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对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的实践探究
——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19 06:28蔡吉娴
关键词:产教就业指导毕业生

蔡吉娴

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之源,也是民生之本。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强调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在900万人左右,同比增加35万人,总量再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加。2020年12月教育部与人社部共同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指出,实现高质量就业既是人人参与优质共建的基本途径,也是人人获得更大共享的直接体现。会议中各省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高校发言人也分享了各自在2020年就业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做法。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扛牢责任、精准施策,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华东交通大学“推进‘三加’服务体系,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等等。新的文件和精神的出台,对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必须站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角度重新审视就业工作。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

(一)学生就业目标模糊,“慢就业”“懒就业”现象严重

许多学生从高考选择专业开始就陷入被动之中,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工作性质没有清晰的认知;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科学性,难以实现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和精准评估。就业心态上,容易受他人影响,以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为就业的首要条件,抱着如果岗位不满意可以多等一等的想法,这种“慢就业”“懒就业”的情况不断加剧。

(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职业胜任力不够

大学毕业生的另一个显著问题是专业能力与社会脱节,不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从而导致职业胜任能力不足、个人定位不准确、频繁跳槽,甚至不能及时就业等问题。同时,大部分毕业生因为实践不足,综合素养缺失,就业质量、就业层次明显偏低。

(三)就业信息推送对接匹配度不够,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高校推进线上线下就业招聘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依然停留在简单的信息中介层面,在人才供需双方的对接方面做得不够精准,效率低下,因此即使成功入职,人才的一次性流失率也较高。同时在信息发布、面试签约等具体环节上,也缺乏有效的服务支持。

(四)重点群体学生就业指导不够精准,就业帮扶不够及时

高校对重点群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仍不够精准、有效。比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及女生等特殊群体未切实实行“经济上扶持,信息上首推,心理上疏导”的三位一体扶持措施,未能为毕业生提供好人性化的就业服务。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质量往往不高。

二、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健康、灵活、高效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与重要抓手,既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形式,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内在要求。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2020年底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指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必须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精准匹配。因此,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健康、灵活、高效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及必然选择。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艺术院校,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发挥高职教育优势,不断创新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新模式,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与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与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双赢模式,与宁波和帆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和帆玩具研发设计中心,这一系列实践不仅推动了教学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打造了产教融合助推精准就业的范本。

(一)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1.探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校企长效育人机制

随着工艺美术行业从“作坊式、零散式”的传统模式向“产业化、机械化、产业集群”的现代模式转型,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匮乏、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行业企业的发展。高校近年来虽然培养了不少工艺美术类毕业生,但由于就业难,待遇低,很多学生中途转业。因此,新手工艺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一直深度对接各类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与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7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海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以水晶宝玉石设计、雕刻、镶嵌等工艺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东海水晶现代学徒制”,在科教创业园区设立“东海水晶学院”,和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建“东海水晶产教融合基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从事天然水晶设计、生产、销售和文化交流的专业机构和现代创新型企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细则,检验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发展“校企双主体”水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师资、技师互派、互聘、共享、共赢,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校企双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引领学科专业调整、倒逼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就业统计模式,通过设置多维立体指标,学校深度调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学岗匹配情况,并以此为指挥棒引导和倒逼高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联合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就业和培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治理体系,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图1)

图1 校企长效育人组成及相互关系图

2.深化联动机制改革,推广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将学院式教育与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有机融合,使政校行企成为现代手工艺人才培养的主力。同时将招生、培养、就业等各环节全部贯通起来,深化就业与招生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改革。高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主动对接国家和市场需求,特别是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东海县政府采用“3+3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项目”“2.5年成人教育学历班”“职业技能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定向)”等多种合作办学形式,校企共同推进招生制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推广企业和高校双主体育人的机制。

(二)围绕准职业人身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1.组建校企教学团队,科学制订教学方案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从毕业走向就业的无缝衔接,产教融合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双导师”制教学团队。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同时联合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技能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能适应办学特点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行业大师“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完善校企人才流动机制。共同做好教学方案的建设与管理,共同组织方案评价等工作。

和帆玩具研发设计中心于2015年12月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与宁波和帆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是关于布绒玩具设计的项目教学和成果转化平台。工作室现有企业设计人员两名,学生团队15名,其中学生骨干6名,实习学生9名,是一支跨年级跨专业的充满活力的设计团队。教师团队负责设计中心的常规管理和设计项目管理;负责相关设计项目的计划制定、过程进展、质量把关、时间跟踪、月度总结汇报与计划实施。企业团队负责学生团队常规管理和考勤工作、设计任务分配工作、设计任务指导,并组织设计中心的月度例会以及开展中心的临时项目。(图2、3)

图2 企业对项目作品进行反馈

东方红木校企合作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内培外引,培养专业带头人,推进骨干教师进修,鼓励中青年教师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在现有队伍的基础上,制定“双师”培养计划,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学校与江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选聘工艺美术大师,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组建“大师领衔,专兼协作”的工作室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具有高级职称,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科研能力,能够带领教学团队进行试点项目建设。骨干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兼职教师由行业名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全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图4)

图4 校企双方为企业导师颁发聘书

2.推进校企联合开发,制定特色课程体系

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承担教学任务。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校企共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宽视野、大容量、全开放、多互动、可更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以行业标准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推行工学结合,完善实习标准。

与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包括专业课程(设计创意与方法、工艺材料基础、雕刻艺术赏析等)、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同时积极参加相关赛事及讲座,包括专业类(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雕刻艺术讲座等)、就业指导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创业知识竞赛、法律法规讲座、就创业政策讲座等)。真实项目由企业负责提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包括工艺流程、工艺制作等的学习实践。企业人事部门为学生提供招聘岗位信息、入职岗前培训等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通过校企三年的联合培养,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考核,邀请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进行评价,合格的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实习工作。(图5)

图5 试点班学生在至善坊学习场景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建立学生管理档案

完善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学生管理档案。校企由专人组成管理小组定期检查档案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管理,建立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学生学习信息通报制度。校企联合协同管理:学校主导建立学生信息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校学习的经历、奖惩等,便于学生管理、测评、就业等工作的开展;企业主导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记录学生在企业专业实践、实习期间的主要经历、奖惩,便于学生管理、测评、岗位录取等工作的开展。

图3 已出实样作品

(三)建立有效信息数据库,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校企共同搭建就业供需对接平台,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平台和资源库建好用好。学校建立人才资源库,企业建立岗位资源池,做好体系建设数据积累,以数据交流驱动学生与企业双向互动,进一步助力毕业生就业。除此之外,校企双方还可模仿健康码设置动态“就业码”,对重点群体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力求把最精确的那一条推送给合适的学生。

三、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大学生实施精准就业指导服务的意义

(一)唤醒学生生涯意识,增强学生求职就业内动力

校企双方的互动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触行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加深他们对于职业和岗位的认知,也对自己具备清晰的定位。同时,有助于校方采集就业意向,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化帮扶。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树立求职就业意识,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增强人职匹配度,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方位提升

学校以合作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原则增大实践教学比例,提升了就业的精准度;实践教学的内容来自企业的岗位、技术、工艺和专利,用企业真实绩效考核学生,把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绩效变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图6、7)校企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一入校就明晰了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使学生就业能力全方位提升,实现了充分高质量就业。

图6 学生作品

(三)促进高校自身就业指导服务发展、长效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校企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创新合作机制,不仅提升了高校自身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还实现了与社会相关各界的良性互动,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图7 学生作品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精准对接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用实践指导、推进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力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稳定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产教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