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方法研究

2021-11-13 10:00郑巍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0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郑巍

摘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是一门极具文化性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还是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师教学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的讲解,同时也要拓展知识,带领学生探索古文内容。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拓展知识深度,同时能够借古鉴今,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文学素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平时可以开展古文诵读的活动,带领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使学生顺利掌握与理解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联动传统时令,打造生活情境

古人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古今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在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时候也可以获得与古人同样的感悟和体会,这种共情能极大地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会。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传统节日与时令的变化能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成为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媒介。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词三首(一)》中的《八声甘州》一词时,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素秋时节的风景图,四季更迭,万物由盛转衰,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如词人柳永在词中就抒发了“苒苒物华休”的感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四季更迭中,你们产生过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叹?是否曾用文字记录下来?又会怎样记录?教师不妨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感悟自身的过程中与古诗词形成情感共鸣。课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自然变化,进行景物描写或感慨抒发,篇幅不必过长,只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深刻体会诗词的意义即可。再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词三首(二)》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在这首词中,苏轼借赤壁旧址抒写了对赤壁之战、三国群雄的个人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是一首非常优秀且著名的怀古词。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历史的经历和看法。高中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和历史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生活中也有很多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相关的场景,比如,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讲座、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谈话的素材,也是学生内心深处应被唤醒的历史底蕴。学生在回忆自己观看历史文物、历史故事的心理活动时,有可能会产生与苏轼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相近的情感冲动,从而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自己对“三国周郎赤壁”的高度赞扬与推崇,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印象深刻或者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谁?”并让学生阐述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或者喜爱的历史人物身上有什么特点和品质。学生的发言和交流能够提升课堂的文化底蕴。

二、结合历史名人及典故,灵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完整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易于被接受、富有吸引力的切入点。历史名人是具有广阔延展性的文化主体,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则是可以延伸的多元化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与讲解,将零碎的知識通过特定的主体串联整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体系。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词三首(一)》中的《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可以从词人李煜的创作背景入手,介绍李煜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有怎样的感悟,从而引出《虞美人》的创作意图与思想内涵。李煜出身于帝王之家,具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他的经历可以被比较清晰地划分为不同阶段,同时伴随着五代十国向宋朝更迭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加入丰富的拓展内容,为学生学习这首词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对比李煜不同阶段的作品,如他登基之前创作的《渔父二首》,登基后创作的《玉楼春》,国运衰微后创作的《菩萨蛮》《乌夜啼》等,再到绝命词《虞美人》,这些都高度体现了李煜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与情感。教师将这些内容与南唐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为学生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唐宋时期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三、扎根教材挖掘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底蕴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学习这些课文并挖掘其内涵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好语文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无尽的精神文化瑰宝,若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让学生完全消化,那么再加入更多的内容只能为学生增添负担,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增长认知、培养兴趣。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词三首(二)》中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这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千古传诵的词,这首词不仅气势波澜壮阔,引经据典,还体现了诗人高尚的精神与崇高的理想,其中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讲解这首词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并为学生讲述辛弃疾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思想态度,教师要注意将这些扩展内容与课文本身相结合,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的延展,同时,这些延展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了解了辛弃疾抗金的人生经历和放马南山的最终命运后,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这首词所饱含的情感,理解辛弃疾心中真挚的爱国情怀。

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发挥传统文化的激励性、引导性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内涵和情感素养,感知祖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4):154-155.

[2]黄亦玲.例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意义[J].华夏教师,2020(10):72-73.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