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经验

2021-11-24 03:31孙兆倩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5期
关键词:生产率旅游业流动

孙兆倩 顾 贺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44)

一、引言

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异常抢眼,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就已经达到了10.2%,截止到2019年,旅游业的收入占GDP总量的11.05%,我国由此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也因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9年10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当前是我国旅游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旅游业发展不能只是单纯地关注规模效益,更应该从产业效率的角度出发,来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交通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高铁作为一种高效的交通方式,必将对中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高铁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研究高铁对城市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提出全国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方案。一方面有助于在国家宏观层面更客观地评价高铁建设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变化特征,从而为国家制定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高铁的旅游效应,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铁开通影响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的双重视角,考察高铁开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其核心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就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来源看,一方面依赖于旅游企业等的技术创新来找寻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依赖于旅游业区域内和区域间要素的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

1.高铁开通与技术创新

近年来,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但是由于旅游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浪费等原因,导致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庞大,但经济效率却十分低下。旅游业虽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但是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依赖技术创新。高铁开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从个人层面而言,高铁的开通提高了区域间的可达性,节省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和出行成本;而高铁又是信息、知识和人才的载体,所以高铁的开通有效地加强了区域间一线城市的科研人员与其他地区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学习。从企业层面来看,高铁的开通加剧了各地区企业竞争,从而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另外,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降低了企业间的沟通成本和交流成本,增加了区域间企业的合作频率,从而提高了地区的协同创新水平。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高铁开通提升了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地方政府吸引外部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更好地提升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2.高铁开通与资源配置

伴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高铁技术的发展,跨区域的时间距离和经济成本不断被压缩,使得区域间的人员、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性大大加强,驱动着高铁沿线城市和高铁站点城市经济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深受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

从劳动力的供给方来看,首先,高铁的开通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广的求职空间范围。其次,高铁开通的城市凭借其更高的可达性和更好的经济条件,可能会吸引一部分的人从相对不发达地区迁往高铁开通地区,也可能会使得一部分的人员迁出该地。比如:北京的经济条件较天津地区更为发达,但是由于北京地区的房价和物价较高,很多的人会因为经济压力迁往天津居住,以便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低的价格,从而带动天津的经济发展。从劳动力的需求方来看,高铁的开通提升了高铁开通城市的区位优势,其经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紧缺,雇佣者就会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流入该地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高铁开通城市的经济不断发展。

从资本的角度分析,高铁的压缩效应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效率,使得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更为简便。由于不同开通高铁的地区所处的城市层结构不同,可能会导致其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呈现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方面,高铁的开通可能会使得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呈现扩散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用地成本不断增加、交通堵塞和污染等问题不断涌现,而高铁的出现能够有效地维持外围地区和中心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所以导致大量的企业选择将部分的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这样企业在享受中心城市的资源的同时,还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高铁的开通可能会使得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呈现极化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资本和劳动密集性的产业,其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其他与之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相较于外围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更具有优势,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产业环境,而高铁的开通降低了产业的转移成本,这导致外围地区的大量的产业不断地向中心地区转移,从而使得中心地区的旅游业越来越发达。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1.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以2004年~2018年的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其中,高铁的数据是通过手动整理中国铁路总公司公布的数据获得,旅游效率测算指标数据、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的数据以及控制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CEIC数据库,技术创新指标选用北京大学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所公布的数据,对于存在数据缺失的城市,采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进行填补,剩余的个别数据利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旅游全要素生产率(Y1)、技术效率(Y2)、技术进步(Y3)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效率测算方法主要是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iust指数模型充分考虑不同投入和产出的量纲下的效率测算,且能够进一步地细化效率的指标,更契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故选取该模型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选取指标情况(见表1)。

表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

(2)核心解释变量:高铁开通(H)

本文高铁开通的数据是通过哑变量的形式来表示的,若i地区在t年开通高铁,则H=1,若未开通,则H=0。本文参照何凌云等(2020)关于高铁数据的整理,若某城市在6月30日前开通的高铁,则计入当年开通,若6月30日之后开通则计入次年。

(3)作用机制变量:技术创新指标(I)、劳动力流动指标(L)和资本流动指标(C)

为检验高铁影响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本文选取了城市创新创业指数来代表城市的创新水平,选取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三个指标来反映高铁引起的资源配置水平。

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选自《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城市》报告,该指数充分考虑了投资、发明专利以及商标授权等因素,从多维度评价了城市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创新指数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地区的创新能力。

为衡量高铁开通对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借鉴白俊红等(2017)采取的要素流动的测算方法,将工资和房价作为吸引力变量来构建引力模型,从而测算高铁开通对要素流动的影响,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间的交互作用和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构建的引力模型如下(式1、式2):

其中:Lij表示i地区向j地区流动的劳动力数量;Li表示某地区的劳动力总量,采用城镇的在职人数这一指标来表示;w表示城市平均工资额;p表示各城市的房价水平,该指标选取的是各地级市的房屋平均售价来衡量的。D表示的是各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式(2)则表示的i地区从各地区吸引劳动力的加总。

进一步地,为检验高铁开通对资本的影响,采用李小平等(2007)所测算的资本指标来衡量高铁所带来的资本流动(见式4),资本存量数据选用张军等(2004)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见式3)。

在上述模型中,K表示资本存量,δ表示折旧率,取值10.96%(张军等,2004),F则表示固定资产资本的投资额,C就是资本的相对流动水平。在资本存量的估计模型中,主要还包括的基期的资本存量和价格指数分别用基期的固定不变资本除以10%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来表示。

(4)控制变量

为降低因遗漏变量问题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其他可能会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指标纳入模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表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X2)来表示政府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人口密度(X3)来反映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与联系,第三产业收入占当地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X4)来反映各地区对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公路里程(X5)衡量了各城市的公路运输的发达程度,旅游收入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X6)来反映旅游业对该城市的重要性。

3.模型构建

由于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在高铁开通前就已经存在显著差异,如果直接比较高铁开通地区和高铁未开通地区旅游业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值,会导致结果存在选择性偏差,而且影响旅游业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很难将其全部纳入模型。双重差分法作为政策效应评价的主流方法,很好地控制了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的影响和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的总体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生性问题。故此,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探究高铁对旅游业效率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设定模型如下:

其中:Y1it表示i城市t年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2it和Y3it是由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拆分所得到的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指标;H表示高铁开通的哑变量;X代表控制变量矩阵,用来减少遗漏变量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λ、µ分别代表个体和时间虚拟变量,用来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和年份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进一步,为识别高铁开通对旅游业效率的作用机制,将劳动力流动指标、资本流动指标和技术创新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加入了控制变量。其中,δ、ρ和θ衡量高铁开通通过改变劳动力流动水平、资本流动水平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对旅游业效率的影响程度。

为探讨高铁对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或城市的是否存在差异性影响,本文按照国家划分区域的标准,将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布三个区域来进行检验和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上式中的D*H表示的高铁开通对不同资源禀赋区域的影响,这里我们采用虚拟变量的形式来对D赋值,D×H的交互项的系数即为高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平行趋势检验

运用双重差分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在未进行实验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趋势应是一致的。为检验双重差分的有效性,本文通过直接对比控制组和实验组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在高铁开通前后的区别。由于高铁开通的年份不一致,很难比较全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所以本文将高铁开通较为集中的年份2011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节点,研究各年份开通和未开通高铁地区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趋势(如图1和图2所示)。

通过图1对比开通和未开通高铁城市的国内旅游人数均值,在2011年之前,其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在2011年之后,开通高铁和未开通高铁的地区国内旅游人数均值差异逐渐扩大。同样地,通过图2可以发现,在2011年之前,国内旅游收入的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在2011年之后,开通高铁和未开通高铁的地区国内旅游人数均值的变化趋势不一。这既证明了双重方法的有效性,又说明高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图1 2004年~2018年开通和未开通高铁地区国内旅游人数平均趋势

图2 2004年~2018年开通和未开通高铁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平均趋势

2.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表2分别给出了高铁开通对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其中Y1(1)、Y2(1)和Y3(1)列分别表示未加入控制变量时模型估计结果,同样地,Y1(2)、Y2(2)和Y3(2)列分别表示加入控制变量时模型估计结果。首先,在不加入控制变量时,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高铁开通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使我国城市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0.0083,同时使得各城市的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提升了0.0072和0.0255。其次,在模型加入控制变量之后,高铁对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仍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是高铁开通对旅游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后,通过对比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和没有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可以发现加入控制变量的系数要小于未加入控制变量的系数,这说明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其影响效应是被夸大的,同时也说明控制变量的选取是合理的。从控制变量系数及其方向来看,人均GDP对旅游业各效率指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游客越有吸引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估计结果表明旅游业越是发达的地方其旅游效率越高。人口密度与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呈反向影响,这说明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更倾向人口密度较小的地方。

表2 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3.作用机制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下面把劳动力流动指标、资本流动指标和技术创新指标纳入模型,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检验高铁对旅游业效率的作用机制,以下所有模型均考虑了控制变量,其估计结果见表3。其中,L列表示的是高铁开通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上,高铁对城市间的劳动力的流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高铁快捷、舒适等特征,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意愿,使得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城市旅游业效率的提升。C列表示的是高铁开通所造成的资本流动,从估计系数上可以看出,高铁开通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资本流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高铁的开通降低了旅游企业的资本转移成本,使企业能够在外围地区享有低租金的同时也可以享受中心地区的发展资源。I列报告的是高铁开通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于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检验结果,发现高铁开通促进了城市的技术创新,使得城市的创新水平提高了0.0200,这主要是因为高铁开通提高了地区的通达性,加强了区域间的学习与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地区间的技术外溢,从而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高铁的确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作用于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理论机制的正确性。

表3 作用机制模型回归结果

4.高铁开通的异质性分析

为检验高铁开通对不同资源禀赋区域的影响,本文按照国家划分区域的标准,将样本内的个体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来进行检验和分析(见表4)。由于这里主要关注高铁开通变量的系数,因此没有报告出相关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4 异质性估计结果分析

通过表4中呈现的估计结果来看,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城市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旅游业技术进步水平。这是因为高铁开通压缩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各城市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从而更为便利地获得一线城市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而提高城市的创新水平,最终使得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旅游业技术效率的估计结果来看,高铁开通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提升了东部城市技术效率,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高铁的开通加强了要素的流动性,而东部城市的经济较中部、西部更为发达,能够为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人们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纷纷向东部、中部迁移,造成中部、西部地区人才和资本流失较为严重,而旅游业作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大量人才和资本的涌入,使得东部的旅游业进一步地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提升了地区旅游业技术效率增长率。

5.稳健性检验

本文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1)缩短时间窗口,剔除2007年之前和2011年之后的样本;(2)缩小样本数量,剔除各省的省会城市以及较大的市后的样本。通过观察表5可以发现其估计系数均显著,这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5 稳健性估计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高铁对旅游业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的探究,得出如下结论:(1)高铁对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旅游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2)作用机制的检验证明了高铁开通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而且还促进了城市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3)异质性检验发现高铁对城市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高铁对中部、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本文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以下政策启示。首先,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地提升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质量,这一结论肯定了高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积极推动高铁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地完善高铁网络的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高铁对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应该根据城市所处的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鼓励措施。对于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并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政策。对于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条件,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另外,高铁的开通使得中、西部人才和资本流失较为严重,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西部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引进计划。

再次,由于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托于其他与之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督促城市住宿业、餐饮业和交通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高速增长的旅游客流量的需要。

最后,高铁的开通延伸了城市的市场范围,加剧了各地区企业竞争,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品牌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以获得良好的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量。

猜你喜欢
生产率旅游业流动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流动的光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