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探究

2021-11-23 19:15刘峰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文/刘峰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脱贫工作,精准扶贫政策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困境。然而,目前仍有很多家庭在送学生上学的问题上存在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就是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工作需要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资助育人”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和教育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但目前仍有很多经济贫困学生因为经济问题上不起大学,或者即便上得起也会因为经济拮据而影响学习状态。对这部分学生来讲,因为原生家庭经济问题而上不起学、上不好学,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公平。高校资助工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和普通学生一样,不再因为钱而影响学习。所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资助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的各方各面,而资助工作就是其中重要一环[1]。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德育十分重要。而大学生资助工作也应该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展开,把资助培养人放在核心位置。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贫困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途径,确保这部分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机会的同时,能够往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三)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贫困生是整个高校学生的特殊群体,由于自身家庭经济上的拮据,其身心压力要比普通高校学生大很多。这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偏激等心理障碍[2]。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问题,可能会出现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发生,阻碍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大学生资助工作,通过各种资助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高校贫困大学生能够吃饱穿暖安心学习,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工作不够精准

高校资助资金筹措来源很多,政府、企业、校友等多方渠道能够基本保证高校资助力度,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资助工作做得不够精细和精准,片面地追求覆盖率,导致资金浪费,“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有的学生只需要拿到生源地区县乡镇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贫困生资格,造成很多“假贫困生”占用高校资助资源,而“真贫困生”得不到足够的资助。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和筛选上,高校多采用大会评议的方式,这种传统的认定方法很难精确识别出真正的贫困生,有时候甚至会让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望而却步,出现“真贫困”不申请,“假贫困”乱申请的情况。

(二)资助工作缺乏关怀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还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关怀。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只是围绕“钱”来展开,一些资助工作者认为只要“钱给够”,资助工作就算是做到位了,但是,很多贫困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还需要精神上的关怀。由于原生家庭条件不好,这部分学生上大学后会明显感到与普通同学的差距,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自卑、偏激等问题。高校资助工作者不仅应该关注贫困生的经济条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经济上提供帮助的同时,给他们多一些关心和关怀,才能使资助工作更有“温度”。

(三)资助工作忽视教育

资助工作者不应该把资助工作当作是事务性工作,而应该把其当成一项育人事业。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有的资助工作者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确定受助人员和分发助学金等物资上,往往忽视了资助后的教育工作。事实上贫困生的教育才是保证资助工作实效的关键,有的学生家庭条件确实贫困,从小就拿着助学金上学,已经养成了对助学金的依赖,觉得自己拿助学金是应该的,一旦没有评选上助学金,甚至会对学校产生恨意,丝毫没有感恩之心。在这种资助环境下成长的贫困生怎么能够成为高校想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资助工作归根结底是育人工作,所以,绝不能忽视资助工作中的教育。

三、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探究

(一)“精准资助”,让资助工作有针对性

在我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也应该多在“精准”上下功夫。要精确辨别申请学生的经济情况,并区分贫困程度,进行有梯度的精准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助资源,让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侧面了解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情况,以便了解学生日常消费情况。二是要掌握学生家庭情况。特别是辅导员等基层资助工作者应在学生入学初就了解清楚他们的家庭状况,应特别注意来自偏远山区、受灾地区的学生,往往他们就是特别需要资助的学生。三是要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开展资助工作。大数据在人员类型甄别和消费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高校信息化不断推进,资助工作者也应利用好这个优势,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再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和家庭背景,即可更为准确地筛选出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从而使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比如,西电科大通过食堂刷卡数据分析,找出每月在食堂就餐次数多、消费金额低的学生,然后根据平时的表现,对他们进行饭卡补贴。

(二)“关怀资助”,让资助工作有“温度”

高校资助工作者,除了应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甄别和资助外,还应注意给他们带去关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了大学后,相对于高中来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会使他们更加感受到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容易造成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资助工作除了把“钱”分好,更应该给予受助者更多的关怀,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学生往往很“爱面子”,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时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让学生当众评选。二是要创新资助发放形式。比如,西电科开展的隐形资助项目,根据学生在食堂的消费数据信息,在其他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补贴餐费。在整个资助过程中,没有经过以往复杂的评议过程,但是筛选的准确性却比传统认定方式更高,同时又保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又让受到资助的学生们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一举多得。

(三)“感恩资助”,让受资助者懂感恩

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不仅让学生“有学上”,更要让学生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下成长。换句话讲,高校资助育人目的就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3]。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做好“感恩资助”。一是要抓好资助教育工作。要全方位谋划教育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引导受助学生理解资助者的“大爱”。二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贫困。家庭经济贫困并不是学生本人原因造成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的学生很爱面子,既想拿助学金缓解经济压力又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这些都是不能够正确看待贫困的表现。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看待贫困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贫困、克服贫困,把家庭经济困难转化为努力奋斗的动力,不被贫困束缚住个人的发展。三是要深入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感恩教育是资助育人的重要一环,在提供资助的同时,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有的学生从小就在资助中成长,习惯了接受资助,对给予资助的单位和个人没有感恩之心,显然这是背离高校立德树人的初衷。资助育人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回报之心的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公平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资助工作者应主动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方法,让资助更“精准”、有“温度”、重“教育”,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实效。

综上所述,高校要充分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学生自身的成长动力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精神培养的关键。高校要加强对困难家庭经济学生的关心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改变未来的信心,引领他们积极进取、艰苦奋斗、挖掘潜能,不断增强成长的动力。此外,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面对困境的良好心态。积极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家庭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开创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