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阳 广东社会科学大学
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有效扩大国内需求为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国内,坚持稳内促外,更多依靠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循环来稳定我国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国际大循环、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上,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抓手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根本手段是深化供给侧、需求侧改革,实现机制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和统一大市场优势,通过补短板、锻长板、扩内需,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换代和消费提质升级,力求实现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和质量更高的供给需求动态平衡。高质高效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对于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主体地位。
Seepage calculation and discussion of double drainage blind ditch in finite thickness aquifer YE Kun WANG Xian-neng(68)
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内在要求。发挥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作用和主体地位,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完善内需体系,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需求侧改革,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利于促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新需求良好互动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就在逐步培育强大的内需市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超大国内市场、完整内需体系的极端重要性。
适时提出需求侧改革,是基于当前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作为整个“十三五”时期经济政策的主题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供给侧问题明显好转,这就为整体经济工作改革重点转向需求侧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市场的供需力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总需求不足、需求结构不合理、需求渠道不畅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良性循环畅通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快需求侧改革,已经成为确保发展动力持久充沛、争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需求侧改革当前应更注重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尽快疏通供给、需求堵点痛点,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和协同配合。因此,需求侧改革的核心应是注重完善体制机制调整和创新制度供给,补需求短板、疏需求堵点,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内需潜能,动态协同配合供给侧改革,畅通经济循环,尤其是畅通流通、消费各环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叠加多年经济高速增长衍生累积的诸多问题,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增长压力日益凸显。应对措施上,我们惯常的做法是使用需求管理政策实施逆周期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手段来拉动经济增长。客观讲,需求侧管理确实刺激过经济增长,也平抑过通货膨胀,但需求侧管理的后遗症十分明显。一是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明显下降,经济调控周期越来越短;二是刺激投资带来重复建设,导致落后产能过剩,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压力剧增;三是供给侧调整滞后,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需求侧对高质量高品质产品服务的需求。需求管理尤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质量和供求结构失衡问题(洪银兴,2018)。
三连是贫困连队,工作队针对三连基础薄弱,带领连队“两委”抓好精准识别结对帮扶工作。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人口等基本信息,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
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强大国内市场,离不开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离不开完备的内需体系。必须激活和释放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发挥好国内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优化协调发展的高效国内循环体系。必须坚持供需双侧改革协同配合发力,打通堵点,补上短板,着力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宏观管理政策表述由需求管理到需求侧改革,表明政府更加注重破除影响制约需求量和结构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依赖持久稳定发挥作用的制度因素及其调整;表明调控手段将由过去的逆周期经济处置转变为更加重视激发需求潜能的释放,更加重视需求牵引供给市场环境的营造。一句话,就是更加重视从制度层面、长效机制角度改革调节需求侧,有效释放需求,顺畅需求实现。
消费者获得可支配收入后是否会形成消费,取决于居民如何安排消费与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影响的因素包括居民对通胀走向的预期、社会保障完善程度等方面,是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客观反映。2019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不足40%,处于世界偏低水平,同发展阶段的欧美国家的这一指标在60%左右(许永兵,2021),反映出国民消费意愿处于较低水平状态。我国民众消费意愿低的重要原因是,在相关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形下,居民出于安全考虑的长期谨慎倾向,不敢消费,特别是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负担,压抑了当期消费。增加优质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减轻消费者的顾虑和担心,解决不敢消费的问题,从而释放消费需求潜力。通过消费驱动有效扩大内需,是需求侧改革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正因为该类小额诉讼程序具有非正式性,所以如果当事人对小额速裁判决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速裁书后15日内向基层第一审法院依法提起正式的第一审诉讼。原缴纳的诉讼费用可以计入一审诉讼费用,并补足余额。[4]
1.发挥投资支撑作用
2.化解消费顾虑
2.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
相同的投资量,投资到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方向,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却大不相同。雇一批工人挖坑,可以形成投资;再雇一批工人把坑填上,又形成投资,投资质量却无从谈起。与其他需求不同,投资具有特殊的属性,即投资除了构成当期需求外,还可以创造未来的生产能力或条件。投资结构直接决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投资结构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投资能够直接贯通需求侧和供给侧,从而天然地构成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的重要手段。需求侧改革要重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与需求结构的适配性。现阶段应聚焦“两新一重”投资,比如5G 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建设等,短期内就能形成投资,构成需求;长期来看,能够形成新产能,创造新需求。关注投资方向和投资质量,始终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4.破解投融资差别歧视
间接减压主要指传统颈后路手术方式,包括全椎板切除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及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术等。一般认为,当发生广泛OPLL(累及>3个椎体)时,可优先选择后路手术(技术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扩大脊髓活动空间为脊髓间接减压。
目前,国内投资领域的市场化决定机制不够完善,在政府投资范围和领域、国家对企业投资的补贴、投资政策的透明度、接轨国际规则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体制机制缺陷,这显然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明显不符。要以《政府投资条例》和《反垄断法》的实施为契机,依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破除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机会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中外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加快统一开放市场建设,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投资的改革,同供给侧密切关联。因此,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领域的市场机制改革愈发迫切。
按比例分配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它的数学意义就是应用比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创设合适的情境,通过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按比例分配的数学意义,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从需求侧改革视角观察,在投资资金获得的难易程度以及获得资金的成本比较上,不同类型企业差别很大。我国金融(投融资)体系中,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出于主导主动地位。现行的考核机制中,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向不同性质企业放贷的责任风险明显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责任风险明显要高于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因此,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门槛更高或贷款利息更高,造成资金紧张的民营企业容易陷于资金短缺的境地;而对资金并不是特别紧缺的国有企业往往却能够更低成本、更大机会获得贷款。这既不利于国有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也不利于整体投资质量的提高,甚至造成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投机,无法进入实体经济领域,难以形成有效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侧改革必须破除银行贷款实践中国企民企“隐形线”问题,真正做到所有类型企业一视同仁,彻底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顽症”。
3.加快投资市场化改革
1.提振消费能力
消费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最终意义上的需求。消费量由有关经济主体(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决定;购买能力由消费者的收入决定,即获得收入才能有支出能力形成消费。因此,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机制规则决定了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升级必须先提升收入水平和优化收入结构,解决好消费不起的问题。深化需求侧消费改革,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切实做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补上需求短板;必须同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充分发挥收入分配长效调节机制等统筹结合起来,改善和提高消费能力。
投资所形成的需求量,可以加总成为总需求的重要部分,构成宏观经济管理需求侧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情形下,通过降息等手段刺激民间投资和增加政府直接投资,可以迅速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是有效便利的逆周期政策调节手段。近些年来,尽管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降低,但仍是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需求侧改革,要始终坚持对投资需求的重视和引导。虽然我们强调发挥消费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启动消费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改革,需要较长时间,而投资需求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特别是启动消费依赖的基础设施投资、消费型投资等,短期内形成投资,长期则促进消费。需求侧改革应当长短结合,充分发挥投资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此后整个“十三五”时期,作为经济工作的主题主线和重要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有效化解了低端无效供给,培育了发展新动能,改善了供求关系。面对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矛盾、新问题,党中央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从而赋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任务和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也将转为有效提升国内供给体系对需求的敏感性和适配性,迅速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进入新时代,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注重需求侧改革”,是对经济学需求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需求侧改革是新发展格局整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发挥改革的关键作用,着力解决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需求侧改革,围绕有效扩大内需深化改革,通过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着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因此,需求侧改革需要重视需求量的调节,但更关切投资、消费等需求质量的提升、扩大内需政策支撑体系的完善和全国高效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否则,很可能重复需求管理的老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约束,打通需求侧各环节,使需求侧市场空间更为畅通和扩展,进而实现需求对供给的牵引,畅通更大规模、更高层级国内大循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主题。
3.优化消费升级
人类的需要和欲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物质性的、精神性的和社会性的。理论上,可供消费的物品或服务越丰富,消费需求越具动力。或者说,不断丰富、升级的物品或服务才具有对消费需求的持续支撑力和拉动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服务消费比重的增加是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伴随着消费形态和内容的大大丰富,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需求侧改革关注可供消费的物品或服务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问题,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本质上是关注高质量供给对需求的拉动作用。要增加有效供给,改善消费环境,助推消费升级,解决好丰富消费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虽然消费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会形成消费量的单纯增长的障碍,但消费内容丰富、质量提升的空间则无限广阔。
4.畅通消费循环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需求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循环特别是经济社会需求侧的通畅。破解经济发展的需求约束,改善市场环境,从制度建设层面打通需求侧堵点,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严格质量标准、严厉执法监管,让人们放心消费、安心消费;加强公共消费基础设施,满足居民体育文化和娱乐需求;推进服务消费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促进服务消费健康发展。限购、限价、限牌、限流动等行政性限制措施,以及部分实行特殊的定价机制的商品或服务,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会影响需求。是否取消或调整这些限制性措施,同样是需求侧改革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王 云(1968-)为本文通讯作者,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wangyun03@sjtu.edu.cn
5.培育消费业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更是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正确判断和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从欠发达阶段转向成熟阶段的发展格局(金碚,2021),也可以理解为是同中国整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格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消费需求的新业态、新特征。因此,必须重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对需求侧的新要求、新期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由低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转型迈进,需求侧改革的焦点也相应地由提升效率、注重公平向重视安全转变。环境生态安全、健康卫生安全、社会秩序安全等需求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过去的许多非市场化的消费行为会转变为市场化消费行为,个人供给的行为会转变为社会需求的行为,比如方兴未艾的养老、家政服务、护理、育儿等服务。这些需求行为的市场化,具有创造生产要素和扩大市场需求的双重积极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消费的规模和质量。推进需求侧改革,要顺应市场需求,创新制度供给,补短板、疏堵点,促进消费的扩容升级,培育消费新兴业态。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分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针对文章中的同一段落、同一部分内容进行相应分析,进而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设计出不同的提问问题[2]。
需求侧改革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积极推动需求侧改革,强化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构建完备内需体系。需求侧改革是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呼应,是破除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障碍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供求动态协同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比较突出的供给需求不适配、市场不能有效出清的问题,阻碍了国内大循环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特别是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要求远没有能够实现,供需高水平良性互动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影响了国民经济有效循环畅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畅通要素流动和市场循环的堵点,补齐国内消费的短板,锻造创新驱动的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