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署名何以如此轻率?

2021-11-24 00:19本刊编辑部
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恋人导师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如今在社科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署名越来越随意,几乎是想让谁署名就让谁署名。据观察,署名无非是这样一些情况:导师带学生合署、学术领导带同事合署、学生请导师联署、同事请学术领导联署、亲戚合署、同行合署、朋友合署等,这些情况涉及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这究竟是一种常态还是乱象?

自古以来,中国学术著作似乎都是独立署名的,即便是在中国开启现代学术以后,文章也大多是独立署名的,无论是片言只语,还是鸿篇巨制。笔者遍查近当代的文集,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出生、活跃于80年代的学者,几乎都是独立署名发表论文和著作的。但随后的三代中国学人却越来越多地以合作的方式发表论文、论著,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的论文,师生合作成为普遍现象。人文学科的导师往往把论文思想交给学生,由学生来为老师“注释”。应用社会科学的导师则把调查、数据、资料等工作全都交给学生,自己往往就是对投给什么刊物作“最后的决定”。这或许是因为科研管理部门对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发表要求,但笔者很好奇,这篇文章最后究竟归属谁呢?

期刊总是想把最好的论文展示出来,而所谓的“好论文”,其思想性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材料、数据、视角的创新,最后是研究方法的创新。然而,论文质量除了与内容相关外,“好论文”还有一个所谓的“卖相好”的问题。同样一篇论文,一个作者独立署名与数个作者联合署名,我相信作为“购买者”的期刊,无疑会选择一个作者独立署名的论文。因为期刊编辑都知道,一个人创作的论文,它的“品相佳”,而数名作者“炮制而成”的论文,无论内在质量如何,总给“购买者”以不好的印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的辛苦的确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完全靠团队“编造”出来的文章,估计作者自己也觉得是“满纸荒唐言”,却了无心酸泪。

康德说过,要像爱护恋人一样爱护学术。我觉得也要像爱护恋人一样爱护你的论文。每一篇论文都会以期刊发表的方式存入历史档案中,也就是说,学者是以论文的方式在书写自己的学术研究历史,自己不爱惜自己的学术历史,后人怎会对你的历史给予宽容呢?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恋人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影子恋人
导师的猫
卡萨布兰卡——我的白色“恋人”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
恋人对香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