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治理

2021-11-18 09:25郭祎聪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治理成因

郭祎聪

摘 要:校园欺凌行为直接威胁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性问题。文章基于德育视角,在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德育视角;校园欺凌;成因;治理

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着祖國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着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然而,校园欺凌行为直接威胁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性问题。教育部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将德育作为预防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德育视角,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校园欺凌的治理建议。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学生层面

中小学生的生理处于发育期,学生生理素质发展与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够成熟,两者之间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学生在应对事件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容易出现冲动行为,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种典型现象:强烈的控制愿望、较差的情绪控制力、较差的组织纪律性。校园欺凌实施者还表现出纪律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家庭氛围的影响。学生所处的家庭如果存在暴力现象,学生长期生活在充斥暴力的家庭氛围中就会容易出现校园欺凌行为。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生长期受到虐待,学生就会容易出现校园欺凌行为或成为受欺凌对象。

(三)学校层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生活的地方。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学习与生长的空间,而教师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其中,教师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持有的态度影响最突出。一些教师对学生校园欺凌现象认识不足,认为是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当学生出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处理不及时、处理行为不当。长此以往,容易对学校校风产生影响,导致校风不正,也容易滋长校园欺凌行为。

(四)社会层面

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能够便捷地接触到数量庞大、类型众多的信息,一些不良信息和思想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一些不适合学生进入的场所管理不到位也容易引发校园欺凌现象,如游戏厅、网吧等,一些暴力游戏、暴力影视作品等也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治理

(一)营造成熟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认知

德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应进一步发挥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成熟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

1.注重文化建设,强化反校园欺凌宣传。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向真向美向善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强化反校园欺凌宣传,要对校园欺凌现象出现的原因、危害、表现和自我预防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提高学生校园欺凌的“免疫力”,发挥学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

2.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小学校应给学生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育人环境,构建生生、师生、师师和谐关系,使校园欺凌失去生长的土壤。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教育方式要充满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在安全、和谐、温馨的校园里愉快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

(二)坚持德育课程主阵地,辅以学科渗透

校园欺凌的治理应发挥中小学校教育优势,坚持以德育课程为主阵地,并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校园欺凌教育。

1.坚持德育课堂主阵地。中小学校应坚持以德育课程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学段实施校园欺凌教育。首先,教师应基于校园欺凌治理的需要,推动学校德育课程教育改变,重构德育课程实施目标,将校园欺凌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其次,丰富德育课程内容,能够根据最新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实施及时的教育,给学生打打“预防针”。最后,学校还应对德育课程评价进行变革,将校园欺凌教育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2.配套化推进学科渗透。在坚持德育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中小学校应配套地推进学科渗透,在学校其他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校园欺凌教育。其他学科渗透校园欺凌教育应讲究方法策略,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不能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教师应捕捉教育时机,使校园欺凌教育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校园欺凌教育的有效性。

(三)关注教育形式多样化,深化主体体验

1.实施体验教育。体验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在实施校园欺凌教育时,应关注学生主体性体验,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有机渗透校园欺凌教育,在快乐的活动中增强学生体验。如校园欺凌危害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扮演欺凌实施者等,让学生通过法庭审判的形式,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性。

2.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校园欺凌教育的实效性。如针对校园欺凌的种种现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视频,让学生观看校园欺凌视频,以视频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视频中有哪些校园欺凌现象,再结合视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探究校园欺凌现象预防与处理的方法。

(四)推进心理与法治教育,扩大教育效应

校园欺凌现象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中小学校应基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复杂性,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和法治教育,从心理着力,发挥法律强制力效应。

1.实施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是避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前提和基础,中小学校应在实施德育的同时,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借助多样化渠道,包括设立传统心理咨询室、开通网上咨询热线等,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教师应加强对校园欺凌后学生的心理辅导,包括对校园欺凌实施对象和被欺凌对象的心理辅导,避免校园欺凌处理不力导致的次生效应发生。

2.深化法治教育。目前,国家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出台了相关文件与法律,学校应基于校园欺凌现象涉及的法律问题,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学校可以结合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校园欺凌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同时,学校和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渠道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构建立体化普法体系,提高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使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有效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

总之,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必须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不仅关系着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牵动着家庭和社会的神经。学校应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发挥学校德育优势,并基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校园欺凌教育全面渗透到中小学校环境建设、学科教育与日常活动,并努力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聚合教育力量,切实提高治理实效。

参考文献

[1]龚杰克,赵福江.学生欺凌应更加重视全员预防:原因、现状与对策[J].教育导刊,2021(8):39-49.

[2]陈鑫鑫.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法制与社会,2021(22):109-110.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治理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