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 建设探究

2021-11-17 23:10郭文蓉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

摘  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新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办学定位,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以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劳动观、群众观和国家观念等理论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应用型高校应当完善师资建设,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以形成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79-03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课程思政”内涵厘定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其中,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引导反映立场并引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应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整体性中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是其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有力证明[2]。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丰富而深刻,在人类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包含了世界观、历史观、资本主义观和社会主义观等全面的理论观点。

(二) “课程思政” 建设的育人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举,其意在深入全面挖掘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好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新格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明确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3]。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能否培养在职业上技能精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在政治上立场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而奋斗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应用型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运用价值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站在人的立场上,包含了劳动历史观、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思想等多重理论内容。劳动历史观认为人类劳动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社会并创造了人类历史,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它通过物质生产和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推动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二因素源于劳动的二重性,以剩余价值的创新学说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劳动解放思想中,马克思通过详尽阐述“异化劳动”转变为“自由劳动”的历史条件和进程,论证了劳动解放的伟大意义。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极其丰富的物质资料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唯有人的劳动实践才能实现,劳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升劳动教育重要地位的新要求,从而建立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他强调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辛勤劳动的新时代人才。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理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要以满足我國制造业转型需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导向,“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劳动本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历史价值,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劳动价值论与劳动解放思想让学生树立以劳动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过硬的专业本领创造高质量劳动产品,精湛的专业技术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动力。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劳动态度,而且要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路径的价值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运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创新,之所以得出此结论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人类精神成果的创造主体也是人民群众。此外,人民群众在推动经济基础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和改变着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制度的更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应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在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人才助力。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价值导向,结合专业特色,树立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学生奉献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思政课相辅相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3]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运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含了关于国家的丰富理论内容。例如,国家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以暴力实现某一阶级的专政,从而将阶级矛盾限制在可调和的范围内,因此,国家是暴力统治的机器。随着国家诞生,国家除了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外,还产生了社会职能,通过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实现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阶级矛盾的消亡,国家也随之消亡[4]。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存在更多呈现出社会管理职能的价值体现,站在服务人民的立场上管理社会公共职能。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我国实施国家建设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国家观的重要性,这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多元文化激烈冲突的今天,不良思想不断侵袭青年学生,境外势力挑战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妄图通过文化渗透动摇我国的意识领域。因此,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掌握,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国家观,实现个人与国家的辩证统一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坚定政治站位,培养学生技能报国、职业报国的本领与品格,引导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将个人高尚的职业理想融入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因此“课程思政”的推进基础是要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丰富内涵,结合时代特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核心是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视为职业发展的价值旨归;归宿是落实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高校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就是建设业务能力过硬、政治立场坚定、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相對年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停留于在校时期公共课的理论学习,尤其某些理工类、艺术类、医学、农学类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水平不足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专业教师仅具备专业素养是不够的,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师同样应当明确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工作。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能力[6]。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行为示范、以身作则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责任,培养勇担民族重担的时代新人。

(二)挖掘专业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首先要建立在做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这些在专业课程中获得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表现。此外,各学科领域中优秀的工作者及其伟大成就等元素的挖掘同样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例如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不是以增进民生福祉、践行爱国主义为其价值追求;各领域的大国工匠,也无不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展现人类劳动的本质与劳动解放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核心思想。然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同学科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操作支点[7]。应当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以一种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发掘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内涵,形成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整体效应,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而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三)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局面

同样是通过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是互相孤立的,而应形成二者互相配合、协同育人的局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有特点,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为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掷地有声”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以隐性教育为主,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应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外,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也都能够从思政课程中得到帮助和支持。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可及时得到思政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从而形成双方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协同育人局面。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W311)。

作者简介:郭文蓉(1989—),女,硕士,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0L]. (2020-06-01). http://www.mo 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刘建军.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2020(09).

[4] 丁洁,范丽娜,肖闯.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2021,7(02).

[5] 杨春,付天阳.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途径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6).

[6] 郭莹莹.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对现实的启示分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0).

[7] 段雪慧.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劳动教育意蕴[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2.

[8]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1,7(15).

[9]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新华社,2017,10(18).

[10] 人民网.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0L]. (2013-03-18). http://cpc.people.com.cn/n/2 013/0318/c64094-20819130.html.

[1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

(荐稿人:赵民胜,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