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缔造城市休闲新空间路径

2021-11-21 02:48毛燕武
当代旅游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产业园园区空间

毛燕武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1121

引言

休闲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构筑城市休闲空间、优化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活力,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休闲重点关注市民广场、博物馆、科技馆、公共绿地、绿道系统、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公益性休闲空间及中央商业游憩区、近郊环城游憩带等大尺度休闲空间,而对于构成城市基本单元的居民社区、产业园区的休闲要素挖掘并不充分,特别是关于产业园区休闲机理、产业园区与城市休闲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匮乏。本文基于“人城产文景数”深度融合的视角,以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探讨如何从产业园区进阶到产业社区,进而缔造城市休闲新空间。

一 “产业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相比于传统产业园区将生产功能作为最重要功能的发展方式,产业社区是以产业为基础,引入文化、商业、休闲、治理等要素集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效益最优化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产业社区具有“高端产业集聚”与“多元场景营造”的双重属性,致力于打破空间边界与功能边界,推动产业功能与生活功能融合发展。

作为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产业社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产业链条化。除了集聚生产型企业,产业社区更注重培育集上下游、左右岸就地布局,供应链、创新链整体成势的产业生态圈;二是功能复合化。除生产功能外,产业社区更关注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突出居住、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体育、景观等功能,为生产者提供宜居宜业宜游宜创的社区环境[1];三是园区社群化。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区以“场域+生活+社交”的模式促进创新资源的富集和创造灵感的碰撞,形成产业化时代双创新景观;四是空间柔性化。摒弃传统园区封闭式发展理念,产业社区更强调空间的开放性、边界的模糊性,更提倡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包容性、可达性与艺术性在同一纬度完美呈现。

二 国内外“产业社区”营造经验

国外许多城市已然走过了城市转型、产业升级、产城融合的历程,在产业社区打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建于1997年的日本富士市工业园,为与远处富士山景色和谐统一,将园区每座厂房都染成墨绿色和青蓝色,很快就成为周边居民、游客常去的知名景点。200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建设2平方公里的“纬壹科技城”。园区内既有产业区、研发区,更有公共服务、教育、公寓、商业、娱乐等丰富配套。德国波鸿市西公园是由一个废弃的熔炉厂改造而成的艺术区,既有艺术家聚集的露台、秀场,也有时髦的餐厅、影院。这个风景与建筑完美结合的艺术区域,已成为北莱茵区域的休闲中心。美国North Belt企业园区保留了周边原始森林,并将其作为一道天然“隔音”屏障。同时,在园区沿湖岸布局了木栈道、湿地景观、水系环绕、砂砾堤岸等不同于一般园区的休闲设施。

近年来,国内一些产业园区也开始探索向产业社区转型。比如,天津智慧山科技园区以“科技+文化+生活”为产业社区主张,打造艺术中心、数字雕塑广场和山丘广场,并引入星巴克、麦当劳、7-11、便利蜂、网易严选、莎莎、隐山料理等知名商业品牌,形成高新区区域科技白领、年轻精英和周边家庭首选的生活消费目的地。成都将公园城市营城理念体现在产业社区,大力建设集人文景观、居住消费、生态体验、生产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力争社区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有序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产业园区需更深度地融入城市,形成产业生态圈和生活服务圈,向产业社区转型势在必行[2]。产业社区是对过去产业平台建设“重产轻人”思路的纠偏,通过创新系列服务场景,实现对城市空间的高效能治理,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商业街区、公园绿地、开敞空间为代表的城市休闲空间保障了市民游憩、健身、交际等基本需求,正在成为带动城市文旅复兴的重要地标。

三 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从文化创意产业社区:缔造城市休闲新空间

一个好的城市休闲空间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物质条件与精神文化条件。建筑、街区、绿地等是物质条件,空间环境所要体现的主题与文脉则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条件[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意研发能力,能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区域。当前,文化创意园区已不仅是以文化为主题的生产集聚空间,更是观光休闲空间与文化消费空间。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品牌、盈利、客流均是第一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让园区形成IP、自带流量,最大化保留了日治时期制酒产业建筑群,兼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构造风格,俨然成了一座产业建筑艺术博物馆。园区在通过商业店铺提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同时,更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节庆等活动,营造满足人们吃喝玩乐与慢生活的高阶创意聚落。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围绕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发展目标,陆续规划建设了西湖创意谷、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对杭州这座东方休闲之都而言,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毗邻“江河湖海溪”生态景观或坐落于遗产区、大学城,最具休闲禀赋、休闲特质、休闲潜力,最有条件率先进阶为文化创意产业社区。这样一来,既能不断满足杭州市民与外地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消费需求,又能成为杭州文创经济新增点、新蓝海。但目前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总体规划、管理体制、用地创新、功能布局、主题设计、场景营造、资金投入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社区的复合业态、多元活力及可持续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让产业空间与城市功能、要素集聚与社群打造、休闲方式与消费经济、双创质量与生活品质互融互促,让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社区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策源地,是杭州文化创意产业2.0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一)彰显一个理念。当前,城市发展逻辑已从过去“人才跟着产业走”转为“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在规划建设理念上,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从“产城人融合”转向“人城产融合”,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园区发展的核心取向,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原则,牢牢把握“产业生态”与“社区生活”两大关键,将产业运行的全要素和休闲功能的全过程整合起来,强调园区的宜居宜游性与人文尺度,加强园区与周边休闲空间的无缝衔接,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二)推动“两标”融合。创意城市系统与城市休闲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一种系统之间的耦合[4]。在顶层设计上,杭州要将“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与“东方休闲之都”两大城市目标定位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要借力专业智库外脑,加快编制《杭州市产业社区发展总体规划》《杭州市产业社区规划技术导则》《各区产业社区示范建设方案》等规划文本,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营造城市休闲系统中的独特价值,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因地制宜补齐休闲设施、提升休闲景观、彰显休闲特色,特别是要推动其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休闲价值在“社区”层面充分融合展现。

(三)坚持三力合一。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文化创意产业社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特别是在城市更新重心转向产业的大背景下,要大胆创新M0新型产业用地方式,实现地块内的“一揽子”配套,从研发、生产、总部经济、商业办公甚至住宅全部“集成”。激励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文化创意园区转型升级,支持园区与街区、社区、校区等空间衔接。以企业为主体,最大化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根据产业社区居民的休闲需求,打造一批舒适型、主题性、个性化、可进入的连续休闲空间,形成以艺术创作为主体,集艺术展示、艺术交易及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ART-Mall,真正实现文创园区休闲化、休闲产业社区化、休闲空间街区化。

(四)营造四大场景。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智能化的趋势,工作与生活、工作与休闲、生活与休闲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工作休闲化、休闲工作化”必将成为现实[5]。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瞄准产业人群实际需求与市民游客消费潜能,精心营造创意孵化、跨界融合的产业场景,品质宜人、功能多元的空间场景,时尚潮流、活力共享的服务场景,宋风宋韵、精致和谐的文化场景。要构建地上地下贯通的空间体系,打造空间可共享、绿色可感知、建筑可品鉴、街区可漫步的社区聚落,强调“15分钟工作圈+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休闲圈”的建设,强调创作与灵感、体验与归属、放松与享受、家庭与生活,推进创意、商业、办公、居住、休闲等功能集成、互补。

(五)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创新“产业+生态+社区+商旅”模式[6],倡导MOBO第五代办公模式(“M”—移动信息化办公、“O”—开放而自由办公、“B”—一站式商务服务办公、“O”—花园有氧办公),通过情境化办公缝合工作、生活与休闲功能,使低密度休闲空间渗入高密度办公空间,兼顾“休闲本体”与“休闲客体”的利益平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社区处处有景点、人人是风景。二是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溶解”为城市基质,打破原控规“条形码”似的生产、生活、生态割裂关系。充分释放建筑底层活力,注重慢行系统及建筑前区的活力塑造,加入沉浸式消费或体验场景,让休闲氛围渗透到产业社区的每个细节,浓缩在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片段[7]。三是设置文化创意产业社区休闲指数,实时在线评价每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休闲化进程。基于休闲观念与行为、休闲需求与供给、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服务与接待等维度,及时反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休闲化发展的综合能力与实施进度。四是优化运营时间,释放“夜间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去“八小时”化,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的休闲时空,打造文化体验、商业购物、美食美景、运动健身等夜地标等,适时布局24小时营业的游戏间、迷你KTV、娃娃机、盲盒机、无人售货机等夜设施,点亮产业社区夜间经济地图,营造全天候、全时段、全领域消费氛围。五是以数字化为引领,打造产业社区休闲IP。文化创意产业社区要按照“数·文”“数·创”两大主导业态,聚焦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创造直播短视频与文创领域新对话场景,将视频直播、品牌推介、融媒体营销作为新运营内容,打造连续、立体、互动、活力的引流打卡点,形成数字化引领的产业社区智慧治理图景。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社区的价值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实现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融合”,这既有助于产业迭代升级,也为城市休闲缔造了新空间。

猜你喜欢
产业园园区空间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