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

2021-11-21 21:50殷丛丛王心叶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灌篮 2021年31期
关键词:层面公民大学

殷丛丛 王心叶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个体能力的要求逐步上升,企业更要注重如何激励个体主动的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行为,而不是循规蹈矩的履行个体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行。组织公民行为在员工身上的体现势必会增强组织效能、提高组织绩效,同时,也会增强员工的综合能力。

随着“90 后”“95 后”甚至“00 后”普遍步入工作岗位,其工作态度备受关注,在工作中频繁被指“不愿主动加班”“与人相处冷漠”等,大学生这一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军的培养质量,同样备受关注。

本研究,通过探索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和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的因素影响,提出大学管理人员及大学生群体如何提升组织公民行为的建议。这一研究将对增加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核,为教育从业者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大学是不同于企业组织的,是含有教育性质的组织和场所,所以大学生既是公民也是特殊公民。学者邹巍将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超出大学生角色要求和组织(学校和院系)正式奖惩系统规定的,由大学生实施的有助于维持和增强班级、院系、学校乃至社会组织发展的自发性行为。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是大学生展现出来的超越正式规章制度规定的积极态度与进取行为。所以,结合学者邹巍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超出学校正式规定,由大学生自觉表现出的有利于他人、学校或社会的行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提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及先行因素影响。当个体确信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进行某个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会采取实际行动实施那个活动。在职业领域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越高,个体完成职业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动机越高,且在职业选择和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考虑的范围和兴趣也越大。

二、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

(一)研究设计

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深度和广度同时兼顾人力和财力,本文选取A 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互联网形式发布调查问卷,发布范围仅限A 大学学生。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与和大学生有关的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从个人层面、同学层面、班级层面和社会层面四个维度进行探究。

笔者对收集到的样本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A 大学学生共有63 人参与此次调查,其中男生25 人,占比39.68%,女生38 人,占比60.32%。从被调查者年龄来看,18-19 岁学生11人,占比17.46%,19-20 岁学生23 人,占比36.51%;20 岁以上学生29 人,占比46.03%。从担任职务来看,学生会干部9人,占比14.29%,团委干部4 人,占比6.35%,班级干部13人,占比20.63%,社团干部5 人,占比7.94%,无任何职位的学生32 人,占比50.79%。从性别、年龄和担任职位的情况来看,本次调查的人群分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及成因

1.个人层面上学生功利心较重

大学生们愿意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荣誉,但是是为了个人并不是集体。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浓厚,思想觉悟不够高,没有集体责任感,功利性较强。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集体意识淡薄,思考问题比较喜欢从个人角度出发。

2.同学层面上学生主动交往性不强

在有关同学因素中,调查研究显示A 学校学生的朋友关系大多数来自于本班级,也就是说同学关系这方面的局限性较大,不多和其他班级或者专业的同学相处,也就比较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性格交往的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更难发挥自己的组织公民行为。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等娱乐性组织的作用,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交往平台,大学社团作为高校里重要的学生组织,通过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与自主服务,可以全方位的锻炼其成员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这样也更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培养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会事半功倍。高校社团种类繁多,涉及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每个类型的社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见得想要提升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从社团入手是个不错的方向。

3.学校层面上协调课余时间能力欠缺

有半数大学生对于社会类型的公益活动保持中立的态度,在访谈中笔者得知,大学生在考虑决定是否参加活动时,第一考虑要素就是时间问题,大学里的课程虽然没有初高中多,但是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学生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自然要考虑学业和休息时间结合后剩余时间是否可以利用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组织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的时候,要从大学生的时间精力角度出发,尽力帮助大学生协调课余时间。

4.社会层面上整体是非对错观念模糊

笔者发现,当同学遇见困难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是乐于施以援手的,但是当其他同学做出逃课这样不正确的行为时,大学生们却会选择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无关自己的是非对错的选择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组织公民行为,所以,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对错观,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觉性。

三、提升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对策

(一)个人层面明确是非观念,防止负面效应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为超出学校正式规定,由大学生自觉表现出的有利于他人、学校或社会的行为。但是我们在完善学校的一些奖励机制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影响。学校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评奖评优等激励政策,把这当成是自己大学生活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是要把这些内容当成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奠基石,是真正的为组织作出贡献的好事情,培育健康的组织公民行为,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二)同学层面重视榜样效应,关注非正式组织

大学生在学校内除了班集体、学生会和团委等正式群体以外,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它们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结合而成的,它们有自己的特征,对学生群体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关心。因此我们需要去培育和引导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成员,发挥核心作用,起到弘扬正能量的效果,让大学生们自觉的形成情感共同体,完善情感网络,增加大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三)学校层面扶持落后学生,增设相关课程

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在学校中无任何职位的普通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明显低于有职位的学生,这就需要重视将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工作灌输到日常的学习中去,给组织公民行为的教育一个更大的平台。另外,就是关注学校里的边缘型学生和“学生弱势群体”。在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部分中显示,A 大学学生群体中不乏有缺少明确的毕业目标,不积极追求个人发展,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任务和挑战的学生。

(四)社会层面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调查研究显示,约有8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认真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只有37%的大学生表示在没有奖励的前提下,自己愿意为集体做事,另外43%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所以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有意识的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充满责任心、进取心以及奉献精神的氛围,让这样的氛围成为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核心,弱化学生从利益角度出发的思想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集体的利益而不是自身的利益产生责任感,承担起自己在集体当中的职责和使命,展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四、结语

本次研究查阅了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文献,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简单的访谈,总结出了A 大学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现状,总结了影响A 大学组织公民行为的几个因素,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组织公民的建议,为A 大学管理者们提供了一定的教育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层面公民大学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留白”是个大学问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二公民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