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2021-11-22 14:11石磊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思政体育课程

石磊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 102617)

面对当今网络发达、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大学课程中单纯依靠政治课来引导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并立志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因此,以各学科课程教学课堂作为平台渗透思政教育成为辅助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从概念及实现途径和对于教师主导群体的要求展开讨论。

1 相关概念

1.1 课程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旨和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类课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平行存在,构建了一种全员参加、全课程包含、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形式。实施课程思政要求学校教育应重在德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实现的同时重塑道德观念,是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和升华。高校的思政格局与课程思政格局息息相关,正确的、有效的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推动全方位、多元化、平衡的课堂教学革新和进步,同时让课堂教学成为立德树人的根据地。

1.2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逐渐将教学的中心从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转移到健康第一,并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的提升放在同等位置。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通常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只是枯燥文化课程的调味品,不会得到学生和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慢慢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从而使当前的素质教育与时代变迁的步伐保持一致。

虽然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有所改善,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在选择高校体育课程时不够具有针对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敷衍了事或者不感兴趣;学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没有综合考虑学校本身特点、学生主体情况及教学目标。第二,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模式固化。主要原因在于制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时教师及学校没有创新动力,过于刻板,过分重视学生对传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情感与需求。第三,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忽视了身体素质与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联系,常常认为体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

针对上述问题,各大高校纷纷对体育课进行了相应的改变。首先,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改变虽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机,但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效果仍存在差距。部分学校虽然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大多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使得体育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科学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另外,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考核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有误、考核标准不科学等。目前,高校的体育考核中竞技体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习效果被视而不见。而且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进而导致了学生产生消极负面情绪。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有很大决定性作用,学生没有足够的参与机会,这也使得教师容易忽略过程只看中结果,忽略学生的心理和德育教育。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统一的考核标准下进行评价,对于学生个体是极为不公平的,并且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体育考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同时高校的体育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3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符合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必要手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公正、竞争”的体育精神,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强化集体荣誉感,认识到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并发扬体育中的人文精神。思政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进行中将情感和理智有机结合,通过情感力量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同时,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学生行为训练的形成和认知培养的提升,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即学生参加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在这一课程中自觉遵守规则达到运动行为和思想认知的一致,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合作,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体育锻炼带来健康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这也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在迈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

3.2 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组织纪律教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规则是有序开展体育运动的必要前提,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必须遵循体育运动的纪律和规则才能有充分地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这也充分体现了自由和纪律二者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由此也可认为,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纪律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课堂的互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又锻炼了身体,使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思政教育,或者两者的有效结合。此外,在体育教学中,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能够独立重复技术动作,这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敢于拼搏、执着顽强、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4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入校后的一堂必修课,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将两者进行融合。

4.1 从历史角度引入体育课程

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史,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巨大转变,是几代体育人的汗水和坚持铸就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逐步迈入体育大国之列,这一路充满了艰辛和血泪。在体育课堂上适时地引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可有助于学生国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例如,在排球课上向学生介绍中国女排精神等相关故事,让学生更加了解排球运动的同时,也对集体荣誉感有更深的感触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2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不只需要学生主体的配合,更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背后付出巨大的努力。首先,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更好地给出合适、合理、科学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如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通过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身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达到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和思想素质同时提升的目的。

5 结语

现阶段,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新的机会去了解世界,但这一探索开启的基础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座象牙塔,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学生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尤为重要。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通过体育事业的发展学会如何克服困难,坚定自己的信念;通过体育运动中的纪律和规则,帮助学生平衡自由和规则,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思政体育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