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州画像记(节选)a

2021-11-14 13:05苏洵
月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蜀地史官苏洵

〔宋〕苏洵

至和元年秋b,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c。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d,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e:“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是惟元年之秋,如器之欹f,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g。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其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h,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i,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容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全宋文》卷九二七)

注释:

a 张益州:即张方平,字安道,自号乐全居士,北宋大臣,官至参知政事。当时任益州知州(治今四川成都),故称张益州。

b 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时间从1054年到1056年。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

c 京师:京城,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d 净众寺:又名万福寺,在成都西北。

e 眉阳:苏洵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f 欹(qī):倾侧不平。这里指倾斜将倒的状态。

g 以砧(zhēn)斧令:即“以砧斧令之”。用刀斧等刑具命令他们,使他们因畏惧而服从。砧,古代刑具,即铡刀下面的砧板。令,役使,差遣。这里的意思是“命令”。

h 诘(jié):追问,进一步深问。下文的“无以诘”是无以反驳、无话可说的意思。

i 南京:北宋的南京,即今河南商丘。

大意: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人传言有敌寇侵犯边境。驻边军士夜里都惶恐不安,城外也没有人敢居住了。谣言流传开来,京师大为震惊。正当朝廷准备下令选派将帅时,皇帝说:“既不要姑息延误而酿成祸乱,也不要轻率调兵,助使变乱发生,尽管谣言蜂起,但我的主意是坚定的。我认为外患并不足以使人惊慌,只怕内乱从中发生。这既不能用文书法令让他们遵守法度,也不能用武力去同他们较量,我只需要一两个大臣去处理。谁能协调好用感召教化的方法和用武力较量的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就派谁去安抚。”大家推举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皇帝说:“可以。”张公以赡养双亲为由加以推辞,但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就出发了。冬季十一月,他到了蜀地。到达的当天,他就遣返了屯守在边境的军队,撤除了边境的守备,并派人到各郡县去告谕:“敌寇由我来对付,就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蜀地百姓像往常一样庆贺新年,从此也就平安无事了。又过了一年的正月,百姓私下商量要在净众寺里摆放张公的像。张公无法禁止大家。

眉阳人苏洵对众人说:“变乱还没发生时,容易治理;变乱已经发生,也容易治理。变乱正在酝酿中,但还没有实际发生,这叫作将乱,将乱的状况是最难治理的。既不能因为有变乱的萌芽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变乱还没发生就放松警惕。至和元年秋天蜀中的局势,就好像器物已经倾斜,但还没有倒在地上。只有你们的张公,安稳地坐在旁边,面不改色,慢慢地站起来,扶正了它。扶正之后,又从容身退,而且没有骄矜自夸的神情。帮助天子治理百姓而不知疲倦的人,只有你们的张公。你们全靠他才生存下来,他就是你们的父母。而且张公曾经对我说:‘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变的,只看上边的官员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人常常发生变乱,于是上面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处理盗贼的法令去惩罚他们。对于本来已经小心翼翼的百姓,却用严刑峻法去镇压,于是百姓才狠下心来拿他们的父母妻儿所仰赖的身体,去投靠盗贼,所以往往酿成大乱。如果用礼义去约束他们,用法度去差使他们,蜀人是最容易治理的。至于为政太苛逼迫他们而发生变乱,即使是在号称礼乐之邦的齐鲁之地,也会这样。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办法来对待蜀人,蜀人也会用齐鲁地方百姓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超出法度之外而为所欲为,用权势欺压百姓,我不忍心做呀!唉!爱护蜀人如此深厚,对待蜀人如此仁慈,在张公以前的官员中,我还不曾见过呢。”大家听了,都再三叩拜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把张公的恩德铭记在你们的心里,你们死了,就铭记在你们子孙的心里。他的功业将由史官来记载,不必画像了。况且张公心里也不愿这样,你们看怎么办呢?”大家都说:“张公本来不在乎画像。即使这样,我们心里却深感不安。现在就是平时在家里听说有人做了一件好事,还要问问那人的姓名和他所住的地方,一直到他身材的高矮、年纪的大小、容貌的美丑等,甚至有人还要问他的生平和嗜好,由此来想见他的为人。史官也会把这些情况写在他的传记里,意思是让天下之人不仅在心里纪念他,而且在眼里也能看见他。眼里留存着他的容貌,心里对他的纪念也就愈加牢固。这样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用吧!”苏洵无法反驳他们了,于是替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张公出生于南京,为人慷慨且有高尚的节操,以器度宽广闻名天下。国家遇到重大事情,张公是可以托付的。

【点评】

此文是苏洵的代表作,作者先记事,后议论,以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位宽政爱民的官员形象。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传言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将入蜀,蜀地因而发生骚乱,人心惶惶,军队也调集起来。朝廷委派张方平前去处理。张方平到任后采取安抚的办法,撤除边境守备,号召百姓从事农桑,很快就稳定了局势,恢复了社会秩序。两年后,张方平奉召回京,当地百姓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为他建祠堂,立画像。苏洵为蜀地人,与张方平也有私交,很敬重他的为人,为此写下了这篇“画像记”。

文章突出了为官者张方平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担当,遇事沉着冷静、举重若轻的非凡才干,以及功成身退、谦虚谨慎的品格和风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苏洵的为政思想,那就是以民为本,以礼义安抚人心。

(海涛)。

猜你喜欢
蜀地史官苏洵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蜀地房屋花样多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宋祁入蜀路线考述
苏老泉大器晚成
用生命去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