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以人物动作描写为例

2021-11-22 00:23⦿王
小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伯父连贯动作

⦿王 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仅能综合训练小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还是对小学生是否能将心理活动描述出来的一种考验,更是对小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的一种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塑造人物最常见,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动作描写。成功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读者感到“绘其行,现其人”。精准的动作描写能够展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人物动作描写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大量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动作典型化,特征化,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刻画出所要描述的人物。就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作描写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动词描写的现状

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弊端颇多,小学生写作现状差强人意,如语句生硬、模式单一和想象力枯竭等问题比比皆是,尤其不注意动词运用这一问题越发凸显,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

二、小动作成就大文章

(一)精挑细拣,选用准确的动词

我们写文章往往会追求准确、生动,古人写作常需“炼字”“炼句”,到了今日,为了达到准确传神的效果,选用精准的动词必不可少。往往我们在描述一个动作时,可以选用很多动词,比如“拿”,“提”,“拎”,“拽”等动词都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对物品的移动,但是,要想精准地描述所要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就必须对可使用的动词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别,从而达到传神的效果。比如,在课文《景阳冈》的“武松打虎”片段中,作者用“提起拳头”,而不是“举起拳头”“挥起拳头”来让我们感受武松当时手上的力气之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准确的动词,我用书做道具,分别演示了“卷”,“捧”,“翻”,并让学生自己拿着书来演示体会,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感悟,在具体的动作描写时也能做到更加精确地使用动词。

(二)仔细观察,运用连贯的动词

在作文中使用连贯动词,能够使语句更加流畅,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在情感表达方面更为强烈。另外,连贯动词的使用,能够更清楚地表现细节,使描写的人物有很好的节奏感,富有动感,表达更为形象生动。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就出现了描写伯父救助车夫的片段。作者连用“拿”,“夹”,“洗”,“敷”,“扎”这五个细小的连贯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伯父”救人时的果敢,另一方面又将“伯父”细心的品质展露无遗,使“伯父”这个形象具体鲜明了起来。这五个动词的连用,让我们体会到了“伯父”对穷苦人不一般的关心。

当然,连贯的动作需要学生细致地观察才能得以发现,只有将一个动作分为多个细小的动作并加以描述,才能实现连贯动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使用连贯动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喝茶”这个动作为例,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笔者先是引导学生将喝茶这个动作一步一步进行分解,从端茶杯,掀盖子,闭上眼睛,闻一闻,吹茶水,仰起头,品一品等一系列动作着手,让学生分别进行描述,这样一个个动作下来,“老师喝茶”就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是一个连贯的动态画面,内容更具体了。

(三)联系生活,恰当地修饰动词

当然,写作不是干巴巴地机械叙述,而是要有血有肉。动作一修饰,人物形象就能生动起来。当然,对动词进行修饰不是随心所欲进行的,而是要根据语境,联系生活,选用恰当的修饰词。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使用“老师喝茶”的连贯动词的基础上,对动词加以修饰,比如“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轻轻地掀开盖子”,“低头闻了闻茶香”,“屏住呼吸,慢慢地吹了吹”,“稍稍仰起头品一品”等等,这样就好像写出了动作的内涵,修饰后的“老师喝茶”比原来更生动,更有趣味,更有情感。

综上所述,在进行动作描写的作文教学时,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在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时,应当将学情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已有认知特点,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技巧,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在作文训练时,能从精准地选用动词着手,上升到运用连贯动词展现动态画面,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修饰,使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作文中做到绘其行,现其人。

猜你喜欢
伯父连贯动作
下一个动作
一幅油画
伯父的黄昏恋
第七只鸟
永远的愧疚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借给伯父一百元
浅析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衔接与连贯
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