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问题”建构语文课堂新生态

2021-11-19 04:53胡正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

【摘 要】有效的课堂问答应基于文本与学情,课堂“问题串”需要核心问题的统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比较、联系、论证、应用等,让学生进入有思维深度的文本研习中,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桥梁和阶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它既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深度解读,又能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自然生长,从而构建更具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生态。

【关键词】核心问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1-0027-03

【作者简介】胡正良,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质疑、解疑的问答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态势,通过课堂问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在价值,从而获得多元深入的生命体悟。因此,课堂问答考验着教师的思考力,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样态。

课堂问答若是基于简单随意、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大众化的问题设置,其背后是教师的思维惰性。[1]有效的课堂问答必须是基于文本生成的、有核心问题统帅的“问题串”。核心问题是“问题串”的灵魂,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梳理教学主线,在若干“具体而微”的问题中分析、比对、选择后才能确定。核心问题要能塑型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促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加工”,从而构建生动活泼、自主自由的教學新生态。

一、核心问题需创新设计

1.根植于文本深加工。

课堂是在师生问答中“拔节生长”的。教师提问的能力,得益于对文本的多元深度解读,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解读文本的功夫。

品读《金岳霖先生》一文,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核心问题——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体现在何处?在这个核心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就能很快从“有趣”二字入手,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文字脉络,领悟文章内涵。研讨中,学生不仅知晓了金先生“有趣”的外在表现,更明白了其“有趣”的内在意蕴,从而慢慢理解金先生的“有趣”体现在他的机智、率真、单纯、不拘小节、不谙世故,也体现在他有学问、有个性、有情怀。

2.基于思维的“愤悱”处。

“人在课中央”,是绿色的课堂教学生态。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课堂的主体,都是具备生命能量的生长个体,都需自我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等。为此,核心问题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求知的“愤悱”处,在学生思维提升的关键节点,教师要巧提问多引导,在一问一答中助推思维活动有序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2]

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围绕“蒲苇般的刘兰芝”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妾当作蒲苇”是刘兰芝的自我表白,因为“蒲苇纫如丝”。刘兰芝以蒲苇自比,表现出她的坚强柔韧,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那么,在关键时刻,她选择了以死殉情,这是软弱,还是坚韧?经过深度研讨,学生会明白:刘兰芝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以死殉情,既表明她是贤惠与柔顺的,又表明她是忠贞与坚韧的。她不愿接受新的婚约,只愿守护住曾经的美好。这其实就是坚韧的表现,正如风雨中不倒的蒲苇。

3.指向课堂活动的优化。

课堂问答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课堂中存在大量莫名其妙的“急问”、支离破碎的“碎问”、扑面而来的“连问”和不容思考的“追问”,学生因缺少必要的思考而不会答、不愿答,当然也就答不出教师需要的答案来。这样的课堂问答活动缺乏真正的思维“触动”与“互动”。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设计了“一字之妙”“一物之妙”“一景之妙”的自选话题说话活动并以此来统整教学,触动学生思维的开关,引导学生研讨环境特质、情节内容、人物性情、文意主旨。由核心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学生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带着寻找答案的渴求进入文本,圈点勾画,品读赏鉴。

二、核心问题让课堂更具生长力

1.从文体出发的核心问题,能提升与知识体系的融合度。

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维水平,带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新生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助推学习过程循序渐进。

学生具备良好的文体意识,是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欣赏品鉴活动的前提。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秋声赋》的教学可以从文体这一“已有的”知识出发,从“赋”的文体特征出发,紧紧抓住“体物写志”四字设计核心问题:“作者是如何围绕秋声体物写志的?”在教学问答中,师生可由“已有的”而及“新生的”,逐步达成学习共识——“体物”,摹写凄切的秋之声、萧条的秋之状、肃杀的秋之义;“写志”,抒写秋之感,悲自然之秋的草木凋零、人事之秋的思虑忧劳。全文从“秋声”入笔,描写经风雨摧折而凋零的草木,延及易被忧愁困思所侵的世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忧思人生。文体是一种潜在的规约,对内容起着约束与塑型作用,所以欣赏作品要引导学生关注这股“已有的”潜在力量,借此去敲开“新生的”知识大门。

2.从形象入手的核心问题,能强化与学生认知的吻合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应该增强有效提问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反应,推动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小说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形象”入手,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核心问题。

在《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可紧扣“祥林嫂有没有春天”这一核心问题切入文本分析。首先,指出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在自然的春天里她总是遭遇生命中的不幸——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儿子被狼吃了,自己在迎春的祝福中凄然逝去。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情节脉络,更好地理解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其次,发出提问,祥林嫂的生命中真的就没有过“春天”?祥林嫂曾有过短暂的“春天”,那段时光给过她幸福、美好和希望;而“春天”的短暂更让其痛苦,因为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后留下的就只有恐惧和绝望了。“祥林嫂与春天”这条核心问题的“线”,串起了人物、环境、情节、主旨、语言等文本内容,也串联起了师生阅读与探究的过程。紧扣小说“形象”的核心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相吻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层次地挖掘文本意蕴,助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情感体验的提升。

3.从文本关键切入的核心问题,能增强与思维品质的匹配度。

教师应该在文本的关键处发问,问答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新知识,从而突出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从文本关键切入的核心问题指向高阶思维,主要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比较、联系、论证、应用等,让学生进入有思维深度的文本研习,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桥梁和阶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雷雨》作为经典篇目,“雷雨式悲剧”一直都被认为是命运悲剧。“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鲁侍萍发自内心的呼喊,是对周朴园的厉声反诘。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核心问题“雷雨式悲剧的本质”。师生在探究中发现《雷雨》中人物的悲剧模式体现了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第三种悲剧情形——生存悲剧。作者曹禺把悲剧的根源转向生存本身,即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雷雨》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生存需求,并为自己的生存需求而行动,其过程中又必然与他人的生存需求相关联,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雷雨》纠集了各种生存力量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爱、伦理的冲突已超越了命运层面,上升到作家对人类生存的、更高层次的揭示和探索,使其生存悲剧的内涵更为深邃,发人深省。如此的课堂教学问答,就让学生对文本解读更具思辨性,闪烁理性思维的光芒。

总之,当下语文课堂的“学生习惯性静默”或“教师常态化讲授”现象,着实令人担忧。究其本源,一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人本思想”,没有让“人在课中央”;二是教师没有建构课堂教学问答的意识,课堂提问或零散或浅层,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以核心问题为统帅的“问题串”,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奥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肖培东.精彩课堂随教师而来[J].江苏教育,2018(67):29-32.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 语文教学通讯,2003(14):4-7.

[3]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 中学语文,2011(7):3-5.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
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借助核心问题 优化数学学习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加油站管理核心问题与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实施以质疑为导向的优质提问策略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