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应视域下的化学教学:特征、价值与建议

2021-11-19 04:53孙重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表征化学教学价值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高考试题都越发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回应,这有助于纠正认知失衡现象,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不足、课程资源拘囿于教材等困境,因此文化回应视域下的化学教学应注重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拓展课程资源,变革化学教学方式,关注过程评价。

【關键词】文化回应性教学;化学教学;表征;价值;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1-0053-04

【作者简介】孙重阳,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83)教师,一级教师。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回应中国文化,对于涵育青少年优秀品格,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回应性教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意指在教学实践中观照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关于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张家军、钱晓坚强调,文化回应性教学主张将学生的母语文化视为学习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相互联结的桥梁。[1]靳伟、裴淼等人认为,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实质就是文化互动。[2]王鉴、江曼指出,文化回应性教学是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3]尤其是在当前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开展文化回应下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弘扬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通过知网检索,笔者搜集到的关于文化回应的教学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英语学科上,基本上未涉及化学等自然学科。实际上,化学不仅仅是认识和探究物质世界的工具,也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载体。因而系统审视化学教学中的文化回应问题,可以丰富其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一、化学教学中文化回应的特征

1.课标中关于文化回应的表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是当前普通高中开展化学教学的直接依据,其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为“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描述有意纠正我们对化学学科性质的刻板认识,进一步强调其人文价值,这是化学教学中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的逻辑原点。

在具体的文化回应方面,《课标》注重体现化学学科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尤其关注中国化学发展,并在“教学提示”中予以引导。如“我国酿酒技术与酒文化” “酿造技术与食醋文化”等真实还原了古人的质朴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提取青蒿素”等集中展现了当代化学家的辉煌成就。由此可见,《课标》突出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指明化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取向。

2.教材中关于文化回应的调整。

教材是学生使用最直接也最频繁的学习资源,其文化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立场。但一直以来,化学教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不算多,倪胜军和吴恒两位教师对统编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上下两册相关的只有十余处。[4]不仅如此,其质量也多数不高,表现为材料分布比较零散、话题选择有些陈旧、主题关联程度不高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意识到这一缺憾,《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2019年新实施的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教材都在内容安排上做了较大调整,积极回应中国文化。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为例,“绪言”从青铜器的冶炼到陶瓷、冶金、火药的发明,从李时珍、宋应星的著作到侯氏联合制碱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集中彰显在化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探索与贡献。此外,在正文中也相对详细、切合地融入了铁器冶炼、豆腐制作以及青蒿素提取等素材。这些中国化学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案例,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本质,也能促进其自觉传承科学文化。

3.高考中关于文化回应的呈现。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的评价”。2021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推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其中“四层”中的“核心价值观”也包含了爱国情怀的内涵。由此可知,高考愈发注重对学生的爱国情怀的考查,意在选拔出具有文化自信品格和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这与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主题,深度融入了中国元素,逐步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2020年全国Ⅱ卷中《梦溪笔谈》记载的古法制铜步骤、2020年海南卷出现《天工开物》收录的井盐生产过程、2020年全国Ⅲ卷中《千里江山图》使用的矿石颜料等;二是关注我国科技成就,如2019年全国Ⅱ卷中出现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铁系超导材料,2019年全国北京卷中出现“玉兔二号”钛合金筛网轮、冬奥会聚氨酯速滑服等。

二、化学教学中文化回应的价值

1.纠正认知失衡现象。

现代化学学科体系的确立起源于西方漫长的科学探索,因而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化学知识体系具有浓郁的“西方味道”。比如各种元素、化学物质等都采用英文符号表示,洪特规则、勒夏特列原理等概念皆以外国科学家命名,教材中出现抑或是化学实验室张贴的化学家简介中也鲜有中国人的身影。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习,难免忽略我国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贡献,从而出现中西文化认知失衡的现象。尽管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与发展,的确是移植西方化学学科体系并进行本土化融合的结果[5],但从青铜冶炼技术到青蒿素提取方法,我国古人的质朴实践和现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若回应中国文化,将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话语体系和文化环境,纠正这种认知失衡甚至是偏见,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面对知识背景文化与学生经验世界之间的差异,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两者搭建桥梁,使学生从生活经验视角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化学学习中,常常出现学生觉得化学知识枯燥晦涩而只能死记硬背的现象,这除了和知识本身繁杂、抽象等特征有关,也和学生与知识之间的陌生感不無关系。这种陌生感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化学学科体系并非源于学生的母语文化。而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过分关注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反应现象、检验方法等,常常忽略其生活价值、历史典故、文化属性等。这往往会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剥离,陌生感的加剧让学生更难以理解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回应学生的本土文化,关注其生活世界,有助于教师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3.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必备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也在于培育其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关键品格和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成长,不能由教师直接教授,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熏陶。在化学教学中纳入我国古人在化学方面的探索成果和事迹,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具有世界格局和文化自信的化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回应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仅为对学生“培根铸魂”提供基本保障,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直接回应。

三、化学教学中文化回应的建议

一直以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都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不足。一些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将目光聚焦于知识本体,片面地追求学生应试技能的提升,常常无意甚至有意忽略化学教学的文化意蕴。其次是课程资源拘囿于教材。尽管化学教材中已经有意增添了“科学史话”栏目,但毕竟数量和质量都有限,从而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最后是指向知识本位的化学教学不利于文化渗透和评价。前者注重讲练结合,关注知识掌握程度,后者需要启发熏陶,强调学生实时表现。笔者认为,在化学课堂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拓展课程资源,这是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前提保障。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本身的文化素养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文化意识,理解化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体悟超越知识层面的文化现象和问题,重新审视化学学科的育人使命。其次,教师要坚定文化立场,融通中外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中外文化差异。再次,教师要加强文化学习,既可以从《淮南万毕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古籍中寻觅古代先人的质朴实践与探索,也可以从《六合丛谈》《格致汇编》《博物新编》等近代典籍中窥见我国现代化学的启蒙与发展,还可以通过《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综艺节目拓宽视野,超越文物的物质属性审视其文化意义。文化学习的过程也是课程资源拓展的过程,教师将自己所见、所思、所悟巧妙地融入课堂,便能让学生浸润其中。

例如:教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若依据教材从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等方面展开教学,虽然逻辑清晰,但难免晦涩乏味。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故事,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恰是有机化物研究的科学范式。将此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则能大大增加化学知识的“温度”。

二是变革化学教学方式,关注过程评价,这是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的过程保障。文化回应是一种隐性的价值涵养,单纯的讲授和训练并不适用。基于此,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本质都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文化回应下的化学教学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思考,形成文化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式、议题式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梳理相关资料、表达个人观点、畅谈学习体验,将课堂从教师单向教授模式转换成学生多维体验的样态,解放学生的文化吸收力和生长力。

例如:学习金属铁和铜时,从商周时期辉煌的青铜锻造技术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到我国近代金属冶炼技术壁垒,到现代以钢铁为基础的“大国重器”崛起等方面组织专题汇报,让学生在深入研究中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合作、参与程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习感受的表达或输出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参考点。这样才能培养一个有文化参悟力和表达力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钱晓坚.论文化回应性教学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5):87-92.

[2]靳伟,裴淼,董秋瑾.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内涵、价值及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4-111.

[3]王鉴,江曼.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回应问题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2):3-14.

[4]倪胜军,吴恒.化学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分布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13):72-74.

[5]李雁冰,邹逸.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与早期发展:历史经验及当下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5):80-90.

猜你喜欢
表征化学教学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给”的价值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铁锰双组分氧化物催化剂低温催化还原性能表征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