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1-11-22 03:14姚婷媛
小学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俗弘扬利用

⦿姚婷媛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的国人是吃水人,享受着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却忘记了挖井的前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入,由于相对比较新奇,部分学生就容易被西方文化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地渗透重视起来。语文在渗透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本文以语文为例,阐述了传统文化地渗透方法。希望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让学生自主自发的传扬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状

时代在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不出门便可知晓天下事[1]。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地了解知识,但很多学生利用互联网大多是玩游戏,或是只单独的了解自己所喜爱的游戏。对于传统文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了解,相对比较片面。

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让学生了解知识,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放在心上。即使有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由于认知不到位,渗透的十分片面,不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法

(一)利用案例渗透传统文化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认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只能依靠古诗词鉴赏。但是古诗词生涩难懂,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无法快速理解其含义,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2]。

众所周知,学生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听故事的时候,学生会瞬间集中注意力,认真的听讲,快速的记忆。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将传统文化以案例故事的形式出现于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索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讲给学生听。如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女娲造人的故事、女娲补天的故事、高尚伟大的人物的故事等。这些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其中拥有着一定的传统文化。教师若是合理利用,就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利用民族习俗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是拥有很多传统节日的,如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四月四日)、寒食节(清明前后)、端午节(五月五日)、七夕节(七月七日)、中秋节(八月十五)、除夕(腊月三十)等。

而在这些节日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要吃粽子,七夕节是情人相会的日子,中秋节需要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而且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地方不同民俗活动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民族习俗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元日》的时候,整首诗讲述的是春节的喜气之景。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渗透春节的一些习俗和文化。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春节的一些习俗,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春节的喜爱和尊重。通过民族习俗的讲解,学生会更加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发现其魅力,主动积极的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均衡教学时间,渗透传统文化 很多教师认为传统文化地渗透得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通常只会在含有传统文化的教材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殊不知,这样地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意识的培养并不大。最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是每天都渗透。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匀出教学时间来渗透传统文化。时间也不需要太长,三到五分钟即可。

例如,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每天去完成,如让学生每天轮流上台讲一个有趣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民间的谚语、名言警句,只要和传统文化有关就可以了。之所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去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而学生给学生讲解,学生会觉得没有距离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与其交流,更容易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高尚品格及情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韧性得到培养。

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国家的发展靠的是未来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习俗弘扬利用
利用比例尺来计算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