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如何从“被认识”走向“被理解”

2021-11-21 03:07黄瑞夷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

【摘 要】课堂少不了对话,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问答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是一种分享交流,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碰撞性等特征。语文教学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脱离以识记、积累为主的“被认识”教学,实践以语用理解、审美价值为主要取向的“被理解”教学,真正走向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被认识;被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对话

【作者简介】黄瑞夷,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语文综合课教学研究及分享式阅读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2021年度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分享研式阅读教学研究”(FJJKXB19367)

王尚文教授认为:“教育意义的实现不在于被认识,而在于理解。只有在理解中,即在对话中,教育才能走向学生,学生才能走向教育。在双方的相互‘走向中,生成一个新的教育图式,它既不是原来的教育预设,也不是学生的原先图式。它是双方对话后的新的教育视野,是双方的共享意义。”[1]136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自然被涵盖在这一理论中,在当前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标要求下,语文教学如何从“被认识”走向“被理解”呢?

一、预设教育,是“被认识”的教育

预设教育,就是指课堂内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设计、掌控下展开,学生只需要听、只需要答、只需要按教师的要求去读、去写,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就完成一篇作品的学习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头热”,即教师预设好全部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程序,课堂按预设步骤进行问、评、读、写,教师这一头对课堂的一切都很熟悉,很“热”;而学生可以不需要事先预习,或只要对课文进行粗浅的阅读就可以完成一节课。就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只有教师备课、解读文本,而学生没有备课与文本解读。教师细致解读,学生只是初步熟悉、了解,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对文本认识的巨大差距。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展开教学计划、进行总结的关键词,似乎解读语文教材从来都只是教师的任务。

把深入钻研教材视为教学的起点,是教师们敬业精神的体现。然而,教师包揽深入钻研教材的全部任务真的对吗?是否真的有效?实际上,学生虽无法完成深入钻研教材的任务,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结合相关背景尝试解读文本,从而深入预习课文。遗憾的是,极少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必要的文本解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的盲目开展,致使学生只能听讲、听问、听答,“听”字当头的每一步学习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下。学生只有接招的被动,而无出招的主动,被教师牵着学习,牵着去认识课文,去了解作品的情节、作品的人物、作品的语言,然后积累课堂里所学的知识,通过作业或考试等途径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这种完全在教师预设下的学习,就是很典型的“被认识”教育。深入钻研教材后,教师并不是将自己钻研教材的心得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看到理解作品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而是把钻研的结果转化为一个个推进课堂进程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流程。从课堂观察中不难看到,教师的问题一出来,就有不少学生举手,他们没有深入研读课文,却在问题呈现时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这样的答案有质量吗?课堂教学是在认识与识记的平面上展开的,所以“被认识”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在双方的相互‘走向中,生成一种新的教育图式”。

二、对话教学是“被理解”的教学

近几十年的问答教学,一直被不少教师误解为启发教学,甚至被称为对话教学,但实质上与对话教学一点边儿都沾不上。对话是双向的,是“在双方的相互‘走向中,生成一个新的教育图式”。而当前的课堂问答并非都有双方的“走向”,更多的是一方走向,另一方承接。当然,这种承接的实质并非“走向”而是跟随,仅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而已。

什么是对话教学?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说:对话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可指示的,不可预设的,其内容其成果都是在对话过程中生成,不受对话所控制、所引导,因为真正的对话只能由对话本身所推动,对话主体只能陷入其中而已[2]。也就是说,在对话教学的课堂里,学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即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解读,有了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与教师的理解相差甚远,也可能相差不大,甚至各有各的奇妙,此时课堂中的交流,更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可能是问答式的,也可能是碰撞式的,还可能是听讲式的交流,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在双方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然后获得自己的再理解,这就是“被理解”的教育,是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升的教育。

那么在当前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践从“被认识”走向“被理解”呢?

三、“被认识”走向“被理解”实践探究

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对自己的教育。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这样说:“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教与学的观念,由基于自我付出的教转变为基于自我学习的教,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教自己的学。”[1]3“基于自我学习的教”这一表述告诉我们,“被理解”的教育,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当自己教师的教育,能给别人分享自己阅读思路的同时,又能听取别人的解读思路,这正是学生“由教師教的学转变为教自己的学”,学生教师由此诞生,这时学生才能真正与教师对话。基于此,课堂将出现以下几个新走向。

(一)从教师的单方备课走向师生双方备课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只在课堂上培养就能形成的,而是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的。如果只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学习,却忽略课前与课后的学习要求,那就谈不上学生素养的培养。所以,语文学习不能只有教师单方面的预设教学,不能只有教师备课,没有学生备课。学生备课是学生应用已有能力实践语文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养成素养的过程。

所谓学生备课,是指学生为学习好一篇课文或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课堂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任务、观点、问题,备好与教师、同学交流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进行文本解读,用自己已有的素养去学习,备好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的内容,完成核心素养的锻炼实践。教师备课有教案,学生备课有学案,学生学案的内容最能体现学生已有的素养,教案与学案交流碰撞的过程,就是学生寻找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差距,构筑学习目标的过程。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就是学习进步了。这就意味着课堂从封闭的“预设教育”走向开放的“被理解”的教育。教师很难准确掌握学生解读文本所达到的程度,无法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是有其独特的理解,还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字面理解上,又或者对某一处的理解已超越了教师。针对这些未知情况,教师只能在准备好自己的解读成果后,与学生交流,进而产生碰撞,从学生的学案解说中判断某个知识点是该讲解还是该讨论,是该朗读还是该写作,是提问学生还是只要跟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就可以了。所有这些状况都无法预设,必须视课堂中的分享情境而定,教学结果只能由对话推动,教师只能静观其变,顺势而教。

(二)从居高临下的问答走向平等的对话交流

很多教师以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对答上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了,就是对话了。其实这种对话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日常概念中的对话。多尔认为,对话必须重视平等性,他把教师的地位称为“学生中的首席”。而当下的课堂问答教学则缺少实质的平等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经历文本解读,掌握了文本的旨意,对文本有了深度的理解;但学生却没有经历深度的文本解读,他们只是预习,只有粗解,这就致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出现了不平等。教师把解读的答案当成教学内容,把答案藏起来,然后设计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如此何来对话的平等?一个脑袋里根本没有文本解读的学生,如何跟一个头脑里装满了答案的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只能是教与被教、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只能是跟着教师的预设学习罢了。

如果学生也备课了,也经历了文本解读,他们可能比不上教师,但经过自己的联想与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后,他们脑袋里也装满了自己的阅读理解,于是有了与教师交流的资本。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学习文本的经历,这才有了“平等性”对话的基础,才能有真正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才是真正的组织者,而非主控者。学生也不再只是配合教师,依照教师的教学预设流程进行学习,而是在分享中寻找自己与他人的理解差异,看到自己在文本解读中的弱点与优势,能够就共同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平等共进,教师也可能从学生的分享中获得启發,从而找到新的方向、获得新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素养得到培养的课堂。

(三)从“学在教之后”走向“学在教之前”,学更在教育之中

保罗·弗莱雷认为,“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以及学生的教师(teacher-of-the-students)等字眼将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cher-student)及学生教师(students-teachers)。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1]6在当下的提问教学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站在传授知识的高地,把答案藏起来,让学生猜谜;学生则只能被动地进行接受性学习,只能从教师那里学,却难以有可以促成教师成长的独特见解。

当课堂从“被认识”走向“被理解”后,学生在教之前已就课堂内容进行了学习与探究,这就让学生有了“教”他人的可能,当他走上讲台分享时便成了一位“教师”;在讲台下倾听学生解读成果的教师,也不再只是一个评判者,更是一个听众、欣赏者、学习者,因为有些学生的解读会让教师惊喜不断,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思考。这样的课堂,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共同成长,还可以促进教师在教中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就是学”,就是“教师的学生以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将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学生教师”。

素养是养成的,要在先天基础上经后天的学习实践才能完成。在课堂中,学生如果只有扫除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接受性学习,没有自己尝试发现、感悟,即没有经历必要的实践准备,只是为配合教师的课堂而学习,那就难以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近年来,随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索的不断深入,教师们更加重视语文课堂的深度教学,重视阅读中的“深度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转型,要从“被认识”的课堂向“被理解”的课堂转型,从问答模式向对话模式转型,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才可能更好地落地。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育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