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教融合纵深发展路径探析

2021-11-23 19:15王守东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文/王守东

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重大改革任务,是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应有模式。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有1.17万所,年招生为928.24万人,在校生为2685.5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院校有1418所。从数字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职教大国,但是从职教大国到职教强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走,怎么走?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看,还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总结一条就是要坚持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坚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与企业合作,使企业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不难得出结论,产教融合落到实处之时,就是职业教育内在活力的勃发之日。

一、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国组建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1400个职教集团。3万多家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基本形成了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教育格局,成绩令人瞩目,但是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阻碍了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进一步推进。

(一)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人们的观念中,还存在着“学校就是学校,企业就是企业”的思维。为此,学校只负责教书,企业只负责生产。学生从学校走出去,就是社会人,与学校就没有多大关系了,能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能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似乎不是学校的事情。这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侧重于学校的自我发展,忽视了职业学校的职业性,忽视了职业学校需要直接面对经济发展的属性。从企业层面看,企业似乎不能干预学校的教学、育人工作,企业是教育的门外汉,企业一方面需要用人,但是常常面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这一状况,学校的学生毕业了,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只有通过岗前培训、再培训来解决“夹生饭”问题,长期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校企合作都是困难的事情,根本就谈不到产教融合。事实上,回望中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历史,从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开始,就已经在职业和教育之间进行跨界沟通,其与生俱来就有产教融合的内在基因。

(二)院校激励机制不到位

有人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就学校来说,热度还不够高,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动力还不够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目前生源状况。虽然各高校之间生源竞争渐趋激烈,但总体上看,生源数量仍然能够满足学校的规模所需,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也才8000人左右,我们的万人高校比比皆是,但规模扩张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以质量求生存多是以口号的形式出现,存在质量意识不够的问题。

二是现行财政体制。目前,财政拨款的方式主要是按人头进行拨款,要么是按照教师的数量,要么是按照学生的数量,只要这两个数量有保证,学校就能正常运行,与毕业生的质量、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企业的认可度等没有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产教融合的热度。

三是对教师激励不够。目前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不足以支撑产教融合的需要,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院校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条件和平台做研究、做项目,而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在学生管理上投入的工作量较大,可资利用的资源也不是很多,完成日常的教学、科研、招生和育人任务已属不易,很难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上面跟上前进的步伐,要想教师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必须完善激励机制。

(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学校只是热度不够,但还是愿意与企业合作,愿意学生有个好去处;企业没有积极性,产教融合就无法开展或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大公司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开出的待遇好,无须担心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他们不需要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学校。小公司资金紧张、设备陈旧、技术薄弱,无力承载产教融合的付出;第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平均寿命短,据调查,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大公司也只有7至9年。面对激烈竞争,企业首先关注的短期利益、眼前利益,他们无暇人才战略,不注重人才培养、不注重员工培训,对依靠人才、通过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主动性,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第三,在人才培养上,企业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首先培养人才需要一定成本,其次培养的学生将来能不能服务于自己的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与其慢慢培养人才,不如去挖掘现有人才,更为直接、高效。这些无疑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致命的负面因素[1]。

(四)法律、政策还缺乏可操作性

在国家层面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然被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文件。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表明了国家大力支持产教融合的态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专门阐述了产教融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指出,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于2019年4月3日印发并实施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第一次专门从人才需求方出发,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着力推动人才和科技需求与供给深度融合。由此可见国家对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产教融合方面,政府、企业、院校、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还不够明确,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方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地方政府尚未制定出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在经费方面也缺乏保障,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虽然近期国务院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表示要给予相关企业以“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但是这些企业是指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最终的激励程度还要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五)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实践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然而人们对此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够实施产教融合;一所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多少最为合理;师生比要达到多少才有可能让教师抽出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毕业生要达到哪些素质、技能要求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课程标准应该如何制定;实践教学课时要达到多少才能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的操作规范;企业通过产教融合的途径能得到哪些具体的利益;用什么优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大师到学校任教……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的、实证的研究,最后形成一整套的政策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效能体系。

二、产教融合的具体目标

学校希望能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希望能有忠诚于企业的有知识、有技能、有培养空间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利益基础。为此,产教融合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到充分融合。

(一)利益融合

没有利益的推动,是很难向前进步的,何况企业本身就是盈利性组织,离开了利益谈合作,是极为不现实的,也是违背“人性”的。之所以我们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不够显著,是因为我们的利益机制没有得到完善,过去我们常常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长远利益,殊不知,他们连眼前利益都抓不住,甚至企业本身都处于摇摇欲坠的窘境。因此,我们首先要强调利益两个字,这是理念,更是原则,也是现实的、唯物的,要建立校企利益融合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要把产业扶持政策更多地体现到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上,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给予企业以帮助、支持[2]。

(二)技术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工艺流程、管理经验转化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将新技术转化为新课程,产教融合型企业要将创新型教育要素融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政府的专项资金完全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主动把研发基地、实验基地建在学校,这样既可以借助学校的团队力量,又激发了学校师生的科研热情,校企双赢,服务教育、服务产业,都能够得到高质量发展。

(三)资源融合

学校和企业应共建、共管教学,完善技能型配套设施,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服务,而且能帮助企业在产、供、销上开拓市场,如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服装设计等专业,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还也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产、教、学融合型企业应通过参与建设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生产性服务场所等,提升其学习场所和发展空间。

(四)人员融合

学校与企业在管理层面、师资层面创造条件交叉任职。企业的大师、名师、工程师要参与学校的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设置,参与教材编写,可以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还可以不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介绍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把工匠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在教学中;还可以企业工匠和教师多层次全方位互动,让职业教育扎根在学校的土壤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同时学校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研发、产品销售以及员工培训,做到校企人员一体化。

(五)制度融合

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面对的是激烈竞争,必须讲究效益,压力之下,必须要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高效运作的管理制度,如员工培训制度、晋升制度、财务制度、考核制度、保密制度、竞业禁止制度等,这些也是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要面对的内容,这就要求要把企业管理制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使学生能够尽早、尽快熟悉相关内容,最好能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与企业的要求无缝对接[3]。

三、产教融合的推进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思维方式

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网站要设置专栏重点宣传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及时发布合作动态及成效、优秀案例,宣传德艺双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实习生、毕业生,营造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氛围,引导整个社会重视产教融合,引导企业积极投身产教融合,引导学校积极探寻产教融合之路。

(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两方的积极性

首先,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已经明确,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储备库的建设培育企业,省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在项目审批、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用地政策等方面对建设培育企业给予便利的支持。文件指出省级政府的责任,并明确了在哪些方面要给企业予以支持,实效究竟如何,就要看支持的力度和深度了。

其次,要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对于产教融合真正做出成绩的学校、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物质上的奖励,要给予制度化的安排,使产教融合常态化、持久化、纵深化。

(三)完善制度体系,明确权利义务

产教融合是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要制定法律加以引导、管理、规范,把产教融合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调整,明确参与各方权利、义务,明确政府责任,确定责任主体。省级政府要制定实施细则,要树立典型,引导示范,积极推进;市县级政府要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并且要鼓励、支持更多的地方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使企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4]。

(四)打造师资队伍,提升综合技能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目的。教师水平高低、技能强弱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既要有能力成为教育岗位的“老师”,又要有能力成为职业岗位的“师傅”。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要参与到企业生产和研发实践中去,只有自身职业岗位技能切实提高了,才能在课堂上有底气、有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向往。为此,要重点构筑好两大工程,工程一是旗帜工程,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将全员培训与精准培训相结合,既作为技能高手,又作为教学能手,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行家能手。职业院校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好每一个教师,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社会大舞台上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了旗帜引领,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方向,有了努力的目标。工程二是激励工程,对“双师型”教师、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出贡献的教师在获取薪酬、职称评聘、晋升职务等方面要给予优先考虑,形成制度。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