烘托出该译本的无穷魅力,同时也预设了潜在的目标读者群体,向读者发出信号,吸引他们进行進一步的阅读。另外,米尔斯也对该译本的体例结构进行了说明,向读者展示了该著作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著的内容框架,并说明了他遵循了出版商的出版要求。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方便读者对整本译著结构形成宏观的把握,另一方面,也促使出版商这一重要的译介主体走向台前,通过凸显其出版意志与愿望,向读者明确展现该译本的价值。

3. 编辑说明(Editorial notes)

作为汉学家兼译者的米尔斯还发挥着编者的作用,他使用5页的篇幅分别对与社会文化、语言运用相关的两类信息的翻译细节进行了说明。其中,社会文化信息涵盖天文学、航海技术、纪年日期、计量单位等方方面面,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全面详细的中西方文化参照,展现出米尔斯向英语世界译介与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片苦心。而针对翻译过程中的某些语言运用方面的信息,例如威妥玛氏拼音法的使用、部分中国文化专有项的命名方法及其英语音译名的具体指称意义,米尔斯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可见,“编辑说明”从译者与编者的角度出发,对译文文本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性说明,其目的在于影响读者的阅读过程与认知机制。这充分展现了副文本是翻译活动中多重主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并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 导言(Introduction)

导言主要交代译本内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信息,通过信息补充与语境建构,为读者阅读与接受正文本提供重要的“前理解”体验(金宏宇等262),帮助实现译本的文化传递与跨文化接受。《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的导言多达66页,主要包括“郑和与他的七次航行”和“马欢与他的著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郑和生平、郑和宝船、随从人员等相关背景信息,同时评价了中国这一伟大航海壮举在亚洲外交、贸易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二部分塑造了马欢客观、公正的译员与作家形象,揭示了该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对比了原著的三本版本,并对比分析了记载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另外几本重要典籍。

通过客观的信息补充和阐释,“导言”充分呈现了解读译本正文本所必备的广阔历史文化背景,向读者打开了了解郑和下西洋史实与《瀛涯胜览》原作的窗口,拓展了信息阐释与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另外,借助译者主体意志的流露以及原作者形象的刻画,“导言”彰显了译者、原作者在正文本之外的“显身”,实现译者、原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总之,“导言”使读者接下来的译本正文本理解与接受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5. 插图(Illustrations and maps)

鉴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向西方译介中国典籍的过程中,“插图”能够呈现直接的视觉映像、传神地刻画异域之美,消除跨文化翻译所带来的阅读障碍与文化陌生感,让译文成为更加直观明了的信息传输工具。《瀛涯胜览》英译本共附12幅插图,总体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12幅插图涵盖人物肖像、区域地图、过洋牵星图、船型图、航线图等五种类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第二,这些插图根据内容需要,分布于译文正文本的不同章节之中以及不同类型的副文本之中,位置灵活,但都紧密围绕全书的信息阐释,有效地对译本内容进行立体化呈现。例如,米尔斯引用插图《郑和宝船》,来辅助“导言”中对郑和船队船只配置的介绍。第三,米尔斯擅用插图与文字相配合的多模态方式,图文互释,相辅相成,发挥了插图用于辅助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例如,在附录中,米尔斯引用4幅过洋牵星图,介绍了中国古代航海家通过测量星宿高度来确认航行位置的牵星术。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这种天文航海技术,米尔斯对每一幅过洋牵星图都进行了详细说明,非常符合该科技典籍译本的特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专业读者的阅读需求。

总之,米尔斯通过添加插图,并辅以文字解释,图文并茂地深入挖掘了郑和下西洋背后的历史、地理、科技、文化背景,提升了译本信息的立体化呈现效果,实现了图文之间、译本内外之间、古代史实与当代读者之间的有益互补。

6. 脚注(Footnotes)

“注释”是译者直接介入译本的重要场所,与译文之外的其他副文本相辅相成,为读者提供理解译文正文本所需的语境内容。《瀛涯胜览》英译本的注释占据了译文正文本的过半篇幅,主要通过给正文添加脚注来实现。“脚注众多、形式多样”是该译本翻译策略的一大特色(王海燕、季翊48)。这些脚注浸透到语言的内部,深入挖掘了东方世界的历法文化、宗教文化、农耕制度、音乐艺术、经济贸易、地名指称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信息,并对原作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辨析。米尔斯所用的脚注主要涉及的几种功能类型详见表1。

从表1统计可知,米尔斯采用大量的脚注对译文正文本做了详尽的信息补充、互文考证以及语言学信息辨析,成功构建了理解译文的信息网络与文化场域,成功满足了典籍翻译活动“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要求”(王宏13)。同时,作为研究型的译者,米尔斯还通过在脚注中插入自己对于原作的评价勘误以及对于译作的翻译说明,再次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凸显了副文本协助体现译者意志的重要价值。

7. 附录(Appendices)

在译文正文本之后,米尔斯用171页的篇幅添加了8篇文章作为该译本的附录,构成了该书占比最大、分量最重的副文本。米尔斯在序言中直言,这些附录对于《瀛涯胜览》密切相关的诸多周边信息进行阐释,个别内容的考证在历史上“实属首次”(Mills xiii)。这些附录所涉及的标题和具体内容详见表2。

表2的统计表明,研究型的译者米尔斯充分利用附录这一文后副文本信息对《瀛涯胜览》一书及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做了全面考证,凸显了该译本“集译著、专著、工具书、原始数据书于一体的综合性专著”的重要价值(张箭,《迻译瀛涯信达雅》479)。笔者通过梳理8个附录的具体内容发现,米尔斯的该部译作在郑和研究与中国古代航海与技术研究方面,都实属西方汉学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另外,米尔斯甚至将其对于中国海洋文化与古代中外交流的相关研究也囊括其中,着实为该译本的专业性、全面性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独立于译文正文本之外的附录,为米尔斯能够跨越到原作的内容框架之外展开丰富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与论证提供了便利条件与广阔空间,成为译者彰显主体性、拓展社会文化信息互动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瀛涯胜览》英译本中副文本的作用

米尔斯通过多重副文本的信息补充与阐释,为《瀛涯胜览》的译者、作者、出版商、读者等译介过程多元主体的成功显身提供了平台,有效构建了原作、译作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关系的相互协商,也实现了围绕在该译本内外的多元文化的立体化呈现,形成了形式丰富、内容详实、多元互动、内外环流的副文本信息,拓展了整部译作的认知视野与文化语境,对该著作从一部翻译作品成功提升为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奠定了基础。

(一)协调多元主体的互动

译介活动因其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复杂性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在《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中,副文本为译者、原作者、出版商及读者等多元主体的共现互动提供了机会。

首先,副文本为译者彰显其主体性提供了直接的言说空间。在译者注与脚注中,米尔斯通过翻译过程中语言学辨析信息的阐释、翻译方法的说明等副文本信息充分展示自己的翻译主张,示范了其译文实现“忠于原文、方便读者”这一翻译目标的过程(王海燕、季翊49)。另外,米尔斯通过在副文本中直抒胸臆的评价、旁征博引的考证、循名责实的思辨,将自己对原作的先验性理解传达给读者,为譯文正文本添加了丰富的背景信息,构建了多元、立体的时空环境,生成了体现译者主体意识、沟通译者与其他多元主体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场域。

其次,在导言中,米尔斯通过实现原著作者的显身,引导读者重视原作者“对于原作意义的规定性”(刘亚燕31)。米尔斯指出,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随行译员,马欢对所见所闻给予了客观的评价,且大多采用积极、正面的视角向读者描绘令人称奇的民情风俗、文化风貌。米尔斯通过这一导言内容的阐释,向读者强调了原作者参与译本翻译活动的宏观影响,还原了《瀛涯胜览》文本内容的真实性,有利于引导读者对译本的解读与接受。

另外,在该译本的副文本中,米尔斯也透露了出版商对于该译本多方面的影响。出版商作为文本译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会直接影响译本的内容选择、结构编排等流程,是翻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主体之一(冯全功、张慧玉41)。米尔斯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该译本的目标读者之一就是出版商英国哈克卢特学会的全体成员,该译本的体例结构遵循出版商的出版要求,脚注的长度与附录的数量也都在出版商的授意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缩减。可见,出版商在该译本的翻译与出版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这一航海典籍的成功出版,也从内容、结构上对译著的最终成品有一定程度的规约。

最后,米尔斯也通过多重副文本的信息呈现与文化构建,帮助读者实现与其他主体的多元互动。这种互动关系以显性互动与隐性互动两种不同形式存在。第一,米尔斯在序言中直接指明该译著面向的“目标读者群体”(Mills xi)。在编辑说明中,解释为何特别关注明朝我国重量、长度的计量单位信息时,米尔斯也坦言这部分内容会对研究货币制度、空间距离的相关学者大有裨益。同时,除了这种显性的互动,副文本中也存在读者与译本、与其他主体的隐性互动模式,即读者没有直接显身,但副文本的意义归属却非常明确地指向读者这一接受群体。例如,在序言、导言与附录中,米尔斯都对郑和下西洋与马欢撰写《瀛涯胜览》一书的多重背景信息进行了交代,不仅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拓宽读者对译本的解读视野。而在译者注与脚注中,米尔斯也对翻译方法、文本内容等直接影响读者译文阅读体验的信息进行了说明。总之,米尔斯利用副文本在译作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继而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与译作的接受机制(Kovala 123)。

(二)实现多元文本的互现

在《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中,米尔斯共引用、参考了50条中文文献与207条外文文献以及64幅地图。其中,中文文献涉及我国7个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外文文献则将英、法、荷、美等多国家汉学家的著作悉数囊括其中。可见,在考证如此丰富的中外图文文献基础之上成书的《瀛涯胜览》米氏英译本,对于郑和研究的造诣之深是显而易见的。万明教授评价该译本为“集中体现了西方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万明209),成为《瀛涯胜览》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西方译本。同时,米尔斯在副文本中基于这些参考文献进行了多重考证辨析与信息阐释,这些参考文献也成为该译本中重要的副文本要素,形成了多元文本互动的局面。

首先,在导言中,米尔斯通过对比《瀛涯胜览》的不同版本,说明了选择冯承钧的校注本进行翻译推介的意图。在米尔斯之前,对《瀛涯胜览》较为系统的权威的版本考证工作是由冯承钧完成的。他对该书最重要的原本《国朝典故》、足印本《纪录汇编》与改编本《胜朝遗事》做了详细校注,并综合了包括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译注章节在内的众多中西研究成果,于1935年出版了《瀛涯胜览校注》一书。冯氏校注本纠正了明清时期众多版本中的错误,对不必要的删减进行了增补,并基于一系列的史实梳理修正了“不同版本之间相互矛盾的内容”(Mills 40)。米尔斯在导言中将这些细节一一呈现,展示了米尔斯作为汉学家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他将《瀛涯胜览》的翻译工作融入到自己专注中外交流史的汉学研究之中,以内容框架、体式特征、史实还原等维度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瀛涯胜览》不同版本的复杂流变过程与各版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副文本信息,利于立体化地勾勒出原作演变与研究的历史图景,有力拓展了西方读者对于该译作的认知维度,大大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同时,米尔斯联系原作的其他相关文本,呈现不同文本之间的间性互动,为烘托《瀛涯胜览》的作品魅力提供了多维的、广阔的阐释空间。在导言中,米尔斯直言,虽然《明史》、《东西洋考》等重要典籍也都记载了郑和船队在各国的所见所闻,但相比而言,在所列国家数量、内容的详实程度、问世时间等角度,《瀛涯胜览》都是我们了解15世纪亚洲各国风情面貌以及中外交流史的“最好资料”(Mills 44)。基于此,读者在阅读译文正文本之前,就已经通过译者提供的先验体验,对原作的成书背景、内容体系、重要意义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为构建读者完整的认知框架与接受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脚注与插图中,米尔斯也多次使用互文注释,对译文正文本信息进行多方考证与辨析。在脚注中,米尔斯擅用其他文本中的信息内容,为其对该译本中内容的翻译及解释提供佐证;而在插图中,米尔斯还通过直接引用取自于其他文献中的插图,对该译本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这种多元文本之间的互现呼应,折射出该译本之外丰富的外部信息,为读者理解文意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消解了源语与目的语语境的隔阂(王琴玲、黄勤83)。

(三)拓展多元文化的互通

翻译作品中“外域文化的异质性”在目的语读者与原作之间形成了重重障碍,造成阅读过程中读者“阐释能力”的不足(孙艺风46)。要跨越这些障碍,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必要的文化语境解说就成了译者的最优选择。在该译本中,米尔斯就通过副文本信息将古代东方的社会文化面貌真实介绍给西方读者,拓展了多元文化互通的途径。副文本的这种功能,主要通过阐释社会文化现象与补偿文化缺省问题来实现的。

首先,当译文正文本中隐含一系列会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的文化背景时,米尔斯就会通过副文本来补充阐释这些文化现象。例如,为了向西方读者揭示中国航海家郑和能够完成七下西洋这一壮举的缘由,米尔斯首先使用副文本信息解释了其文化背景。他在导言与插图中,对主导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评价他凭借“伟大的觉醒”引导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的年代”(Mills 3),并引用肖像图展示明成祖英明睿智、胸怀宽广的王者气度,描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米尔斯使用插图、脚注和附录,对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从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天文定位导航技术三个方面向西方讀者揭秘了郑和下西洋成功的科技支撑力量。可见,副文本中文化信息的阐释,为西方读者窥探中国海洋文化与中外交流历史打开了一扇窗。

其次,译文正文本中出现的某些文化意象在西方文化中存在文化缺省,会影响目标读者对译文的准确理解。对此,米尔斯使用副文本进行了文化补偿性说明(黄培希78)。例如,针对“观音”这一东方宗教文化专有项,米尔斯在正文中将其音译为“Kuan yin”,既不影响读者的顺畅阅读体验,又强调了它所传达的中国文化特色。但这一东方特有的、在西方文化中无法直接对应的文化专有项,仅仅依靠音译法势必会影响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针对这一文化缺省现象,米尔斯在脚注中添加了“The goddess of mercy(仁慈之女神)”进行翻译补偿,采用西方读者更能接受的归化翻译策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该宗教文化专有项的内涵,在西方读者与东方宗教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四、结语

米尔斯在深入研究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翻译时通过运用标题、序言、编辑说明、导言、插图、注释、附录等副文本形式对译文读者可能需要了解、隐含于原著中的各背景信息进行了补充,成功地将郑和航海典籍《瀛涯胜览》译介给英语世界的读者。研究发现,该译著的副文本可以协调译者、原作者、出版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实现译作与原作不同版本以及与其他相关著作的互现,还可以拓展文本内外文化信息的互通。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中国航海典籍翻译研究的关注,以翻译为媒介推动中国悠久航海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冯全功、张慧玉:论图书翻译出版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互动。《中国出版》6(2017):39-43。

[Feng, Quangong and Zhang Huiyu. “On the Major Stakehold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ac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of Books.”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6 (2017): 39-43.]

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7.

黄培希:副文本与翻译文化建构——以艾尔萨·威斯《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为例。《上海翻译》3(2018):73-79。

[Huang, Peixi. “Paratext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angdi Neijing Suwen by IlzaVeith.”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3 (2018): 73-79.]

金宏宇等:《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Jin, Hongyu, et al. Around the Texts: Paratextual Studie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uhan: Wuhan UP, 2014.]

Kovala, U. “Translation, Paratextual Mediation, and Ideological Closure.” Target 1 (1996): 119-147.

刘虎:国内翻译副文本研究回顾(2008-2019):问题与对策。《外国语文研究》6(2020):91-103。

[Liu, Hu. “A Review of Para-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ese Context (2008-2019):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6 (2020): 91-103.]

劉亚燕:副文本在翻译中的多维建构与时空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4(2018):29-35。

[Liu, Yayan.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n Paratexts in Translation.”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4 (2018): 29-35.]

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Ma, Huan. Ying-yai Sheng-lan. Anno. Feng Chengju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5.]

Mills, J. V. G. Ma Huan: Ying-yai Sheng-lan ‘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 (1433),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text edited by Feng Cheng-Chun,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London: Cambridge UP, publish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970.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Sun, Yifeng. Perspectives,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Beijing: Tsinghua UP, 2004. ]

万明:明代马欢《赢涯胜览》版本考。《文史》2(2018):205-244。

[Wan, Ming. “Research on the Versions of Ying-yai Sheng-lan Composed by Ma Huan in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 (2018): 205-244.]

王海燕、季翊: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的地名英译研究。《中国科技翻译》3(2020):46-49。

[Wang, Haiyan and Ji Yi.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Chinese Nautical Classics Ying-yai Sheng-la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3 (2020): 46-49.]

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2012):9-14。

[Wang, Hong.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3 (2012): 9-44.]

王琴玲、黄勤:从副文本解读林太乙《镜花缘》英译本。《中国翻译》2(2015):81-85。

[Wang, Qinling and Huang Qin. “An Analysis of the Paratexts in Lin Tai-y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ing Hua Yuan.”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 (2015): 81-85.]

張箭:马欢的族属与《瀛涯胜览》的地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6(2005):144-149。

[Zhang, Jian. “The Ethnic Feature of Ma Huan and the Status of Ying-yai Sheng-lan.”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6 (2005): 144-149.]

——:迻译《瀛涯》信达雅,研究“西洋”功力深——英国汉学家米尔斯的英语译注本《瀛涯胜览》评介。《暨南史学》1(2014):477-485。

[---. “Review of British Sinologist Mill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Ying-yai Sheng-lan.” Jinan Historical Studies 1 (2014): 477-485.]

责任编辑:胡德香

猜你喜欢
英译本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目的论语境的《论语》英译本对比解析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孽子》英译本的叙事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