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1-11-23 18:04张军
时代汽车 2021年21期
关键词:汽车设计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张军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全新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思政内容基于教育规律、思想政治规律,从教书育人的本质出发,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协同并进,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本研究主要针对汽车专业设计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规律,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汽车设计 课程思政 课程建设

1 课程特点分析

汽车设计类课程一般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下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类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实践应用程度高

汽车设计类课程以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为主要内容,介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及流程,结合设计软件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以CATIA软件作为汽车设计的核心软件应用于实际的设计任务环节,该软件是各大整车厂和设计公司的主要工作软件之一。基于理论基础并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运用软件开展设计工作是该类课程的重点应用手段,通过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计出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是核心所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缩短课程中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时间,将更宝贵的时间用于软件的应用环节。对于实践应用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做到设计的规范与精细,不能因为某一疏漏或麻痹大意导致设计产品的失效,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道路上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1.2 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

汽车设计类课程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汽车零部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与装配,形成有效的汽车总成部件的装配体,是汽车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关键环节。学生首先需要具备对汽车零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深度熟悉,掌握零件的结构特征,装配特征、运动特性及加工工艺特性,需运用《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知识。对于零件的设计方法,尺寸的选择与计算,需运用《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汽车零部件进行装配设计过程中,零件的连接方式需要掌握《机械基础》、《机械原理》等课程知识。后期对于设计合理性的计算校核更加需要《理论力学》课程的支撑。因此汽车设计类相关课程的结合度十分紧密,学生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学习。该过程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累积与应用,作为汽车设计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一直更新知识,不断学习。

1.3 与企业结合紧密

汽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贯穿于汽车内外饰设计、车身设计、底盘设计以及运动仿真等多个领域。因此汽车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要做到贴合企业对于现代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此类课程的授课前期需要深入了解汽车设计行業现状以及前沿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及时调整课程授课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企业不仅关注员工的能力,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也是重点,因此学生的创造能力、钻研能力、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与职业操守体现了重要的价值。

综上,高质量的完成汽车设计类课程授课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时课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就业工作起到关键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组必须针对以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德能兼备的全面型应用人才。

2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1 勇于进行课堂革命,推进教学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翻理论讲解为主导的授课方法,将项目化教学法引入课程的教学,提炼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并将项目细化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成项目分解后的内容,课程结束后完成项目主体,并进行评价与考核。通过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际设计应用熟练程度,同时可以将所有知识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前后课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简入难的层次递进。汽车设计类课程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先前所学的汽车构造、汽车设计等课程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设计项目中,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的检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时项目化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2.2 深入企业调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

汽车设计类课程离不开与企业的对接,应用型本科院校鼓励专业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下企业锻炼,在企业研发团队中进行磨炼,了解汽车设计前沿技术,并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据企业所需调整授课内容,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企业人员作为汽车设计与制造行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给教师提供大量的设计成果及设计素材,根据现有成果可分解成若干细化项目,并引入课程教学,以项目驱动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锻炼综合素质。并且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企业相关标准流程与规范,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有理有据,设计规范合理,遵循企业或行业标准。

2.3 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理念,强化课堂思政教育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汽车设计类课程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必须具备工程能力、职业、人文与身心素养的同时,又要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鲜明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做一个于名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在专业知识内容的讲解中进行有机融合,做到合理巧妙的将思政元素引入理论课堂,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2.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汽车设计类课程特点,尤其是软件设计类课程,可以将课堂的授课时间变得更加精华,拓展学习的空间。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替换为具有开拓性、创新型的项目教学方式。通过研究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将课程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发布于网络平台,采用线上学习的模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软件使用技能。线下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零部件的设计,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课程能夠掌握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在课堂环节有利于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入,提高教学效率。

3 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3.1 教学主题的确定

汽车设计类课程以教学主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授课内容围绕主题展开。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入需要根据教学主题展开。设计类课程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将课程分解为多个项目进行,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所学基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思政建设的主题离不开教学的主题,明确教学主题可以使思政内容进行合理的贴合,顺理成章的引入教学。

3.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两个辩证统一。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思政项目的融入。以案例介绍和项目设计过程介绍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与思政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讲解 ,做好前期的教学设计,丰富应用教学手段。因此思政建设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展开,两者齐头并进,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

3.3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汽车设计类课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的中包含设计方法,设计思路,设计流程等方面知识的讲解,同时根据项目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重点与难点,因此思政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引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掌握思政的内容,深入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是教学设计的难点,也是进行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3.4 教学评价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不适合作为现代大学生教育教学的主要评价措施,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现在以及未来人才评价的标准,因此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是现在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因此在汽车设计类课程中加大过程考核与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是大势所趋。学生在教学整个过程中体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思政内容进行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

4 结语

通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以习主席的“三全”育人为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学生作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工作者,面临各种机遇与诱惑,因此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样重要,鼓励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主流价值。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提倡学生做事先做人的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踏实做人。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到实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汽车行业工作者。

课题项目:南通理工学院“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专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0JKS050。

猜你喜欢
汽车设计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汽车设计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探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