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建议

2021-11-21 21:50胡一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灌篮 2021年31期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案

胡一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针对现阶段高校的综合人才素养而出现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逐渐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时,社会各界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日渐重视,多数教师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提出了大量的应用方案,但就实际而言,其整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积极开展高校体能教学与功能性训练融合发展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基本结构

(一)功能动作测试与评估

功能动作测试是一项针对性测试内容,其核心部分主要基于适宜功能性动作体系而衍生出现的一类测试类型。功能动作测试在西方国家的复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现已呈现体系化的发展趋势。该类测试主要涉及多个基本动作,具体包括半身旋转、脊柱稳定检测、下肢韧性测试、肩部活动测试、栏架跨、持杆分蹲以及举杆深蹲等。合理平衡不同类型的功能动作测试有助于详细量化被检测者的身体情况,并根据测试者身体的反应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测定,同时在测试完毕后可根据相关数据提出具有更为高效的训练方案。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动作模式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人体同时协调多个关节方可完成对应的功能性动作训练,此类动作模式可充分调动人体中的各类组织、机体结构以及神经系统,发挥其协调作用。例如弓步、跑步以及深蹲等动作,可根据具体需求为运动者优化自身的身体机能提供对应的辅助,进而逐渐演化为一套具有实用效果的动作训练模式。与此同时,功能性体能训练具备一定的整体性,可为人体提供持久性的机体训练,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稳定性。该类训练模式的重点在于训练过程中完成相关训练动作,以此确保整个训练体系在应用过程中发挥基本效果。另外,运动者在训练过程中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相关动作进行调整,确保动作训练幅度满足训练基本需求。必要时可根据教练指导对相关动作项目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动作竞技性以及整体难度,从而形成完整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运动模式。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基本条件

(一)要确保训练方案具备可行性

虽然功能性体能训练具备较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积极关注体能训练方案的可行性,以此确保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发挥对应的训练效果,从而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各个阶段融入功能性训练时,必须积极开展教学方案设计,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可行性研究,确保训练方案具备实际效果。同时,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也需针对教育资源进行对应优化,以此确保训练活动发挥应有效果,进而达成基本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要确保制定的方案具备合理性

高校学生的身形尚处于成型阶段,因此在制定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应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条件,确保制定的方案具备基本的合理性。基于此,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对应的教学规划方案对各项动作方案进行精细化调整,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来制定多样化的动作训练方案,根据合理性训练方案切实提高训练方案的实际训练效果。在积极构建体育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不断研究,一方面,教师应以提高人体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属性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具体方案的结构体系还需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对应调整,始终以合理性作为训练的基本框架要求,避免出现不合理训练项目导致意外问题出现。同时,教师也需积极制定分层训练方案,根据学生的群体素质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切实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以及方案的可行性。

三、高校体育教学整合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基本规划思路

第一,在体育教学准备阶段中应积极开展运动神经激活运动。神经系统激活是运动功能损伤预防的主要项目之一,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恢复性训练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阶段中,合理使用神经激活运动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神经系统活力,使得学生的机体处于运动状态,同时也可辅助学生在有限时间下迅速进入训练状态,并提高神经以及各部分组织肌肉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在早期阶段的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下,多数体育教师重视肌肉的反应训练,但并未针对神经系统进行活力训练。事实上,要切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功能性体能训练,则需在准备阶段中积极开展系统化、全方位的神经活力训练。常见的活力训练方式主要包括原地循环跳跃、双脚开合跳、原地快速转髋等多种运行跳跃训练方式,体育教师可根据具体需求开展对应的训练模式,提高学生的神经活性。第二,将力量伸缩训练整合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力量伸缩训练起源于欧洲地区,其早期阶段的主要形式为跳跃训练,在后期体系化发展过后逐渐引入到多种应用环境中。因此在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力量伸缩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绳梯、障碍架或徒手练习贯彻落实力量伸缩性训练。其中不限场地要求的训练模式主要包含两腿开合跳、侧向并脚前后跳、转髋跳、两腿交叉往后跳等多种项目类型。另外,也可利用小栏架积极开展跳跃练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力量伸缩性训练效果,主要包括正(侧)面双脚跳、回旋双脚正面跳、侧面外侧单脚跳等多部分内容。第三,躯干部分力量训练。为进一步推进落实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性发展,体育教师应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强化学生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于整体训练要求相对特殊,传统的核心力训练主要针对学生髋关节以及腹部肌肉力量进行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则要求学生掌握肩、躯干、髋部等部分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力量的汇聚与增强。若学生自身躯干缺乏基本的力量支持,则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则难以完成相关的训练动作,进而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动作幅度问题,导致后续训练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因此要确保学生合理应用躯体力量,教师则应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躯干发力的对称性,从而确保各类动作协调统一。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寻躯干力量训练与现有教学模式的融合渠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及发展。

四、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基础功能性训练建议

在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在训练过程中融入整体性训练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避免对单一身体机能进行训练。就实际而言,高校学生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开发,因而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灵敏度、柔韧性进行全面提升,并在功能性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特优势,提高训练的实际效果。在功能性训过程中,体育教师需根据对应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内容,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开展抱膝弓步走、盘腿走、后屈膝腿等功能性训练,如此一来即可在传统训练内容基础上,逐渐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真正落实功能性训练的基本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引入悬垂训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小肌肉群的稳定性,从而逐渐平衡功能性体能训练成效。

(二)科学规划对应的训练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确保功能性体能发挥应有效果,教师应确保在训练内容设计过程中采用科学化方案。具体而言,在整合训练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群体特征合理布置对应的功能性训练内容。因而在布置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运动的具体类型挑选合适的学生群体,并从长期适用角度了解对应的反馈内容,以此逐渐优化对应的学生训练内容体系,必要时也可融入对应的个性化的训练内容;另外教师应确保训练方案的难度逐渐提升,避免出现难度与实际训练过程不相匹配的基本问题,进而实现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生的主体训练效果。只有通过此类训练模式方可持续巩固训练效果,同时有效减少训练意外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性体能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确保功能性体能训练有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模式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对应的训练模式。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需积极结合训练反馈意见,对实际训练过程中应用的训练模式进行长期优化调整,以此提高整体效果。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堂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体育课程开设的价值。鉴于功能性训练的应用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未来需要体育界同仁继续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案
基层消防员体能训练现状研究及对策
烂脸了急救方案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