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数学小组活动的指导策略

2021-11-22 10:37叶银娟
读与写 2021年7期
关键词:排序同伴兔子

叶银娟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城幼儿园 广东 深圳 518101)

1.幼儿园数学小组活动概述

幼儿园的数学小组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选择活动内容或者操作材料,提倡幼儿操作在前,教师指导在后,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操作,然后分享交流来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组织形式。

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活动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但在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中,老师们常常只重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而忽视有计划有目的的数学活动,也会把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混淆,往往只是在人数上变少了,而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同伴之间的互动学习,缺少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

3.幼儿园数学小组活动的指导策略

3.1 在《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

如在学习关于测量的关键经验时,我们结合课室桌子没有桌布的生活情境,以制作桌布为题材,让孩子通过思考、操作去解决没有桌布的问题。由于这个制作出来的作品最后为孩子所用,所以每一组的孩子都能团结合作、相互讨论,最后用大家一起想的办法来裁剪出自己组的桌布。有的采用把布铺在上面裁剪的方法(用到了覆盖来测量面积的关键经验)、有的选用自然测量物先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再在布上量出等量的长宽进行裁剪(这里涉及了测量的几个关键点:从起点开始、首尾相接、沿直线测量等)。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和同伴交流、学习,想办法裁剪出合适的桌布,充分调动了孩子参与数学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学习关于《排序》的关键经验时,结合节日给妈妈制作礼物为情境,给孩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和有规律的范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妈妈设计一条有规律的围巾或者手绢。

3.2 准备有层次、多样化的操作材料。要把抽象化的数学概念真正转化为孩子自己的知识,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唯有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来完成,所以操作材料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1)首先要对孩子的已有水平做一个简单的摸底,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区域活动时提供操作材料给孩子也可以通过日常的游戏了解孩子的水平,针对孩子的掌握情况,设计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水平上都可以得到提升。如在中班按数量多少排序中,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对全部孩子的点数水平进行摸底,有一半的孩子能点数7以内的数量,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还只能点数到5以内,于是我们设计的材料有2——5点卡的排序,也有4——7实物卡的排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排序材料,既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有照顾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2)同一层次的材料要多样性。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任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获得都应该通过反复的操作,经验的积累,才能最终摆脱具体形象的操作,上升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在学习同一层次的材料提供上,我们采取不同的形式增加孩子操作的频率,让孩子通过反复操作不同的材料来习得同一数学关键经验。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还以上面的《按数量多少排序》,在4—7这一层次的材料中,我们提供了有不同数量同一品种的(水果、汽车、帽子等)让孩子自由选择和更换,通过反复操作,巩固了这一关键经验,也提升了孩子的操作兴趣。

3.3 老师应先观察再介入指导孩子的操作。

(1)观察要有目的性。在数学操作中,同一份操作材料,可能每个孩子的操作方法、过程、策略都不尽相同,老师必须重视每个幼儿理解方法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了解孩子的水平和需要,及时调整操作材料,实施有的放矢地指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在孩子操作时,主要观察孩子对材料操作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幼儿操作过程以及幼儿操作中反映出的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

如在小班《比多少》的操作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不同数量的兔子和萝卜,让孩子比较兔子多还是萝卜多,有的孩子一个兔子对应一个萝卜,把兔子和萝卜重叠在一起,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来判断谁多谁少,有的孩子先把兔子排成一横排,再一一在每个兔子送萝卜吃(把萝卜摆在兔子的下面),通过排一排的方法来比较多少。从孩子的操作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相对第二个孩子来说水平较低,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第二个孩子不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还开始有了排序的意识。于是老师给第二个孩子提供了更高一层次的材料,两种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玩具,让孩子把两种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进行比较,以获得更多比较多少的经验。

(2)指导要适时并有针对性。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对调动幼儿观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随后进行的操作活动是否能表现出探索、发现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需要对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认真观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思考教师提出的操作要求,并联想先前的操作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因此,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能进行全面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如果过早,那只能让幼儿的观察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处于教师限定的框架内;教师的引导如果过迟,幼儿的兴趣点已过,教师的引导只能让幼儿处于被动的操作状态,无益于幼儿的探索性操作。只有当幼儿发现问题并希望得到帮助时,当幼儿在活动中碰到难题却无法解决或出现争议而渴望得到帮助时,教师的介入指导才是最恰当的,因为此时是幼儿心理最渴求的时候。

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否具有针对性,对引发幼儿的观察、思考以及后续的探索性操作均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当幼儿在排序活动中出现排序混乱时,教师要分析幼儿是由于观察不细致,没有发现材料的细微区别,还是由于对“序”的概念没掌握所致。如果是前者,就要引导幼儿继续观察材料的特征;如果是后者,则要从对“序”的概念上进行引导。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操作目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4 注意引发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是孩子解决问题、积累和提升经验的有效途径,小组活动中,通过同伴间的分享和交流,有助于帮孩子理清思路,提升孩子的数学语言,也培养了孩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的分享交流形式:

(1)边操作边分享。鼓励和引导幼儿表操作材料边用数学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如在学习有规律的排序操作中,让幼儿边排边讲述“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幼儿在边玩边说中,不但让自己的操作思路清晰,也可以给旁边的同伴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起到互相学习的良好效果。除了孩子可以边操作边分享,老师也可以在旁和孩子一起操作并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起到一个隐性的示范作用,但前提必须在观察、发现孩子有困难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2)解决问题式的交流。如在小班按量的差异排序时,轩轩开心地说我排好了,这时老师发现操作结果是和别人不同的,于是引导同伴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孩子解决问题“我们来看看轩轩小朋友排的苹果,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同伴一起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同伴帮忙或者让孩子自己调整自己的操作,以获得正确的操作经验。“哦哦,原来这里有点问题,你可以自己调整一下吗?”

(3)集体分享有价值的经验。这一分享方式往往放在大家都操作结束后,老师在观察指导的过程中发现某一孩子的操作经验是特别有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数学能力的,会在最后邀请这一位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分享,老师给与肯定和鼓励其他小朋友可以尝试和学习他的方法。如在用同一材料创编规律时,有个孩子通过几根雪糕棒的不同组合排出规律与大部分孩子只是改变雪糕棒的方向不同,于是在活动结束时,把孩子的操作结果用照片的形式给大家进行分享,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下次自己也要尝试这种方法进行创编,既丰富了孩子的操作方法,也锻练了孩子的胆量,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猜你喜欢
排序同伴兔子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作者简介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寻找失散的同伴
兔子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