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视角下字幕汉译

2021-11-24 05:08谢佩芸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字幕翻译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的交流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不断加深。外文影视作品以其多元化的内容、发人深省的剧情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受中国观众欢迎,电影字幕的翻译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性,使得影视字幕翻译经常出现文化缺省现象,造成观众理解困难,从而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本论文以《三块广告牌》为分析对象,分析影片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并在翻译补偿策略下针对其采用的翻译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此进一步将原字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翻译补偿;《三块广告牌》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也越发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电影在中国电影院陆续展出。电影字幕作为观众欣赏电影的重要形式,无疑在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国外优秀电影制造者为了提高交际效率和引起观众共鸣,通常采用文化缺省策略,电影剧情往往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因而使得电影字幕常常出现文化缺省现象,这对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电影字幕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需忠实地再现原文信息,填补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完善观众的观赏效果,促进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必须受到字幕译者的重视,只有译者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翻译补偿处理,才能使文化成功地传递。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优秀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现象,选取《三块广告牌》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析影片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和其提供相应的翻译补偿是如何在不影响观众观感的情况下,准确传递文化信息,使观众快速地理解剧情,欣赏西方的文化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文化缺省

文化缺省这一概念的来源,首先可以追溯到布朗和于勒(Brown & Yule)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书中。在此书中,他们提出:

“这一认识是人们解读话语的基础……在展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是,某个场景在通常情况下所包含的一些……可以被认为是缺省成分。在读者或是观众没有得到特殊说明或告知的情况下,人们假设这些缺省成分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

因此,“缺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约定俗成的一类知识。1997年,国内语言学者王东风(1997:55)从语用学的角度正式提出“文化缺省”概念。他认为:

“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便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王大来(2004)认为缺省有三种类型:情境缺省、语篇缺省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此基础上他还总结了文化缺省补偿原则:要让译文读者能够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译者在翻译文化作品时,其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适度地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或观众,在进行文化信息补偿的过程中也不能使读者失去探索文化的机会。

同时,文化缺省现象是以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为依托呈现的,贝克(Baker 1992)认为文化负载词是一种可抽象亦可具体的概念。当源语词汇表达的概念在目的语文化中完全不存在时,这种概念对于目的语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特色”。奈达(Nida 1993)提出可以分為五种子文化,即: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通过归类分析英语电影里面的文化负载词,译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背后包含的意义,从而提出有效的翻译补偿。

(二)翻译补偿

中外翻译历史上,对于翻译补偿(compensation)的研究比较有限。国外研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和塔伯(Nida & Taber 1969)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开始涉及对翻译补偿问题的探讨。斯坦纳(Steiner 1975)提出翻译是由四个步骤组成的一个阐释过程,这四个步骤分别是信赖、侵入、吸收以及补偿。纽马克(Newmark 1991)对翻译补偿理论的研究非常注重文本类型和功能。他提出了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纽马克的翻译补偿思想实质上是以文本功能为基础,其后再按照文本类型以及其主要功能分别采取不同的翻译补偿手段。哈蒂姆和梅森(B.Hatim & I.Mason 1990)认为翻译补偿指译者在进行翻译转换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直接传译的词句时,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失真与缺失,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他们把翻译概念看作是交际性话语,由此,他们将翻译补偿视为在翻译行为中,通过使用等效替代的手段对某种交际性损失进行弥补的翻译手段。

中国翻译补偿研究则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翻译补偿研究。王恩冕是最早涉足翻译补偿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王恩冕(1988:12)对补偿的界定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化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损失”。柯平的翻译补偿理论则以现代符号学和语言学为基础。柯平(1988)认为,导致翻译损失的原因主要是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差异。他提出,翻译补偿的目的是按译语规范在特定语境中确保最重要意义的最大等值。同时,柯平对一些翻译补偿手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探索。屠国元(1996)认为,由于各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存在着差异,因此,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不同,这些文化差异给起着交流媒介作用的翻译构成了障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个性时必须兼顾目的语语言规范和源语文化信息的传达。

三、案例分析

电影《三块广告牌》因影片中因时代背景的特殊性,美国小镇文化程度的局限性衍生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并以习语、俗语等形式呈现,构成文化缺省现象,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节将结合电影剧情、英语字幕的翻译特点和三个翻译策略方法分析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并对其作出翻译补偿,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

(一)《三块广告牌》故事简介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密苏里州的一个虚构的小镇,描写了一位受害者母亲因女儿被强奸焚烧致死后仍未寻得真凶,立起了三块广告牌,隔空喊话质问警局局长,事情逐渐失控,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此影片戏剧张力十足,剧情连贯,一环扣一环地推动着三位主线人物之间的冲突。导演巧妙地运用大量黑色幽默和一些隐喻来暗示主线人物内心的转变,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涉及大量美国独有的文化背景,例如暴力问题、宗教问题、地域问题、政治正确问题、同性恋问题、女性权益问题、种族和少数族裔问题等。因此在翻译《三块广告牌》电影字幕时,要注意语义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其构成的文化缺省现象,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补偿手段进行翻译,做到译文和原文风格一致的情况下,让读者能迅速读懂其中剧情。

(二)英文字幕翻译特点和方法

電影字幕翻译由于以上三个语言特点的存在,相比于其他的文字翻译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由于字幕只能呈现在屏幕底部狭小的空间里,使得字幕翻译势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是时间限制,二是空间限制。因此在原文信息内容复杂的情况下,译文仍需要控制在一定字数范围内以确保最佳的观赏效果。在文化缺省现象下,电影字幕有以下三个常见的方法对其进行翻译补偿:

1. 注释法

注释法是文学作品翻译中非常常用的手法,主要以尾注或脚注的形式出现。然而在电影字幕中,为了不覆盖主要画面,影响观众欣赏影片,注释通常位于屏幕上方、屏幕下方以及字幕上方等位置。它主要用于解释某些专业术语、背景知识,以及字幕分析等,来帮助补偿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使观众欣赏西方独有的文化魅力。

2.释义法

释义是一种直接向目标语观众解释原词语句在上下文中意味的一种手段。英文电影中有大量对白,其往往引用西方典故、习语、俚语以及俗语等文化负载词。这类负载词承载着西方国家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思维方式等。由于有些负载词其中牵涉的故事情节较为复杂,采用直译法很难重现原文文化信息,并且直译加注释会过于繁杂,一两句话将很难解释清楚具体意思。因此,释义法虽然可能造成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不尽相符,但却能够有效地向译语观众解释原词语在上下文的意味,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增译法

增译法是为了补足译文中语义空缺的部分和已与观众不了解的信息而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增词的一种翻译手段。这意味着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译出在原语观众觉得理所当然,然而译语观众不明所以的文化信息。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语系的不同,各自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增译可以应用于英语电影字幕中语义、语法以及语义衔接等范围上的增补,以此快速有效地传递原字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使观众迅速理解剧情。

(三)文化缺省视角下翻译补偿案例分析

1. 注释法(物质文化负载词)

例(1):

原文:

Mildred:I thought these here billboards might concentrate their minds some.

Mildred:I don’t know what the police are doing, to be honest with you.

Mildred:I do know my daughter’s burnt body is lying six feet under the ground while they are eating Krispy Kremes?

译文:

米尔德丽德:我想这些广告牌可能会让他们集中精神破案。

米尔德丽德:跟你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警察们到底在干什么。

米尔德丽德:我只知道,我女儿已火化的遗体躺在地下六英尺的地方而他们却在吃卡卡圈坊的甜点?

注释:Krispy Kremes:卡卡圈坊,是美国一间甜甜圈大型连锁店,也是美国第二大甜甜圈食品店。

剧情:女主米尔德丽德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她站在她立起的三块广告牌面前控诉警察的无能,希望以此唤起警察和小镇人民的对此案件的重视,帮女儿讨回一个公道,故而出现以上独白。

分析:以上独白中,米尔德丽德认为警察办案不力,没有投入全部精力寻找真凶,而是每日在警察局殴打有色人种,亦或是无所事事吃着甜甜圈。此处出现的Krispy Kremes,中文名为卡卡圈坊,是美国有名的甜品店,是一个物质文化负载词。对于译语观众而言,卡卡圈坊是个空白概念,看到这个单词时,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提及。但对于原语观众而言,他们对此是十分熟悉的,不用多加解释,就能迅速理解其代表的意义。因此译者对“卡卡圈坊”进行翻译的补偿,才能更好地使剧情连贯,从而成功传递“卡卡圈坊”所代表的文化信息。

2. 释义法(社会文化负载词)

例(2):

原文:

Dixon:Do you know what they do to fagots down in Cuba, Welby?

Welby:Wow, that’s left-field...

Welby:No, what they do to fagots down in Cuba, Dixon?

Dixon:They kill them! Which, it might surprise you to learn, I am against.

Welby:I’m not sure if they do kill fagots down in Cuba, Dixon

Welby:I know Cuba’s human rights record is pretty deplorable when it comes to homosexuality, but killing them?

Welby:Are you sure you ain’t thinking of Wyoming

译文:

狄克森:韦尔比,你知道古巴人他们怎么对付基佬吗?

韦尔比:天啊,这个问题可犯规了。

韦尔比:狄克森,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对付基佬?

狄克森:杀了他们。但我是反对这么做的,没想到吧。

韦尔比:狄克森,我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真的杀害基佬。

韦尔比:我只知道在古巴同性恋者的确很没人权,但是因此杀了他们?

韦尔比:你确定你说的不是怀俄明州?

剧情:警员狄克森和广告公司老板韦尔比正在打桌球。因为韦尔比将广告牌租给女主米尔德丽德,因此在狄克森眼里韦尔比是在公然和警察作对,他故意挑衅韦尔比,与其谈论同性恋话题(极可能因为韦尔比是一名同性恋者)。由此产生了以上的对话。

分析:上述的对话生动地体现了韦尔比和狄克森之间紧张的关系。狄克森因为韦尔比出租广告牌的事情而怀恨在心,他自身对少数族裔和同性恋带有歧视,他讲话字里行间的嚣张跋扈,引得很多人不满。首先,文中的“fagot”一词作为同性恋的一种称谓,并不仅仅是代表同性恋的意思,而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蔑称,在这里fagot是一个社会文化负载词。与下文中韦尔比正经回答狄克森所使用的“homosexuality”形成对比,在这里如果仅仅将“fagot”译成“同性恋”并不能体现原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和对比手法。因此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剧情需要,在这里可以采用释义法,将中文当中的“基佬”一词来表达对狄克森的歧视和对韦尔比戏谑地挑衅,这样的翻译手法既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又能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文中的“left-field”是体育术語,指的是美国棒球中的“左外野”,从而引申出站在局外的位置,具有非传统的、独特和奇怪的思想等意思,在这里同样是一个社会文化负载词。根据上下文,“left-field”在文中可能表示狄克森提出的问题不是常规、主流的谈话内容,甚至可能对韦尔比来说有点冒犯的意味。因此结合实际的语境和“left-field”原本带有的体育用语色彩,在这里译者选择了释义法作为翻译补偿,将“left-field”译为“犯规”。尽管在此目的语并不能保留源语言的语言特色,但却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达“left-field”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相比注释法能够更快捷迅速地让译语观众了解剧情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

3. 增译法(社会文化负载词)

例3:

原文:

Dixon:Hey! What the hell is this?

Mexican:Que?

Dixon: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What?

Mexican:What?

Dixon:How come what? What?

Mexican:What?

Dixon:Listen, you fucking beaner, I better start getting straight answers outta you.

译文:

狄克森:喂!这是什么鬼?

墨西哥人:啥?

狄克森:威洛比警长怎么回事?什么怎么回事?

墨西哥人:什么?

狄克森:什么怎么回事?

墨西哥人:啥?

狄克森:听好了,你这个墨西哥杂种,最好快点给我讲清楚是怎么回事。

剧情:警员狄克森发现女主米尔德丽德挂出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进而向刷广告牌的墨西哥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从而出现了以上对话。

分析:以上对话中,墨西哥人回答不出所以然,进而狄克森说了“beaner”。首先,“bearner”这个词本身表示的是墨西哥人或者墨西哥口音。但在此情景下,根据狄克森的所说的“beaner”是带有贬义的,羞辱人的。根据对白,原语观众能立即反应出狄克森想表达的意思,但假如汉语只是译成“墨西哥人”,可能观众会无法理解这个词背后的意思。因此在译文中,译者采用增译法补足了对白中的意思,使观众直观地了解狄克森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结语

英文电影制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推进故事情节,埋下剧情伏笔,采用文化缺省策略。而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缺省信息对于原语观众是可以直接传递的,而对于译语观众则会造成理解上的缺失甚至误解。电影字幕作为欣赏英文电影的重要形式,其任务就是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填补对话之中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缺省现象,使观众理解剧情。本文以此为研究方向,以电影《三块广告牌》为案例,讨论了在不同文化缺省现象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手段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使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电影作品。本文着重分析注释、释义和增译三种翻译手段是如何在电影《三块广告牌》中补偿缺失的文化信息。笔者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想要完善文化信息必须了解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引申义,应依据上下文判断该词在此情境之中的含义并选择相应的翻译手段进行文化信息补偿。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基于原文信息,也要判断译语观众的接受能力。作为译语观众的译者,有时必须进行权衡,例如选择放弃部分原文意思,旨在转播对等的文化信息。综上所述,译者需要灵活地运用翻译补偿,填补文化缺省现象,从而使西方独有的文化更有效地传播。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2]Brown, G. & Yule.G.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Hatim, Basil &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90.

[4]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0.

[5]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7]陳青.电影字幕翻译特点及策略分析[J].电影文学,2008.456(3):123-124.

[8]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1988(01):9-15.

[9]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10]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1997,(5):81-84.

[11]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J].中国翻译,1996(02):10-13.

[12]王东风.1997.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06):55-61.

[13]王大来.2004.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外语研究(06):68-77.

[14]王恩冕.翻译补偿法初探[J].中国翻译,1988(02):11-15.

[15]杨森.华语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以电影《风声》为例[J].滨州学院学报,2011,(2):113-116.

[16]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50-53.

作者简介

谢佩芸(1996年2月2日),女,汉,广西百色,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6

猜你喜欢
字幕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字幕翻译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字幕翻译中幽默元素的翻译
儿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