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1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趋势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2021-11-18 11:44马志文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明民族生态

马志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的高级检索方式为搜索引擎,主题词设定为“民族地区”与“生态文明建设”,对2011年至2021年的核心期刊和CSSCI的文章进行检索。共得到178篇期刊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经过比对,删减征文启事、卷首语、会议记录、新闻稿和讲话等11篇,最终取得167篇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5.6.R5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分析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学者对其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CiteSpace可以将某个研究领域的关键信息,如知名学者的著作、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等信息以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者们能够更加清晰、透彻地看到热点问题间的关系。该研究方法在近年来获得了广大学者的一致好评,在对热点问题进行文献整理和研究趋势分析方面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发文趋势

将全部搜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图1。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5年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为顶点,达到了24篇,之后一直呈现出较为平滑的趋势。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一直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共建,但有关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仍旧为数不多,可见对于该领域还有较大的发掘空间。

图1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年度发文量

(二)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1)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将文献关键词的频次量化后连起来的网络,可以直观展示出一个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变化趋势。

通过运用CiteSpace对167篇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共获得287个节点和503条连接线(图2)。出现频率靠前的关键词分别是:生态文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治理、民族关系、新型城镇化、生态文化、新时代等(表1)。关键词的度中心性(2)度中心性是在网络分析中刻画节点中心性的最直接度量指标。一个节点的节点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的度中心性越高,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表明:除生态文明建设及民族地区等主题词外,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民族关系、新型城镇化等方面。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2014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初步形成,2016年绿色发展,2012年可持续发展。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总体方向是在兼顾发展与民族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

2.关键词聚类分析(3)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是对文献数据所有关键词进行一定的主题归类,从而进一步了解关键词内在的逻辑关系。

通过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共获得15个聚类(图3),选取前六个聚类进行分析。

(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聚类,包含#1生态文明、#2生态文明建设、#3生态文化、#4绿色发展。

王永莉从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入手论证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两个发展问题,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表1 关键词度中心性及引用频次表

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她呼吁加快二三产业的改革,并发挥出各民族文化在生态保护上的重要影响[1]。单晓娅对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生态的影响上,她指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接近环境最大承载量,导致资源相对短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常进行。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群众的广泛认同也是导致生态文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她的研究时间较早,但现实意义重大,在现在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研究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关注人口对于生态环境的客观压力,并采取有效手段去缓解压力[2]。

李大健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进行了研究,他提出要普及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教育[3]。他还论证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观念与马克思自然观的联系,并呼吁以此为基础去革新自然观、价值观、产业观和生活观[4]。

(2)以民族关系为主题的聚类,包含#5中华民族共同体。

云南民族大学的邹丽娟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体意识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她提出民族地区情况复杂,由地理环境引发的贫困问题远高于其他地区,却也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面临着资源无序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两者统一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诉求中。因此要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中巩固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在认同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使各民族切身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权利与责任,进而认同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最终将生态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良性循环[5]。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的李玟兵则论述了云南近年来在铸牢共同体意识上的实际行动。她指出,云南正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一系列生态项目为载体,改善省区内的生态环境,为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家园发挥示范作用[6]。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3)以发展方式为主题的聚类,包含#0新型城镇化、#4绿色发展。

王晓军以湖北恩施这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例,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恩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社会构建不完善、城乡间生态文明建设差距较大,对此,他认为应提升生态工程的有效性,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7]。王永莉针对四川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提出从四个方面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在社会上树立以提倡绿色、节能为主题的价值观,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生态修复的资金和科研投入力度;完善生态功能区的政府体制[8]。

钟超则以环北部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针对东盟自贸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的跨国界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当这些地区成为对外交流的桥头堡时,快速的发展必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生态问题,所以必须予以重视。他的观点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霍尔果斯口岸、满洲里口岸、二连浩特口岸等等,中国大多数陆路口岸都处于民族地区,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生态问题[9]。宋才发仔细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城镇化建设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从法制角度及机制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0]。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三、研究结果

本文综合运用图谱分析等可视化数据处理手段对近十年来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考察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合来看,已有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政策等宏观研究,缺乏具体可行的实证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东部地区许多省份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对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加以借鉴,这类研究应该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此外在针对民族地区的研究中,云南、贵州等省市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多而且比较全面、细致,而新疆、西藏、内蒙、宁夏这些内陆边疆地区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一些研究以整个西部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过于宽泛,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细化。

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是国家长期坚持的根本政策,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国家的整体安全,是我们必须长期予以高度重视的地区。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宣布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优渥,有着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资源,因此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发展理想地区。总而言之,这个领域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去钻研探索,才能充分发挥出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

猜你喜欢
文明民族生态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