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基层员工职业倦怠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11-23 19:15邵美琴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事业单位职工

文/邵美琴

最早关注职业倦怠的学者Freudenberger最初从医疗服务领域发现并关注职业倦怠的问题,而Maslach强调职业倦怠是因为工作压力无法有效舒缓而产生的一种关于工作的负面情绪,其主要体现在身体疲倦、内心抵触、缺乏成就感等方面。

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单位为员工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保障,普遍有着“铁饭碗”的印象。但长久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普遍存在着效率低、机构冗杂等问题。为了促进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优化调整,国家全面促进机构改制,实现政、企相互独立,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而事业单位改制的关键在于权力以及利益的优化,其中包含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从这一阶段看,事业单位基层员工以往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心理上有一定的落差,不利于保持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在体制改革的压力下,事业单位原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出现改变,基层员工的归属感下降,竞争压力增加,使得社交更加疏远,也出现了紧张等情绪[1]。部分基层员工产生了十分显著的职业倦怠问题。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发展特点,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基层员工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旨在有效地帮助基层员工解决社会心理困境。

一、事业单位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表现特点

事业单位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具有公益性质,对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乡镇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展开调查,在年龄结构上,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年龄多数处在30岁~45岁的范围,且该年龄阶段的基层员工所占比例高达58%,而后是处于23岁~30岁范围,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事业单位人员近几年增加应届生的招募比例,促进了基础公共服务的发展。所以,事业单位基层员工人群年龄架构表现出年轻化的态势,这一人员结构具有创新性、积极性,对推动事业单位职能调整阶段有积极的影响。不过,年轻化的基层员工又存在显著的生活压力。若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收入难以达到要求,那么在经济压力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另外,从男女结构上,女性和男性无论是生理、心理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相对敏感,而且由于生理周期、怀孕等情况的影响,其情绪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波动。在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中,女性几乎需要承担和男性同等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要解决大量的家庭问题,协调工作以及家庭角色的差异,使女性出现更多的问题,她们更有可能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呈现出负面情绪。

而在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上,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则主要表现为工作情绪低落、疏离感强、自我效能感低等,不仅难以融入工作环境,而且与同事关系紧张,工作缺乏责任感,职业满足感低,经常产生身心疲累的感觉,这不仅影响工作表现,严重时甚至影响家庭和睦和心理健康[2]。

二、事业单位基层员工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

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一方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使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创造性受到伤害。而造成职工职业倦怠的原因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员工自身的原因

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出现倦怠现象,与员工的内心期望值有一定的联系。早期参与职场的员工对工作有更多的期待,不过在真实的岗位工作对比之下,与自身期望产生了落差。由于工作程序烦琐、内容单一、任务压力大,容易产生倦怠感。且工作期间,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干预,导致一些员工的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进而出现职业倦怠。伴随着问责制的实施,事业单位员工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员工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就会增加工作失误的可能性,自信心严重下降,对个人晋升以及机构发展形成负面影响,逐步引发职业倦怠。

(二)单位层面的原因

事业单位在改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年龄大的基层员工面临着无法晋升的问题,受传统晋升模式的影响,其长期无法获得晋升,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产生了得过且过的不良心态。在年轻的基层员工群体当中,即使具备了学历和素养方面的优势,但由于过去事业单位的习惯尚未完全调整,职业发展途径也比较单一,这对保持积极性不利[3]。

另外,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职工薪酬水平逐步提高,对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客观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任务量繁重、工作内容时刻改变等问题。如果员工心理承受水平不高,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在消极的情绪下开展工作,不利于保障工作效率,还会降低工作质量,站在职位晋升的角度来看,大量员工缺少发展途径,时刻处在被动状态,若员工个人的情绪调控能力不足,加上领导如没有实施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进一步引起职业倦怠。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在市场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使得市场里出现了一部分不公平的问题,事业单位也同样如此。经济以及文化的失衡,使得一些区域事业单位成员的价值观念出现变化,主流价值产生改变,工作倦怠更为严重,不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社会大众对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媒体的发展和已经曝光的基层员工渎职案例,逐渐构成事业单位职工工作全面监督的高压环境。由于要求更加复杂,基层员工压力有所提高,在压力积攒到某种程度的情况下,将出现职业倦怠[4]。

三、事业单位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预防和缓解对策

基于上述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成因,本文有针对性地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职工应提升自我认知,树立科学职业发展观

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属于国家公共服务的实施者,能够体现政府的观念,必须强调公共利益,但同样属于理性的“经济人”,对各自的利益有一定的倾向。所以,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在面对各种工作环境时,应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利益统一的重要性,构建个人认知评估模式,提高心理素质调控,以科学的方法舒缓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并且有效规划职业发展,正确打造晋升途径,提高职业素质,以稳定的精神状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规避风险,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抑制职业倦怠现象。

(二)单位应建立容错机制,畅通职工职业发展通道

问责机制的出现给基层员工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如果基层员工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预期的要求,将会产生社会质疑,使其更难以“作为”。特别是自媒体非常发达的环境下,基层员工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使大量职工缺乏工作主动性,过度担心工作失误引起舆论压力。基于此,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容错、纠错模式,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明确容错与纠错的具体范畴,借助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增强干部干事的主动性,建立勇于创新、允许失败的良好环境。在容错纠错模式的基础上,允许员工存在一定的错误空间,使其更容易去尝试各项工作,有利于增强工作价值。

另外,考虑到事业单位工作责任界定不明等问题,单位要正确梳理基层岗位中的具体责任以及行为标准,有效配置工作内容,重视职工的心理状态,防止由于工作过度引起的生理或心理损害。构建有效的考核模式,借助更为专业化的考核模式及程序为职工(特别是年轻的职工)拓宽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事业单位应为基层员工建立晋升渠道,使他们有机会得到锻炼和选择,使具备才能的人处在合适的岗位上,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工作动力。

最后,单位应畅通与基层员工的沟通渠道,关注基层员工的工作压力疏解和心理沟通,尤其是对女性职工,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女性职工平衡家庭、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得到单位领导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基层员工的职业压力和倦怠心理。

(三)社会应对基层员工有合理期望,做好社会支持

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基层岗位的服务预期太高,这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关键要素之一。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引导大众对基层员工建立有效的认知,构建正确的期待,从中降低职业倦怠。管理部门也要借助传统或新媒体渠道,全方位推广,增强大众对基层员工相关工作的理解,尤其是看到基层员工在建立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能够承认其优点,由此降低焦虑心态,产生工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建立更丰富的交流平台,增强社会群众对基层员工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开展基层员工与群众的沟通活动,定期实施政策讲解等工作,全方位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等网络实施推广和交流,解决以往社会关于职工的错误认识,增强社会认同,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价值感。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应对新环境的挑战,调整以往的人力资源架构,增强资源利用率。要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基层员工队伍的职业倦怠,才能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文章针对事业单位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原因出发,提出应从员工自身、单位层面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入手,以稳定基层员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事业单位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