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3 00:40周伟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摘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上都与之高度契合。针对《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论文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专业课程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由此可见,专业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典型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等。

作者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特点深入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1 “课程思政”对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严谨细致、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有效衍生,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良好的三观,培养其自信心,对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

2.1 打造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打造具有思政理念的师资队伍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环节。

首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联合思政课教师、合作企业技术专家、产业教授,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团队成员共8人,其中专业骨干教师5人、思政教师1人、企业技术专家1人、产业教授1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9.4歲,高级职称占比25%,企业兼职教师占比25%。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等明确任务分工保障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实施。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鼓励团队教师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参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思政专题讲座等,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2 研究课程内容,挖掘思政点

思政元素的选择和提炼是发挥专业课在育人中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因素[3]。为此,课程团队依据教学目标、紧扣课程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将其润物无声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该课程最基础的知识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技能点是混合动力汽车常见故障诊断。高性能的汽车最终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以追求用户满意的驾乘体验为准则的,用户满意的前提首先是每一个汽车从业者对产品、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后是在追求极致道路上不断创新的自我超越精神,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劳模精神、创新精神的体现。由此我们结合课程实际内容设计了多个典型案例、人物事迹等启发学生思考汽车发展趋势,认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现状,树立职业操守,帮助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建立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通过一系列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课程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职业追求,从而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2.3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2]。经学情分析,可知授课对象对本专业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相对成熟的是非判断能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2.4 “互联网+”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评价手段和方法,以“公开、公平、公正、科学、严谨、全面”的考核原则,利用互联网实行“过程性”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增加思政内容在考核中的体现度,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一方面通过过程考核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三观;另一方面,利用总结性考核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达到通过考核巩固和助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目的[4]。

3 课程思政成效

选取两个平行班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照要素为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时长、话题讨论、头脑风暴等课堂活动参与情况数据、随堂小测成绩、课后作业成绩等进行分析,并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思政项目实施班级学习时长、参与度明及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参照班级,项目实施班随着思政课程的实施,周学习时长逐渐增加,对照班增加不明显。

4 结论

综上,在该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有效发挥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培育时代新人的合力作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实时更新,而且需要润物无声。团队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时代特征、课程专业知识与理论前沿,将新观点、新思维与新方法不断引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思维认知和实践能力。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2] 梁晴,刘东锋,魏梓轩等.大思政视域下本科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0,30(06):53-56.

[3] 万婕,罗舜菁.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02.

[4] 刘洪艳,李桂菊.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 2021, 41(1): 182-186.

作者简介:周伟伟(1984.12-),女,硕士学位,中级工程师、讲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