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①

2021-11-16 13:48田壮伟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患肢上肢中风

田壮伟,李 磊,张 欣

(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肢活动受限、患侧肩关节疼痛、患肢水肿等。调查研究表明[1],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2.4%~68.5%,若不尽早接受治疗可能导致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甚至肩手部位出现永久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西医治疗无针对肩手综合征的特效疗法,通常通过抗炎、镇痛、激素等药物治疗配合神经电刺激、核心肌群训练等康复训练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2]。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在于筋脉痹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温针灸具有行气止痛、温通经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关节痹证;推拿能祛瘀生新、活血通络,常配合针灸疗法应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等疾病治疗。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10~2020-09就诊于本院的11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纳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相关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确诊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康复学》[5]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诊断标准;②近1个月内未使用镇痛类药物;③对本次研究同意且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中风后遗症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其他原因引起的上肢活动受限、疼痛、水肿者;④不接受温针灸治疗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1~72岁,平均(55.69±8.92)岁;病程37~90d,平均(63.56±14.37)d。研究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40~74岁,平均(54.92±8.65)岁;病程41~90d,平均(66.27±14.61)d。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降糖、降压、降脂、抗凝、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伸展、抬高患侧上肢,并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受性与康复进度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与活动范围。主动运动包括上肢抓握、上举等,被动运动包括对患者手、肩、肘部进行按摩,每次康复训练时长保持在30min左右,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温针灸疗法: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后垫一软枕,上肢平放,张开手指,取肩髎、肩髃、曲池、臂臑、尺泽、外关、内关、合谷、手三里等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30×40mm的无菌针灸针快速刺入,患者出现酸、麻、胀感为得气,得气后留针,取1.5cm纯艾条置于针柄后点燃,灸2壮,时长保持在20min左右,每日1次,每周5次。推拿疗法: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推拿手法,采用捏捻法推拿手部;掌揉法推拿手足背部;滚法推拿上臂;患侧肩、肘、指关节行被动活动。推拿过程需保持手法轻柔,力度由小到大,时长保持在30min左右,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患肢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总分66分,评分越高表示上肢运功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美国LOGIQ E9型)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患肢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SV)。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VAS、FMA、ADL评分的影响

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VAS、FMA、ADL评分的影响分)

2.2 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治疗后,研究组患肢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P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症状包括患侧肩、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西医主要通过药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缓解患侧疼痛、水肿症状,但对患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不大[6]。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与现代医学不断进行结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成为治疗关节痹证的主要方法。

中医学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归于“痿证”“痹证”等范畴,认为其病机在于脉络痹阻、气血瘀滞,以致津液、气血运行不畅,继而导致气虚血瘀、筋脉痹阻,然不通则痛。关节长时间得不到气血、津液濡养,久则出现肢体肿胀、肌肉萎缩等症状。针灸是治疗关节痹证的有效方式,而温针灸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的特点,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效,能够促进神经细胞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7]。杨秀翠等[8]研究指出,温针灸可以减轻机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血管通透性缓解组织水肿症状;还能通过内源性镇痛系统发挥镇痛效应,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推拿则可以促进手、肩、肘等部位产生肌泵作用,促进血管舒张、收缩功能,提高患肢的活动度,继而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肌肉萎缩度[9]。

本次研究采用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病灶位于上肢外侧,乃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部位。肩髎属手少阳三焦经、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有理气化痰、疏经通络之功,主治上肢不遂、肩臂挛痛之证;曲池、臂臑、尺泽可通络止痛,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之证;外关乃手少阳经络穴,可通畅三焦之气,具行水、消肿、止痛之效;内关、合谷镇静止痛;手三里疏通经络,温针灸诸穴可通畅气血、消肿止痛;辅以推拿治疗可调节患肢血液循环,促进患侧机能恢复[10]。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A、ADL评分与患肢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可以改善患者患肢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患肢疼痛,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但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未能观察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远期治疗效果,今后的研究仍需加大样本并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患肢上肢中风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