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

2021-11-24 16:56
创造 2021年1期
关键词:矛盾哲学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理论,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使人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使人智慧的科学学问。

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影响最广泛、最深刻、最深远的思想理论,其创始人马克思被称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哲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党员干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哲学新形态,实现了哲学由过去单纯地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转变。而这一转变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哲学宗旨。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之一,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条中心线索。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生问题,形成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能够指导我们发现和解决工作问题,在工作中抓住本质和重点、寻找规律及其有效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推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下面我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尝试着认识、分析、解决人生问题。

一、人生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人生问题,首先要弄清人生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即:人为什么活着?或者,人要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与人要怎样活着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提问。知道为什么活着,也就知道怎么活着了,反之亦然。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幸福而活着。追求幸福、实现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第一要务。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什么?最根本的服务就是帮助最广大的人民实现幸福。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即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理解“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根结底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这个民族的成员才能不受压迫和欺凌,才有追求幸福的条件和实现幸福的可能。

虽然人活于世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但对幸福的理解却是多元的,故而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幸福的阐释,对于我们追求和实现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人生的两个基本矛盾:生与死的矛盾、取与舍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根本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竭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正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同样,矛盾普遍存在于人生过程之中,人生无时无处无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又竭示,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人生中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只有认识到人生矛盾的不同特点和性质,对人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人生问题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的矛盾分析法来分析人生,我认为人生存在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与死的矛盾、取与舍的矛盾。要实现人生的幸福,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对基本矛盾。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与死的矛盾

生与死一刻也不能分离,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循环往复。所谓人生,就是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的历程,也是一个生死不断更替的过程。人生的两端被称为出生与死亡,呈现出生命的质变状态;生命过程中的生死更替被称为新陈代谢,呈现出生命的量变状态。

生是过客,死是归宿。有生必有死,死是人生的必然归宿。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要死,任何人不能例外。换句话说,生命是有限度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正是生命的有限性这个本质特征,促使人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也决定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么人就没有必要怕死。但是,我们要知道怎么活,怎么活得更好。

1.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善待自己,让人生有滋味、有情趣。生命过程既然是一个自然过程,我们就要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深入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把握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充分地享受、感受生命的乐趣,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地度过人生,做一个性情中人,让人生有趣味、有情趣。

趣味能够让人更加感觉到人生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生活若没有趣味,日子单调无聊,人就容易变得苦闷颓唐、郁郁寡欢。人生需要用趣味不断地激活,把平凡枯燥的日子过得乐观向上、丰盈充实、活色生香。在红军长征途中,环境极端恶劣,毛泽东同志创作的大量诗词,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同时也不失为毛泽东同志自己的一大人生乐趣,一首首诗词犹如盛开在战争环境里的一朵朵鲜花,让人赏心悦目、乐观向上,对取得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无趣。让人生索然无味是不善待自己的表现。无趣的人,只是活着;有趣的人,才在生活。有趣的人,是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人活得越有趣味,幸福指数就越高。

2.增加生命的厚度,善待他人,让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人是群居的动物,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既包括自然生命,也包括社会生命。自然生命是有限的,社会生命却可以是无限的。生命的长度(数量)是有限的,生命的厚度(质量)却可以是无限的。我们不要试图给自己的生命增加时间,追求长生不老;而要给自己的时间赋予生命,活出价值和意义。伟大的音乐家聂耳的自然生命很短暂,只有23年,但他的社会生命却很悠长,每当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们都禁不住会想起曲作者聂耳,虽然他今年已经辞世75年。他的社会生命之所以悠长,就在于他用艺术为国家、民族、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人要活得有滋味、有情趣,就要悦纳自然生命,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心灵;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要善待他人,急人所难,帮人所需,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实现?可以用“随波不逐流”来概括。所谓“随波”,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自然属性,积极融入社会生活,让生命自然流淌,大多数人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多数人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情趣,在平常日子里感受真实的幸福。所谓“不逐流”,就是要体现生命的社会属性,不流俗、不平庸,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空,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任心灵自由驰骋,任心性自由发挥,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在平常的日子里,也能积极地创造、感受、品味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体验,活得有个性、有自我、有追求、有价值、有意义。总之,既要全身心融入大海(活在人群之中),又要保留一朵属于自己的浪花(活出自我)。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取与舍的矛盾

人生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会有取舍,人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只有把握了取舍,才能掌握人生。

因此,取舍对于人生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自由、成败与幸福。我们要懂得取舍,放下所有难以放下的,选择所有应该选择的,并专注于自己的选择,努力成长,实现人生幸福。

那么,该如何取舍?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的取舍标准:对内尊重内心需求,对外遵从利他原则。依此基本标准,再因时因事因人,该取则取,该舍则舍。

何为该?何为不该?这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客观地辩证地进行分析判断。在人生众多的取舍关系中,我们着重分析物质与精神、索取与奉献、简单与复杂这三对最为重要的取舍关系:

第一对取舍关系:物质与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的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物质和精神是一个人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方面。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无异于动物;只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没有物质的保障,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要物质,还是要精神;而是以物质追求为主,还是以精神追求为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我们要做到适度。

那么,适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这要用人对物质和对精神的需求来衡量。

由于人的身体结构的局限性,维持人的生命的物质需求是有限度的。一般来说,只要满足一日三餐的饮食、一日八小时左右的睡眠,维持人的基本生命就没有问题。如果超越身体需求的极限,将受到惩罚,如今肥胖和患“三高”的人越来越多,就是一个实证。所谓“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因此,在物质追求上,人要知足,要适可而止。

然而,人的精神需求则没有限度,精神财富越多越好,精神境界越高越好。有无精神追求,能够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精神追求的层次,能够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在精神追求上,我们要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维护、养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1988年,24岁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霍华德金森对121名自称非常幸福的人进行调查,得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的结论: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20年后,他回访了这121人,得出的结论却是: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维持幸福的真正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帮助我们看清物质财富的本质,而只有看清物质财富才能看轻物质财富。一个真正悟透人生的人,知道真正的富有,不是物质财富的无限累积,而是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所谓“富贵”,即: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因此,我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要知足,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却不能知足;物质生活要尽量简单,精神生活要尽量丰富。被查处的那些贪腐官员大都因为没有看清物质财富的本质,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最终被过度甚至变态的物质欲望所毁灭。

第二对取舍关系:索取与奉献

这实际上是讲人生价值如何体现的问题。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才能体会到真实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的多少,而在于奉献的多少,奉献越多,价值越大,人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乐于奉献的人获得的社会评价较高,社会形象良好,容易被社会和他人欢迎接纳,能够与社会及他人良性互动,人际关系正向和谐,因而有较强的满足感、自豪感,进而变成幸福感。而索取则不然,因自私自利而导致不受众人待见,人际关系不和谐,人变得越来越孤单,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甚至走进死胡同,久而久之失去幸福感。

人的一生中不能有太多的负载入之物,太多的欲望和索取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沉重,反而得不偿失。什么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增加的不是财富,不是美好回忆,只是更多的包袱而已。拿得起,放得下,不为欲望所累,不为执着所苦,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途。就一个社会来说,如果追求奉献的人多于索取的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向上向好的社会;如果追求索取的人多于奉献的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向下向坏的社会。

我主张并倡导:追求“舍得”与“舍予”的人生境界。作为普通民众,追求“舍得”的人生境界:先舍后得,有舍才有得。作为党员干部,追求“舍予”的人生境界:舍下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富乃至生命(如革命烈士),给予需要的人、帮助需要的人。“舍予”的结果是“舒”,“舒”的状态即为幸福的状态,如“舒服”、“舒爽”、“舒心”、“舒畅”等等。因此,“舍予”是实现幸福的直接途经,所谓“助人为乐”是也。

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世间最大程度的“舍予”。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和最大的人生幸福!因此,党的宗旨既是对党员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党员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最佳途径。

总之,我理解并追求的人生幸福就是“舒”,追求人生幸福的途径就是把“舒”拆分——“舍予”,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此认识,就可以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化为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党的要求、人民的需求有机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让党组织满意、人民满意、自己满意,不辜负党组织、不辜负人民、不辜负今生,做到无怨无悔无愧。

第三对取舍关系:简单与复杂

简单与复杂也存在取舍。我们要培养一种删繁就简的能力,也就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

无疑,我们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中,自然界复杂,社会复杂,人心更复杂。有的人往往以复杂对复杂,还有的人比世界还要复杂,精于算计,疲于奔命,这不仅没有幸福可言,工作、生活还可能被弄得一团糟。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变得与世界一样复杂,更不必把自己变得比世界还要复杂。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皆是简单的。土地质朴无华,但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但能孕育生命。

人生之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正如作家冰心所说:“简单就更容易接受和储存阳光,而心灵上有阳光就是快乐之源。”我们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记忆进行整理,适时删除、摈弃不愉快的人和事。人生苦短,财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划不着太在乎、太算计。当然,这里指的简单是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并抓住本质后的一种单纯、纯粹。人要活得简单、纯粹并不是太难。修养和心态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注重调整心态、加强修养。你简单,世界就简单;心单纯,世界就是乐园。

怎样删繁就简呢?首先,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看清主流,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主流,舍去非本质、非主流。其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部分忽略。第三,抓住自己与世界相联的关键环节,其他环节舍去。第四,尽量减少欲望,奋斗目标可以有多个,但在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内要保持相对单一、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第五,及时清空精神垃圾,保持心灵纯净。简言之,就是尽量做到“三简化”:一是简化内容,确立单一或主要的目标。二是简化关系,避免被各种关系网套住。三是简化环节,提高效率。

三、人生的三个基本追求:真、善、美

幸福人生离不开真、善、美,至真、至善、至美造就最幸福的人生。真、善、美是人生的三个基本追求。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

一个真实的自我决定了一个人体验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真切体验,是心灵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强烈感受。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才能够真切地感知、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我们活着,不仅仅意味着在脑海里留下昨天的印记,更意味着用真心真情真实体验所度过的每一个今天、每一个当下。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嬴在不像别人,有些人却输在了不像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实现自我,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失去自我。人一旦失去自我,就再也不是这个人了,更别奢谈幸福。因此,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那么,人怎样才算真实?

1.有真性情。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有真性情的人,活得自然、率真、坦然,接人待物有真情实感,不做作、不虚假、不贪婪,是受众人欢迎的人。

2.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研究真理、认识真理、相信真理、坚持真理,应是人生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真理可以理解为有助于维护正直善良的做人做事的一般原则,或叫人生底线。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有一条不能突破的人生底线。人生底线同时也是保护、保持自我的围墙。

3.敢讲真话。讲真话是坚持真理的一种具体表现,需要勇气和胆识,甚至需要付出代价。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坚持讲真话。从个人层面看,只有真话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自己真实地活着;从社会层面看,讲真话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职责担当。党和国家表彰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即是“敢医敢言”。

4.表里如一。表里如一的人活得比较轻松,说话做事不用包装、粉饰,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比较受欢迎。当然,表里如一的前提是“里”必须是美好的、善良的、光明的,如果“里”不好,即使表里如一,不仅不受欢迎,还会污染社会。表里不一的人活得比较累,为了佯装而费尽心思,而且不受欢迎。自以为伪装得很好,但伪装得再好终究还是伪装,总有被看破揭穿的时候。表里不一的人只能算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聪明的人。自以为聪明的人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总把别人当傻瓜。其实,当一个人自以为聪明的时候,傻瓜队伍里也就多了一个成员。

(二)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们可以一无所有,却不能没有善良;我们可以有所追求,但不能无视他人的需求。善良是人世间最美好、最有价值的财产。没有良知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怀揣一颗善心,对人有善意,经常有善举,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以上时善待他人。

1.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是一种智慧。对自己既不能自怨,也不能自恋,自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自爱者才能爱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自爱首先要自律,自律才有自由,自由的人才有幸福可言。被查处的贪腐官员是不自爱的典型,既不能自律、又无视他律,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失去了人身自由。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地认清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一生最好最重要的朋友来关爱、来善待。

2.善待他人。善待他人是一种慈悲。善待他人,实质上也是善待自己。人都有长处,要互相学习;人都有短处,要互相提醒;人都有难处,要互相关心。明代文学家陈继儒曾说:“君子处身,宁人负己,己无负人。”即:君子待人处世,宁愿别人对不起自己,自己也不肯对不起别人。如果大多数人持有这样的理念,这个世界会更加和谐美好。

第一,善待亲人。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相处多久,都要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过了这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第二,善待朋友。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一个人犹如一个房间,良友就是窗子,窗子可以让房间明亮。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要追求纯洁的友谊,多交良友,避免交损友。第三,感恩所有的人。从自我化解、调整心态的角度看,我们要感恩所有的人。因为对你好的人,帮助你顺利发展;对你不好的人,帮助你跨越发展。对你不好的表现就是给你设障碍、挖陷阱,你只有跳起来、强起来才能跨越过去,一旦跨越过去,你也就实现了跨越发展。因此,我们要心存感恩,尽量减少怨恨,保持阳光心态,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获得幸福。

3.善待自然。人类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爱护自然、善待自然、呵护自然,保住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

4.善待工作。工作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善待工作才能过好人生。我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深刻感悟到:爱一行干一行是一种幸运,干一行爱一行是一种幸福。爱工作,得幸福。我们要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要培养干一行精一行的能力,这样就能在工作中寻找到、感受到幸福。

5.与世无争。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是最大的善行,对己对人都好。人世间的争夺,往往集中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物质的东西,能保证基本生存就行,多一些少一些都没有太大关系。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冲突,一个人精神上的富有绝不会导致另一个人精神上的贫困。由此可见,人世间的东西,有一半是不值得争的(物质财富),另一半是不需要争的(精神财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与世无争不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是要不断地促进并实现自我成长。

(三)做一个美好的人

美是真,美是善,美是完整,美是合理,美是和谐。审美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审美境界的人,基本上都是幸福的人。因此,我们要自觉追求审美境界,做一个美好的人。

一个美好的人,其心灵美好(心灵美是最高的美、用真诚和善良铸就),性情美好,言行美好,甚至表情美好(常常面带微笑),在他(她)身上体现出人性中的至真至善至美,他(她)必定是受欢迎和尊敬的,他(她)的人生必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也必定是幸福的。

综上所述,关于人生问题,我有如下认识:人为追求幸福而活着,要实现幸福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与死、取与舍的矛盾。幸福由真、善、美构成,人生的幸福状态即“舒”的状态,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是“舍、予”,党员干部只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能实现人生最大的幸福!

猜你喜欢
矛盾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矛盾的我
菱的哲学
爱的矛盾 外一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小包哲学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