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11-23 19:15任青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志愿观念劳动

文/任青

现代高校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劳动素质偏低的现象,高校理应对劳动育人予以更高的重视,加强劳动育人力度是必行之举。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该方法立足于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全面发挥两者作用。

一、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劳动育人是由高校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与知识教育存在差异,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劳动等方面的内在素质,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同时,劳动育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并不像知识教育一样,只要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记住知识,且展开一系列训练就能掌握,而是要在一些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我感悟,渐渐地认识到什么是劳动、劳动的价值所在、体会劳动意义等才能成型。因此,劳动育人是否成功取决于学生自身对劳动的理解及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表现,只有当学生知道劳动非常重要、劳动值得尊敬、劳动是必要行为,且会自主参与一系列劳动时,劳动育人才能算作成功[1]。

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活动,但参与这个活动全凭个人自愿,目的是给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群提供帮助,或参与一些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益于社会合理秩序的活动,给社会提供帮助。志愿服务作为公益性活动,其自然是不会给参与者予以任何现实性的回报,因此,志愿服务参与者必然是“有志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谋求、维护公共利益,但志愿服务对于参与者并不是完全没有帮助,参与者通过个人行为能够唤醒更多人的公益意识,还能净化、矫正参与者的思想、观念等,这对于参与者内在素质发展有益[2]。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共性、互补关系,下文将对两种关系进行论述,论证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

1.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的共性关系

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的本质都是“劳动”,即劳动育人需要学生参与实际劳动,在劳动中学生才能有所体会;而志愿服务也是要志愿者开展劳动,可以说服务的本质就是一种劳动。因此,两者的本质都是“劳动”。例如,某高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会在班级上安排值日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活动等,这说明高校劳动育人本质是劳动,而志愿服务需要参与者投身实践,为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提供服务,比较常见的服务形式有洗衣做饭、指挥交通等,这说明志愿服务的本质也是劳动。另外,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还有其他共性体现,如高校组织的校内劳动活动与志愿服务的劳动活动在内容形式上基本一致,说明两者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叠的,重叠部分就是一种共性关系的体现[3]。

2.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的互补关系

虽然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之间具有共性关系,但这层关系并不完全,整体上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而差异的存在使得两者开始互补,能够契合。关于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互补关系的体现有很多,如劳动育人缺乏实践性,而志愿服务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当两者相互结合,劳动育人的实践性不足的缺陷就被志愿服务弥补,同时在志愿服务角度上,其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即人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参与志愿服务,但通过劳动育人能够让人的公益意识觉醒,给人一个应当参与志愿服务的理由,这就加强了志愿服务的吸引力,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总体而言,高校劳动育人缺乏的是富有实践性的内容,而志愿服务能弥补这一缺陷,反之,劳动育人能够让人知道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与作用等,使得更多人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弥补志愿服务队伍的人力缺陷。

二、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价值

(一)解开学生疑惑

在以往高校劳动育人中,学生普遍对劳动活动抱有一个疑问,即“为什么要进行劳动”,这一问题在以往并未得到解决,使得劳动育人的效用无法充分发挥,很多学生都只是应付了事,因此不能从中得到体会。但在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之后,学生在劳动育人中开展的劳动活动就具备了志愿服务性质,而通过志愿服务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提供了帮助,而他人也会予以自身精神上的回馈,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也就解开了以往疑惑。例如,某高校组织学生去周边村庄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学生到达老人住处就会从周边环境中感受到老人的不易,萌生帮助老人的想法与意愿,而老人会竭尽所能地去招待学生,表达自身善意以及感谢之情,这将触动学生内心,促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劳动。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现代很多高校学生的劳动观念不明确,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误,即某些学生在观念上将劳动分为“三六九等”,看不上一些基层的体力劳动,将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他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是否是体力劳动者,同样都在为社会、为家人做出贡献,靠自己的双手满足自己和家庭的温饱需要,都是应当得到尊重的,所以要通过“劳动育人”矫正学生的这种“等级”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单纯依靠校内开展的劳动育人工作,并不能有效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当前学生劳动观念不正确等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在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后,志愿服务能够让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逐渐体会到劳动者之间应当相互平等,不同劳动者都值得尊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所有劳动者都是为了社会或家人而进行劳动,帮助学生成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三)强化学生自主劳动意识

由于现代社会条件优越,学生的生活非常便利,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在正确的劳动观念下也不会自主劳动。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只是知道劳动目的,但自身并未接受这种观念,尚未形成自主劳动意识,所以劳动育人要着手强化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接受正确的劳动观念。而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劳动育人实现这一点,在两者相结合下,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会从他人处体会到自身劳动行为的价值,发现自主劳动更能体现自身的存在,同时也感受到以往便利生活中的空虚,让学生接受正确劳动观念,自主劳动意识得到有效强化。

三、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路径

(一)结合内容

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第一步就是结合内容,将两者融为一体,为之后的一系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关于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内容相结合,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要点:第一,将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劳动育人的内容,使劳动育人在志愿服务中开展,这样能够增强劳动育人内容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劳动价值、观念等;第二,将劳动育人的思路带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促使学生在给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或反思,感受志愿服务中的劳动精神;第三,应当安排教师结合志愿服务实情,在劳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引导帮助,同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并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二)结合目标

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的目标存在一定差异,即前者主要是针对校园环境,后者则针对社会环境或者是某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群体。因此相比之下,志愿服务的目标更加具体,但高校劳动育人的目标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将两者目标相互结合,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且具有劳动育人意义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劳动育人的效率与质量。例如,某高校将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的目标相结合,组织学生帮助校内基层工作人员完成工作,包括食堂事务、图书馆服务等,将这些劳动视作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开展劳动育人活动,还能让学生在给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感受到劳动者的辛苦,促使学生劳动观念得到矫正。

(三)评价标准

现代高校劳动育人都具有评价体系,即针对学生个人劳动表现与学生所在班级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予以鼓励,如流动红旗等,但这种评价体系有一个缺陷,就是会导致学生的劳动行为浮于表面,难以让学生自发参与劳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劳动育人评价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评价不单纯针对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也对学生自发的志愿式劳动进行评价,且自发的志愿式劳动进行评价权重应当更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让学生接受正确劳动观念。

四、结语

文章对新时代下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价值与路径进行了分析,论证了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可行性。高校劳动育人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意义重大,能够相互弥补缺陷。采用文中路径,两者相互结合,有益于劳动育人效率与质量,能对学生劳动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猜你喜欢
志愿观念劳动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维生素的新观念
我志愿……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