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1-11-22 03:30俞承宽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比赛

黄 凤,俞承宽

(1.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中教育集团,江苏 泰兴 225411;2.无锡市港下中学,江苏 无锡 214199)

1 对“学、练、赛、评”与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解

1.1 “学、练、赛、评”观念的提出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一体化体育课程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学校体育要努力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专项运动,对应学生的“学”就是学会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学会专项运动。第二是“练”。体育作业、课余训练要成体系化。第三是“赛”。学校体育一定要有竞赛,要让学生至少在班里的比赛中能上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中。这是目前为止对“学、练、赛”最精辟的解释。对于“评”可以用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不同形式来评价个体练习效果、集体练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等,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使“学、练、赛”更好地进行。

1.2 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解

季浏教授提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培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包括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技能、发展体能,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面对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还需要发展体能;健康行为主要包括锻炼习惯,体育课堂教学为课外活动服务,让学生能在课堂之外主动锻炼;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学生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公平竞争、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2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实践

2.1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课堂实践

一直以来,学校体育课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如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许多体育课成了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中考项目练习课;体育课往往是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展示的舞台,大家的目光往往也只关注那几个同学;体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竞赛、技能低下,学生感受不到乐趣。作为学生运动能力学习和培养的主阵地,学校体育课堂应改变以往传统体育教育的方法与模式,积极尝试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练、赛”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大胆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和自身专长,确立以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4个学生喜欢的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性的“学、练”为载体,通过教师与优秀学生示范、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团队协作、多媒体呈现、榜样引领等不同教学形式,使学生能愉快地获得对体育运动技术的理解、熟悉、掌握,在课堂上以个人赛、小组赛、对抗赛、展示赛、趣味赛、特殊赛等形式,以“课课赛”为突破口,如学、练篮球传球教学时用游戏“拦截飞毛腿”“模仿全明星”“传球打靶”“不运球半场教学比赛”等趣味赛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以赛带练、以赛检验,赛出体育课的精彩,同时引导学生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个体进步,对比评价等途径科学合理地“评”出体育课的收获。让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成功、愉快的氛围下锻炼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养成体育品德。

2.2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大课间、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实践

大课间、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实践作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必要补充,结合“学、练、赛、评”积极改变其组织模式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可以制定大课间各年级、班级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换活动安排表,让学生在大课间也可以球性练习为主要形式,进行兴趣爱好练习活动;其次,在社团和课外活动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年级、班级各“球星”的榜样示范作用,让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组织小组赛、班级赛、年级赛,对学生在练习、比赛中的问题与表现给予及时的帮助与评价。

2.3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比赛活动实践

传统比赛是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的赛事,对运动技能要求较高,也是阶段性的。但是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希望比赛、喜欢比赛、喜欢挑战、喜欢展示、喜欢张扬的气质。因此,学校在组织比赛时应摒弃传统模式的束缚,拓展比赛的方式、方法、空间。例如,可以先在每个班级成立男、女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以确保班班有队。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诸如篮球运球赛、投篮赛,足球垫球赛、运球赛、趣味射门赛,排球垫球赛等比赛,做到全员参与,评选单项明星,设立明星榜。还可以利用体育课、大课间、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等举行年级单项挑战赛、班级联赛、友谊赛等,确保周周有比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场竞赛的机会,能感受运动带来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在各类型比赛中通过参与者、组织者、裁判员、啦啦队、后勤保障的角色扮演,体验和评价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比赛。通过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团队合作、尊重对手、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核心素养。

2.4 体育家庭作业与社会体育团体活动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身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俱乐部不断出现、社会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得到了完善,原来学生只能依靠在学校接收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围墙也已经无限打开,体育锻炼的时间无限延伸,体育锻炼的伙伴无限扩大,接触到更专业指导的机会也无限增加。首先,采取布置带有自我评价量表“学、练、赛、评”的周末和寒暑假期菜单式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根据评价量表,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家长的监督或者指导下,单独或者与小伙伴一起互助锻炼,比赛切磋技能,同时通过QQ群、微信群与体育教师交流练习心得,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其次,充分发挥“外交”能力,邀请社会体育团体、俱乐部的球员来校进行专业教学指导与教学比赛,并且努力争取俱乐部等的支持,在相对空闲的时间段免费向学生开放场地,改善学生的练习条件。在团体和俱乐部比赛前,增设学生的垫场赛、中场赛、收场赛,在比赛中加设学生赛、指导赛,让学生得到更专业指导,体验更专业的赛事,为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习惯、态度、意识都奠定良好的基础,感受运动带来的魅力。同时,因为练习环境的开放化、社会化,学生会在潜意识和无形中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社会行为,为学生在家庭、社会氛围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建全学生人格提供了平台。

3 “学、练、赛、评”模式的几点思考

3.1 研究证明,“学、练、赛、评”模式效果显著,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模式的教学实践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张扬、展示、挑战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使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长时间的保持。且学校体育以运动兴趣与锻炼效果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运动为原则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学生的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良好率逐年提高。教学实践不断得到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社会的支持。课余时间到学校体育场和社会体育场馆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多,基本全面实践了教育部门关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3.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学校体育价值定位越来越高,学校体育内涵越来越清晰,学校体育发展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路径越来越明确,但是实践过程需要多方合作和一些师资、场地、经费、安全风险防控保障措施,如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和监督机制;多与学校、家长、社会沟通,获得的理解、支持;赋予体育教师更多的体育权利;建立学生安全保障、保险赔偿制度等。

3.3 “学、练、赛、评”实践模式中的“学、练、赛”可以在教学中具体实践与操作,而对于“评”的环节,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集体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如何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进“学、练、赛”的教学方法,提高效果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3.4 如何将“学、练、赛、评”实践不断深入,进一步优化如何学、学什么,如何练、练什么,如何赛、赛什么,如何评、评什么的细节,将实践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质健康、体育中考如何有效结合,都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体育课运动比赛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选美比赛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