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用性转向

2021-11-21 14:18姜文斌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专业

姜文斌

(山西大同大学新闻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早在1927年,俄勒冈大学新闻系的创建者Eric W.Allen教授就指出,新闻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journalism as applied social science)。[1]时至今日,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这一论断历久弥新。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与新的国内国际舆论生态,需要大量应用型传媒人才。现有传媒高等教育已难以适应和引领传媒业态,亟需根本性、系统性重构。[2]教育部于2015年做出引导和推进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某高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已获批为该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都确立了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以该高校新闻学院为例,探讨我国传媒高等教育向应用性转向的实践途径。

一、应用型新闻类专业办学定位

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和创建者之一的潘懋元教授曾经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3]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进行办学定位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应用型”的差异化内涵。有学者认为,与应用型人才相对的是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以致用,以用为本是其根本特征。[4]另有学者则指出,应用教育是与传统科学教育体系相对应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5]可见,“应用型”的核心内涵正如其字面意思所示,以“实际应用”为先,而不是科学研究或其他。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类专业的办学方向进行精准定位。

(一)学科与专业定位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6]应用性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应当侧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某高校新闻学院现已拥有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二者都是具有较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属性的专业,在学校向应用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新闻传播类专业理应站在改革最前列。因此,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新闻学院在学科与专业定位上就要立足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解决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与新闻媒体人才需求之间脱节的问题。

(二)目标与服务定位 办学目标与服务方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校之本。某高校所在的地级市,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为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该市的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且有竞争力,但是一种地方文化能否形成品牌和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本身的内涵,还取决于它如何被传播。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播力上越来越被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所超越。新媒体的出现,为地方文化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某高校新闻学院应发挥服务地方的大学职能,站在媒介传播科技最前沿,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提升地方文化传播力。因此,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定位,要求某高校的新闻类专业深度契合地方发展需求,在服务中强实力,在服务中求发展。

(三)实践与能力定位 对于新闻类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而言,实践是最佳的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是学习者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化的产物,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实践能力的心理机制是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内化与迁移的过程。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包括调查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为此,必须转变师生的传统“知识灌输”观念,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环境、采取有实操性的教学模式,并注重与当地新闻界的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四)教学与科研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要与学术型大学区别开来,侧重应用性开发研究,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教学中。某高校新闻学院近年来的科研紧紧围绕省、市转型发展的战略布局,以促进地方文化传播为导向,为该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转变服务,组织本院教师申报了一系列相关科研项目(表1)。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到教学中,坚持科研与教学的密切结合。

表1 某高校新闻学院教师近年科研项目

2019年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20年旅游与媒体结合下的山西村镇旅游文化研究文旅融合视角下云冈文化“走出去”研究建设文化旅游强省背景下大同旅游宣传片的传播效果及优化路径研究大同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五)人才与师资定位 应用型大学新闻类专业应着力打造既有较高学术水准,又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根本保障。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不仅能传授新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熟悉新闻岗位实际操作的应用型创新师资人才。此外,应用型高校新闻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素养、知识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语言文字素养、信息素养。[7]

二、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要求,培养实践型人才,新闻类专业在明确定位的前提下,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相应的路径,从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考核体系建设、实习体系建设都确立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方向。

(一)“实践型”课程群建设 首先,课程设置与实践能力相对应。新闻学专业应围绕全媒体时代所需,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播、传等综合能力,强化学生审美、采写、设计、摄录播传、经营管理、策划创意及调查分析等专业技能实训,使其成为能适应全媒体所需的新型人才。就某高校而言,新闻学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应该结合服务地方文化传播这个目标,在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中,充分考虑设置与新闻专业各种能力培养相对应的限选课与任选课模块及其课程群,目的是实现模块组下辖的课程组对应的学生技能。其次,选用实用性与案例鲜活的多体系教材。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某高校新闻学院而言,结合服务地方文化传播的目标,选取注重实用性与案例鲜活的多体系新闻学教材,特别是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及文化传媒产业相适应的最新教材。再次,进行“实践型”课堂教学建设,强化“实践型”课堂教学方式。应用型课堂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应用为上”的教学模式。新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强化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训情境与师生互动,通过脚手架教学法、课堂辩论赛、案例分析、甚至是合作完成项目等实验教学方式,[8]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线下课堂教学之外,也可引入线上教学方式。针对该校新闻学院某学期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直播等平台进行线上学习(表2)。

表2 学生线上学习平台使用比较

(二)“实践型”导向学绩考核体系建设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是教学和学习的风向标。[9]首先,构建应用型导向课程考核体系。该课程考核模式的目标定位是增加课程应用性含量,提高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平时积累,有效地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具体模式可参考一些国内高校新闻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成熟作法,采用X+2模式,“X”即平时成绩(50%),主要包括:期中考试(10%)+实验成绩(20%)+课程论文(10%)+出勤、提问、讨论等(10%);“2”包括:期末考试(40%)+课堂笔记(10%)。由于这种模式执行过程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X+2模式中X的课程论文以及课程实验完成的次数、质量等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统计和监管,既调动了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工作的有序和规范。其次,应用型导向毕业论文考核。在一般形式的毕业论文之外,新闻学院应该允许毕业学生用一个系列的新闻作品作为毕业论文,例如纪录片、深度报道、调查报告等,主题上要求以服务地方文化传播为目标,并鼓励作品公开发表(表3)。

表3 新闻学院2021届毕业设计作品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就某高校而言,新闻学院与该市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日报社、晚报社以及其它市内传媒企事业单位探索合作办学,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围绕地方文化传播进行协同合作,适时发展省内、国内教学实习合作单位。其次,聘请校外基地专家授课。聘请校外基地专家授课将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聘请合作基地的新闻媒体工作者来新闻学院作为长期的客座教师,兼职授课;按其职业特长,分别开设和讲授相关新闻传播学实践课程;在课堂上可以新闻现场情景再现,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新闻感觉,提升学生们的新闻敏感;二是邀请一些传媒资深人士定期为全系学生做学术报告。再次,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新闻学院与校外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应用型实践课程,例如,与地方文化传播的相关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其他合作方式包括与本市相关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台、日报社、晚报社等)实现资源共享;派遣新闻学院学生去校外合作基地实习;聘请校外基地专家担任共同导师;邀请知名校友回校作讲座等。最后,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也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一条途径。[10]

(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教学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就某高校而言,在该校学生实训大楼建设了新闻传播多功能实验室,包括新闻摄影摄像实验室、报纸与电视编辑实验室、模拟新闻演播厅等,建设规模应能保证新闻学院每届150名学生的实验需求。其次,建立模拟记者证制度,让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校园媒体锻炼,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站、模拟电视台等校内媒体资源,了解新闻的基本流程;根据学生平时作品的水平考核,颁发给学生各种级别校内记者证,并与绩点挂钩。学生凭借校内记者证可采访校内各个单位。再次,举办实践能力大赛。新闻学院可以服务地方文化传播为主题,定期举办记者能力大赛、摄像摄影展、微电影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新闻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新闻实践技能。此外,新闻学院也与其它院系师生合作开展实践活动,例如与文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五)“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以试行教师脱产实践。为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新闻学院可按照学校有关教师发展政策,每学期派遣两到三名教师轮流到合作媒体挂职锻炼,包括市广播电视台、日报社、晚报社、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文化局等合作办学基地,以提升教师自身新闻业务能力和技术素养;挂职结束时,派遣教师需完成实践单位相关职位的正常工作量考核要求。其次,鼓励教师进行“应用型课题”教改项目申报。为配合应用型转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新闻学院可加大力度鼓励本系教师申报“应用型课题”教改项目,例如如何与地方媒体开展合作进行地方文化的传播。再次,进行“双师型”教师的招聘与补充。新闻学院可与人事处配合,招聘“双师型”教师,即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特别是有丰富的新闻媒体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

三、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与保障机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新闻类专业要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落地与实施,必须要推动“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并最终落脚在“用”上。就某高校而言,新闻学院是校部共建新闻学院,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某高校新闻学院应加强与共建单位在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校“媒”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应用型联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新闻学院与共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

(一)加大互聘交流力度 一方面,新闻学院聘请本地报社、广播电视台的优秀编辑、记者以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或是单独授课、合作授课的形式到某高校新闻学院任教,强化模拟实战培养,提升后备人才全媒体采编素质;另一方面,某高校新闻学院每年选派2名骨干教师分别到省级媒体和市级媒体的采编岗位兼职或挂职,强化实践技能,提升操作本领。需要注意的是,互聘交流工作要制度化、常态化,不能就是一次或一项活动。

(二)共建培训实践基地 某高校新闻学院是省级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以及市级的日报社、广播电视台的培训基地,以专题培训和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分步骤、分批次对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进行全媒体、融媒体素养培训,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同时,某高校新闻学院还探索与合作单位共建“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省、市媒体又成为某高校新闻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双方签订校外实践平台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制定每年毕业生的实习计划,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

(三)推进与凤凰卫视传媒集团的合作 凤凰教育是凤凰卫视传媒集团旗下从事教育事业的专业机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提供商,把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与本土情况结合,开发符合世界先进水平的课程体系,注重职业培训,在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提供更贴近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与中国传媒大学在内的全国多所新闻院校展开合作。某高校新闻学院也正在大力推进与凤凰卫视传媒集团旗下的“凤凰教育”的实质性合作,计划从大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全方位引入凤凰教育的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

(四)构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应用型高校应同时改革完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媒体的沟通对接,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就某高校新闻学院而言,应健全与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省级驻站媒体、市级媒体、专家阅评组等相关利益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实践型传媒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确保办学效果。

四、结语

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究竟应采取学院式教育模式(academic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 of journalism)还是“边干边学”的在职学徒制度(on-the-job appren⁃ticeship system of“learning by doing”),即使在欧洲和美国也经常成为一个进退两难和有争议的话题。[11]总体来看,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特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本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12]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理应走在应用性转向的前列。新闻院校应该打破封闭办学的思维,确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与业界对接,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标,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养合格的传媒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