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丁真的世界》神话修辞路径分析

2021-11-21 14:18张晓东
关键词:丁真能指解码

张晓东

(山西大同大学新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1]所谓短视频,顾名思义是指播出时长较短的视频,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短视频是新媒体生态之下的产物,具有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内容单一集中等特点。

由时差岛拍摄的四川甘孜文旅短视频《丁真的世界》11月25日正式上线,时长3分18秒;而在此之前,2020年11月11日,四川甘孜理塘藏族小伙丁真已凭借7秒视频成功出圈。这3分18秒的纪录短片采用仓央嘉措《洁白的仙鹤》为配乐,把2020年2月退出脱贫序列的“丁真的世界”带到我们的眼前。该片一经推出,便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截止2021年4月,该片共获得55.7万次点赞,7.2万次转发以及2.59万次的留言。[2]2021年3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的2020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中,共有35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入选,《丁真的世界》便是其中之一。

罗兰•巴特在《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一书中,对“神话”是这样解释的:“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是一种交流体系”。[3]此类言说方式是一种信息,除了口语言说之外,还可以由文字或者表象构成,例如图片、电影、广告、纪录片、新闻报道等都可以作为神话言说的载体。神话不以其主题来界定,也不以其材料来确定,任何材料都可以被任意地赋予意义。在感知范畴内,相同类型的神话载体并不能激起同类型的意识,对神话载体本身会呈现多种解读方式。神话作为一种措辞是由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已经精心加工过的材料构筑的,这种材料均已事先预设了一种能指,受众凭借这种能指思考、谈论并反馈这些神话材料。《丁真的世界》是如何将叙事话语符号化的?如何将视觉符号借助特定的时空镜头语境转化为叙事话语传达给受众的?笔者将通过对短视频《丁真的世界》中所使用的能指、所指与符号来剖析该片的神话修辞特色。

二、《丁真的世界》话语能指的编码路径

罗兰•巴特指出,神话包含两种符号学系统:一种是作为初生系统的语言系统,它由抽象的群体语言组成,神话只有掌握群体语言才能够构筑自身系统;另一种则是建立在初生系统之上的次生系统,即“释言之言”[4]。在初生系统里的符号(思想、概念的连结物),在次生系统里成为单一的能指,成为神话的言说材料。这些言说材料无论一开始多么千差万别,一旦被神话“利用”,都将被归结为纯粹的意指,被简化为具有同一性的语言状态。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性符号,成为初生符号学链的最后一项,而正是这最后一项将成为据此建立更大的系统的第一分项。这就好像神话把初生系统的意指形式下移一格,变为次生系统的能指,次生系统将利用这些能指材料衍生出第二层意指形式。

本文所讨论的“神话”,指的是“释言之言”。神话作为一种言说方式,是以初生系统的符号(语言、图片、音乐等)为媒介,以叙述者、叙述内容、流通媒介、接受者为要素的信息传递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符号化,即神话。从未经雕琢的原始事件到视觉符号化呈现,这种状态的转变是由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创造出各种“符码”,在特定的时空语境下进行“编码”,然后通过某种媒介传播给目标受众,并试图引导目标受众对符码进行阐释(“解码”)而进行的。每一种“编码”行为背后都附带着相应的意义建构,没有无缘无故的编码;同样的,作为信息接收端的受众,他们在进入叙述主体的符号表征系统并感知其意义的“解码”过程中,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性,没有莫名其妙的“解码”。

纪录片作为视觉化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其它视觉化作品的表达方式并无不同,均是借助造型、景别、拍摄角度、语言、配乐等视听语言,通过后期剪辑包装等对事件行为要素进行“创造性处理”,最终以故事化的言说方式呈现给受众。

短视频《丁真的世界》以丁真为叙事主体,围绕丁真所处的独特的藏地时空进行符号编码,具体来说,其运用视听语法“创造性处理”符号的方式见表1。

表1 《丁真的世界》符号处理方式及意义指向

(一)场景符号典型化,创造特定时空记忆点“没有符号不携带意义,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短视频运用视听语言表达意义,在表达意义时必然要借助相应的符号载体来营造特定时空场景。对于“场景”一词,沈贻炜等人在《影视剧创作》一书中这样解释:“场景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主要是空间)内发生的人物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的生活画面,相对而言,是人物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内容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横向展示。”[5]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主要是由镜头语言来完成。镜头是构成短视频的最小单位;影像运动、画面构图、景别是组成镜头语言的三个重要部分;其中,景别的主观性最强。景别集中体现了传受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传者(创作者)会通过景别有意识地引导他的受众(观赏者)在观看作品时“看到”传者想让受众“看到”的场景,而这种场景是经过传者精心选择并通过视觉语言赋予了特定意义。就远景而言,《丁真的世界》大量使用航拍、延时摄影技术来构建雪山观赏、草原等场景见表2。

表2 远景场景构建方式

无人机拍摄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素有“上帝视角”之称的航拍不再艰难,“上帝视角”(即远景)在表达事物规模、空间关系以及气势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用航拍来营造格聂雪山、毛垭草原的“辽远”“壮丽”等再合适不过。延时摄影可以在短短几十秒之内展现出春夏秋冬、日夜晨昼,是主观时间和时间相对性的完美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心理意味和情感感染力。该片在对格聂雪山和贡嘎山的拍摄处理上使用了延时摄影,云卷云舒的画面呈现所带来的时间流动感意味着格聂雪山和贡嘎神山的“神圣”如时间一般虽静静流逝但绵绵不绝。

就特写而言,正如周传基教授所言,特写是视觉重音,特写可以让受众通过观察被摄者面部肌肉的细微活动洞察其内心深处的情感。《丁真的世界》对于特写画面的运用非常讲究,第25秒丁真在溪水边的面部特写以及第2分34秒以高高扬起的风马(经幡的一种)为背景的手部特写让人印象深刻,微笑的眼睛与随风飘散的风马是“纯净”“自然”“圣洁”的最好载体。

由丰富景别构建起来的“丁真的世界”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性存在,它已经与“壮美”“圣洁”画上等号,变成一种唤起久居都市樊笼的受众对骑马驰骋天地之间的浪漫想象和与“诗和远方”产生情感共鸣的符号。

(二)人物符号平民化、个性化,极具辨识度 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指出:“人物是描述的一个必要部分,世界上任何一部叙事作品都要有人物。”[3]由此可见,人物是神话叙事的必要构成元素之一,是一部视觉作品的核心所在。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作为“符号的动物”同样可以被赋予意义而成为符号。传统的视觉叙事其结构宏大,主体人物符号偏向于主流精英。但是,在新媒体生态下诞生的自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其宽松的媒介环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进行自我创作的舞台,使得人人可以利用手机纪录日常生活并简单剪辑处理后上传至网络进行分享。在新媒介环境下,一方面,已适应观看偶然性、时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碎片化的受众不可能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看传统的、动辄时长半小时、一小时左右的视觉作品;另一方面,在“人人都可以是15分钟明星”的自媒体时代,自我创作和展示促进了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更关注自身而非传统的主流精英。

《丁真的世界》主角丁真显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精英,他只是牧区一个普通的牧民,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被拍摄并在抖音迅速走红。从这个意义上讲,丁真是被抖音网友发掘、选择出来的“被动网红”。丁真的这种身份使得他与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其他偶像区别开来,与其粉丝之间建立了一种天然的平等感。“我是丁真,我今年20岁”,短视频采用第一人称、极富个性化色彩的叙事语言开端,一下子拉近了受众与短视频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仿佛丁真就站在你的面前,他用蹩脚的藏音普通话在为你讲述着自己的家乡。平等感、代入感和深度参与感正是新媒体生态下受众的心理需求,从需求和满足理论的角度讲,围绕丁真所建构的“丁真的世界”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由此所呈现的符号意义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三)声音符号自然、逼真,代入感强烈 视听结合、形声并茂是视频类作品的重要特点;在“听”“声”之中,除了传统的配乐用来调整节凑、烘托气氛、推进情绪之外,同期声尤为重要,它是营造现实感、增强代入感的重要手段。所谓同期声,指的是在拍摄过程中由拍摄者记录下来的、声画同步的各种声音,例如现场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界的风声、鸟鸣等。《丁真的世界》中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片子一开始便是格聂雪山的风声,紧接着丁真骑马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于风声杂糅在一起。此外,雪山之下的溪水声、放牛时的口哨声、小马脖子下的铃铛声、篝火旁的藏语歌声等辅之以丰富的景别的切换所共同营造出的真实、自然的现场氛围与城市的汽车鸣笛、人声喧哗完全不同,这些声音符号是典型的藏地之声,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它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更快速地沉浸在视频所构建的叙事情景之中,更容易产生出对辽远圣洁的藏地理塘的向往之情。

三、《丁真的世界》话语意指的解码路径

能指寻找所指的过程既为意指。在具有广泛参与性、反馈及时性的新媒体时代,意指的形成不再是传者的信息灌输,而是传受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是符号的交流和意义的彼此解释,是传受双方的“共谋”。意指本身就是神话,那么神话被接受了吗?换句话说,传者精心选择能指并按照受众的接受习惯加以精心包装之后,受众在多大程度了接受了传者的神话言说?对该问题的解答,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微博留言这一视频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之一来进行。

微博留言具有草根性、颠覆性、批判性等特点。通常情况下,微博留言里的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被赋权可以构建自己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存在。微博留言参与者通过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视频影像及其衍生信息的态度,这是一种新型的传受对话关系,它消解了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距离、隔阂,使影像创作者的绝对主体性地位被瓦解。

爱德华•霍尔等人根据受者解码与文本含义的符合程度,将解码分为投合性、协调性、背离性三大类。[5]所谓投合性,指的是受者对信息所包含的意义的解读与传者想要传达的意义一致;协调性是指受者对于信息意义的解读部分符合传者意图,但部分有自己的理解;背离性则是受者对于信息意义的解读与传者意图截然相反。

笔者按热度搜索《丁真的世界》2020年11月25日微博的25947条留言并对所使用的的词汇、语句进行了分析见表3。

表3 背离性、协调性解码次数统计

背离性解码“文盲”词汇仅出现一次,其针对的问题是丁真仅有小学三年级学历。微博留言者认为以这样一个人物作为视频主角并赞美可能会导致“读书无用论”。背离性解码“应由丁真首发”词汇针对的是著作权中发表权的问题。该网友认为丁真是该片主角,因此应该由丁真本人首发;时差岛作为创作者不具备首发权。协调性解码“别搞饭圈”词汇一方面肯定了短片的拍摄水平以及丁真在该片中的出色表现,另一方面提出丁真粉丝不要搞“捧一踩一”、“粉丝拉踩互撕”等行为。除却以上解码路径,在25947条微博留言中,绝大多数是投合性解码,其集中出现的词汇见表4。

表4 投合性解码次数统计

“拍得真好”这样的评价既是对传者拍摄技术的肯定,同时也是对雪山、草原、少年所展示的“圣洁”“美好”予以正面的赞赏。“白马少年”“自由生活”“向往”等词汇的出现则说明受者在解码《丁真的世界》所建构的意指时,其意义的解读倾向与传者编码意图高度重合,传者利用能指所营造的神话语境已经被大多数受者认同并接受。

大量投合性解码出现的原因,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是视频的初始创作逻辑,该片一开始就摒弃了消费炒作、花边新闻、绯闻八卦等看似“吸睛”实则已经被受众厌烦、唾弃的内容,正如该片制片人马志科所说,片子“试图在巨大的娱乐狂欢漩涡里找寻最原始的纯真”。[6]其二是社会背景因素,大城市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拥挤的生活空间使得身陷其中的人们对简单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幻想,这是《丁真的世界》中的旁白“我的梦想就是骑着我的小马翻山越岭”以及“时间过的好慢好慢,躺在草地上也能躺上一整天”引起巨大共鸣的原因。说到底,“丁真的世界”是现代都市人“诗和远方”的代名词,是关照自身的“精神超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受众忽略“纯真”“自由”“清澈”“圣洁”等词汇概念与丁真本身及其所处的藏地理塘这类能指的密切联结其实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当视频中所涉及的能指仿佛是“自然而然”地指向了所指,神话的目的便实现了。在《丁真的世界》之后,作为创作者的时差岛传媒公司连续发布了《白马与少年》《丁真的新年》等短视频,将能指与所指进一步联结,进一步纯化现实,巩固意指神话。

结语

罗兰•巴特指出,“神话具有无限的能指......(但)概念在数量上比能指更为匮乏,它通常只是重现而已……”,[3]也就是说,能指的丰富性与所指的匮乏性、形式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相对单一性之间存在矛盾。《丁真的世界》本质上所表达的核心概念“圣洁藏地”与以往视频对于藏地的表达并无二致,但《丁真的世界》能成功“出圈”为广大受众知晓、接受,关键在于它选择了“丁真”以及与丁真关联密切的“场景”这类能指形象。因此,虽然一部短视频的成功与否受投入资金、拍摄技术、拍摄对象、发布时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能指形式(人物与场景)的精准选择辅以合理的神话修辞是其能否“出圈”的核心要素。符号选择与叙事修辞二者之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编码与解码就会出现传播障碍,神话便不会实现。

猜你喜欢
丁真能指解码
拒绝恶意抢注“丁真”商标
编辑部的丁真
丁真:网红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知道自己怎么红的”丁真接受央视采访
文化解码
解码eUCP2.0
文化 解码
文明 解码
《解忧杂货店》中的后现代时间观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