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途径

2021-11-18 09:25曹雪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曹雪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素养就是其中之一。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符合地理这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区域认知素养;策略

在地理学科中,区域性是其特性之一,也是非常基礎的一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区域认知素养渗透其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合理应用,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一些教师并未注重引导学生对区域进行分析,忽略了对学生区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较好地解决区域问题。因此,就需要加强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概述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概念

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地理的一种手段。简言之,就是从区域地理出发,通过采用一定的区域认知的方法,对该区域中的一系列景观、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进行研究,继而对该区域了解得更好的一种过程。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并不是一件易事,其需要学生能够对该区域进行了解,同时还要能够具备对地理环境、各类要素分析的能力,即一定的思维和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对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等进行探究,继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区域认知素养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迁移。将区域认知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对区域地理的认知方法,同时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第二,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理进行思考和分析,加强学生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总之,在渗透区域认知思想之后,学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或者是比较分析的方式对地理问题进行解决,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全体性的教学原则

当下正面临着教育的大改革,地理教师在教学环节渗透区域认知素养时也应该遵循全体性的教学原则,即明确区域认知素养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合理地开展教学,融入空间定位、区域优势等。而在此过程中,应明确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性以及个性化的特征,要保证所渗透的内容和方法符合每一类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遵循渐进性以及连续性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科以及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合理化地进行渗透和引导。比如在开展地理教学时,需要教师能够对现有的学习体系进行优化;在传递相关事务的内容时,可以借助于立体表象进行引导、归纳和推理。其次要遵循连续性的原则。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循序渐进地推进。通过对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三、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途径

(一)转变传统地理教学理念,渗透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符合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地理知识。首先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单纯让学生背诵和记忆地理知识点,转变为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其次要遵循学生本位、循序渐进等原则,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继而渗透区域认知素养。最后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的能力。总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出地理这门课程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区域知识学习的兴趣

地理这门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教师采用的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整个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因此影响了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将文字转变为情境化的方法,可以提升整个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各类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中。例如“地质灾害”这一节课程,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对地图观察,指出常见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以及分布的特点,能够从图文资料中,说出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展该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个视频,比如唐山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灾害会给我们留下痛苦的记忆,要对灾害科学地认知,同时设置一个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唐山会发生大地震?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地震、震源等概念。学生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再出示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分布图说出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逐步引导之下,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思考的氛围中,可以逐步增强学生对区域环境、地质等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三)开展问题导入教学,培养学生对区域认知的意识

问题导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可以实现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有效互动,同时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启发和引导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区域认知的意识。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教师能够遵循科学性、引导性的原则,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例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节课程,教师就可以融入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带领之下,循序渐进地对该课程知识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第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叫作‘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二个问题:“聚落的形成和交通运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河流的入海处往往都有较大的城市?像郑州、石家庄这些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查找资料分析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传统交通工具上的差别是什么?这些差距是否对聚落的分布造成了影响呢?”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能够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位置、密度、兴衰等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问题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四)融入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地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对一些区域合理地进行分析。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就需要教师融入实践活动,如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从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中,从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逐步提升对区域内容的分析能力。例如“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这个实践互动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索当地的日照、降水、气温等基本的数据,了解适合当地生产的农作物的品种。同时要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对家乡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能够懂得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在该实践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能力,加强学生对农业基本原理的理解,还提升了学生对区域内容的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活学活用。具体在渗透区域认知素养时,需要教师能够遵循学生主体性、渐进性以及连续性等教学的原则,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区域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波.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0(25):54-55.

[2]刘欢欢. 基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诊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