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之“势”与新时代塑造态势遏制战争

2021-11-25 03:23南兵军
孙子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孙子军事战争

南兵军

“势”是孙子的作战之魂、制胜之道。在“十三篇”中,不仅专设《势》篇,而且在其他篇中也有许多对“势”的论述。孙子论“势”突出三条线,一条是审时度势,根据“五事”“七计”情势和敌我双方变化态势,实施作战决策,即“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计》)。另一条是示形造势,从作战实力出发,奇正相生,形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态势,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即“战势不过奇正”“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势》)。再一条是择人任势,作战中的求势布阵,要靠优秀指挥员去营造,指挥员要善于利用态势指挥作战,即“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孙子·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孙子论“势”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孙子之“势”,对新时代塑造态势、遏制战争问题逐一分析,以便对新时代作战理论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一、塑造“道天地将法”优势,坚定先进社会制度下“道胜”信念

道、天、地、将、法,是孙子对一个国家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制度的总概括,并提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孙子·计》)。对这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衡量,才能探索其战争胜负的情势。在当时社会里,孙子能有这样的见解,的确是了不起的。他告诫人们:战争绝不是单纯的作战打仗,而是以“道天地将法”作为衡量和支撑,且“道”占首位;要想赢得战争、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道天地将法”的优势,且“道胜”为先。两千多年来,这已成为定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相比较,国民党军队无论是在建军时间、规模数量、武器装备、政府支持和外国援助等方面,都比共产党军队高出、优出许多,那为什么共产党军队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后打败了国民党军队?这个问题很多人在研究,就连蒋介石本人也在反思。但无论怎样研究和反思,结论都难以超出“道天地将法”的范畴。共产党赢在“道”,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得民心;赢在“将”,即聚集了毛泽东等一大批优秀将领;赢在“法”,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策制度和战略方针。正像毛泽东所说,得益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蒋介石从1949年下野直至到台湾后始终反思为何失败,他虽然找了很多客观原因,但在他日记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失去民心”“将领腐败”“政策失误”等教训。他在台湾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就是接受教训,学习中共土地革命的经验。近些年,我们在海峡两岸孙子兵法论坛中,接触到一些台湾退役的“高级将领”,他们谈及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一致总结了“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与老百姓不能同心同德”等教训,实际认可了是“道”的缺失和失败。

当今世界,战争和作战对“道天地将法”情势的依赖度更高、更迫切。这种情势集中体现在不同国家社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经过7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使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中国发展成为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我们的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集中社会财富办大事,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切,都显示了“道胜”的力量。历史证明,今日之制度,是中国几千年来体现“道天地将法”优势最有效的制度,它不仅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创伟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也能够集中优势遏制战争、赢得战争、维护和平、歼灭一切来犯之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新时代“道天地将法”优势越强,国防和国家的安全系数越大,遏制战争的概率也就越大。近些年,有的国家为保住其霸主地位,迫不及待地阻止中国发展,妄图通过“再平衡”“优先”等战略及打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乃至军事战等,妄图把正在崛起的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致使一些同志缺乏战胜强敌的信心。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先进的社会制度,就连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西方媒体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解决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体制未必能解决的问题”“中国比欧美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更有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 个显著优势,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道天地将法”的内涵。新时代作战理论创新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显著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的作用。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世界里,政治制度是不同国家自我搭建起来的基本结构,但国家竞争让否定对方的政治制度作为斗争手段突出了出来,这种斗争成为意识形态的深层主线。其实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高度开放也扩展了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一边坚持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边“学习天下之所长”。也是在这种开放中,我们近距离观察感受了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发现了他们种种问题。我们承认,没有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完美的。随着时代变迁,我们也在不断改革开放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一方面要高兴地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着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国防更加巩固,作战力量更加战无不胜;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塑造“道天地将法”优势的潜力仍然很大,任务仍然很重。比如塑造“将”,就需要更加努力地培养政治经验成熟和军事素质精湛的干部人才和战略家群体,因为面对新时代强敌,我们的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参与世界治理和赢得战争的能力,都要受到挑战。如果我们的“将”满脑子都是唯心论,在新的长征路上,难免犯王明、博古那样的错误,重蹈“湘江之战”的覆辙。

二、塑造“自保而全胜”态势,坚定贯彻“积极防御”作战理念

孙子在《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此,孙子示形造势,即以善守善攻之“形”,营造起自保而全胜之“势”。孙子在这里描绘的似乎是个以弱对强、以弱胜强的阵势。善守者的优势是一个“藏”字,“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虚实》),“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势》),所用战略战术则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计》)等诡道之法。而善攻者的优势是一个“动”字,“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也,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孙子·虚实》)。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方能取得“自保而全胜”之战果。孙子之所以把“善守”放在“善攻”前面,就是要求首先“防御、自保”,在此基础上求得“灭敌、全胜”。这应该是最早的“积极防御”战法和“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两千多年后,这一作战原则在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创造性地运用,成就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的人民军队以弱胜强的战例和战绩。

然而,上述作战理论和方式在新时代还有用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关键在于塑造“自保而全胜”之态势,强化“积极防御”之理念,坚定地贯彻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一方面,我们应认清,新时代与强敌作战,总体上仍然处于敌强我弱之态势。建国70 多年来,尤其是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我们仍然处于弱势。我们的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军事安全面临技术被突破和技术代差被拉大的风险,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要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作为唯物论者,我们承认差距,但也可以“弯道超车”,但“弯道”是暂时的,在“直道”上我们还是追赶者。现在的问题是,个别国家疯狂散布“中国威胁论”,把中国当成现实战略对手。从国家战略层面,以举国之力对中国“全面打压”,无需理由、不择手段地侵犯我们的核心利益,在不断的踩线中,试探中国的底线。面对别人的挑战和我们所处的态势,既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一是认“弱”不认“输”,知不足而后进,学习强手,研究对手,“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军争》),像学生超越先生那样赶超强敌;二是示弱不逞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因利而制权”(《孙子·计》),以“韬光养晦”之弱,行“卧薪尝胆”之实,创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三是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抱幻想,不存侥幸,立足于打持久战,磨炼与霸权主义斗争的耐心,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准备足够适应长期斗争的筹码。另一方面,我们应认清在“家门口”进行反侵略作战,处于我强敌弱之态势。未来作战的样式不外乎三种:一种是核大战,由于双方都是核大国,打起来两败俱伤,核大战的可能性近乎为零;一种是“霸权之争”,由于中国已宣布“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决不走追逐霸权、‘国强必霸’的老路”(《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此战也很难打起来;再一种是区域性局部战争,未来最可能发生军事冲突乃至引发战争的地方是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地。这种区域性的作战,中国占优势。加之我们在东南亚的影响越来越大,是在“家门口”打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所以,我们有底气正告个别国家,中国不愿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如果有人在南海、台湾海峡等地挑起战争,我们一定奉陪到底!

三、塑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态势,最大限度地管控军事危机

应该说,最早的管控军事或战争危机的思想来自孙子。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战乱频起,险象环生,正义与非正义战争混淆不清,百姓苦不堪言,“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孙子·用间》),不少诸侯国危机四伏……这时,孙子站出来,郑重地告诉人们尤其是决策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发动战争要慎之又慎啊。当时攻城作战常常有“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孙子·谋攻》)。危机在即,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有人认为百战百胜是最好的战果,而孙子认为其中隐藏着危险的杀机,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有些将帅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存在着不利于作战的情绪危机,对此,孙子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孙子·火攻》)有人用兵不懂天时地势、兵心士气,时常使部队陷入危机,面对此情,孙子说:“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孙子·军争》)“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孙子·九变》)孙子认为,战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战争危机的态势是可控的。把握的红线就是“利”,“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计》),“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九地》);把握的底线就是“危”,“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火攻》)。

管控战争危机,是兵家历来关注的焦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军事和战争危机管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赢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世界并不太平。进入新时代,我军肩负着遏制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使命任务,其对战争危险的判断,对军事危机的管控,对作战时机和样式的把握,要求更高,界定更严,红线和底线更加清晰与明确。我们的底线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的红线就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在太空、电磁、网络空间等方面的安全利益,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军事危机的管控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势的压力、力量的对峙、原则的冲突、管控者心理的失衡等主要因素,加之各种偶然因素、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使军事危机失控,甚至升级为战争。“上兵伐谋”是军事危机管控的根本途径,即便是由军事原因诱发的危机,也应通过政治斗争、外交斡旋、经济控制、科技竞争等非军事手段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威加于敌”是军事危机管控的制胜之道,倚重自身实力,采取各种威慑行动给对方心理形成巨大压力,迫使其作出让步或妥协,从而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破敌攻城”是军事危机管控的终极手段,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以非军事手段予以解决,如果危机的一方执意要通过升级危机而谋取利益,危机的另一方也只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赢得危机斗争的胜利。

四、塑造“恃吾有以待”态势,下功夫提高战争和作战“先胜”能力

纵观“十三篇”,孙子的“有以待”思想与“先胜”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是同出一辙。孙子在《九变》篇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警示人们打仗不要寄希望于敌人来不来,而是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在《形》篇中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同样是警示立于必败之地的军队,要先做好取胜的准备,而后再去作战。孙子在《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指打仗要先做好不被敌人战胜的准备,然后再捕捉时机战胜敌人;在《谋攻》篇又说,“以虞待不虞者胜”,也是指以有备之己对付无备之敌就能胜利。从字意看,“有以待”与“先胜”的思想别无二致。然而,从本意上理解,“有以待”与“先胜”似有区别:“有以待”更多是提醒“有备无患”,而“先胜”更多是要求“有备取胜”;“有以待”强调的是做好应付来敌的充分准备,“先胜”强调的是创造条件做好胜敌的准备。相比之下,在备战上“先胜”更积极主动些。这对我们研究新时代的作战理论创新很有意义,就是要塑造有备无患、让敌人无机可乘的态势,创造性地做好应敌胜敌的充分准备。

能战方能止战,“先胜”才能“全胜”。我们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上,创造“先胜”之势。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的指导地位,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掌握“治气”“治心”之道,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我们必须在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和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上,创造“先胜”之势。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要,坚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四个战略支撑”使命任务,按照新时代“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孙子·形》)的大战略思想,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全域作战能力。我们必须在推进国防科技和军事理论创新的发展上,创造“先胜”之势。加快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加大新兴领域创新力度,一些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自主创新的“杀手锏”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聚焦战争和作战问题,推进军事理论创新,推出战略、联合作战、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理论成果。我们必须在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开展实战化训练上,创造“先胜”之势。一切工作都要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扎实做好各个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各战区和陆、海、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积极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保持随时能战状态,不断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五、塑造“上下同欲者胜”态势,以新时代的人民战争遏制侵略战争

春秋年间,兵民一体,凡是有作战能力的男性都要上战场。孙子从民本思想出发,不仅得出了“得民心者得胜利”的“道胜”论,而且从势的角度,提出了“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的思想,“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从中国兵学和军事的历程看,孙子的“上下同欲者胜”同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有着很强的历史关联性。“兵民是胜利之本”是人民战争的核心思想。叶剑英说:“我们是靠人民战争起家的、取胜的。这个法宝,我们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仍然靠它。”[1]在新时代,我国未来面临或进行的战争,尽管与过去我们所进行的革命战争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坚持人民战争仍然是新时代进行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理解,这是向全世界宣告,一旦战争来临,我们将是全民皆兵,任何入侵之敌都会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

新时代以人民战争遏战止战,首要的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真正对人民负责,去实施战争决策,做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要让人民了解战争的真相,以举国之力参与战争、支持战争、打赢战争。毛泽东创造人民战争的初衷就是想人民之所想,让人民自己拿起武器保卫自己、解放自己。

新时代以人民战争遏战止战,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步调。战争一旦来临,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共同抗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级各类单位和人员,形成“一盘棋”,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圆满完成各项备战、作战、生产和保障等任务。

新时代以人民战争遏战止战,就要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打造高科技信息化平战结合的平台,形成军地、军民、军工深度融合的机制和发展格局。

新时代以人民战争遏战止战,就要传承我军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红色基因,使“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谁能敌”,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尤其要强化“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理念。因为对士兵的态度就是对人民的态度,士兵的身后连着千万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军队的认识,关系到军队的基础和靠山是否稳固。

新时代以人民战争遏战止战,还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素质,营造社会崇尚英雄、尊重军人的浓厚氛围;加强拥军优属工作,落实好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的激励政策,发挥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作用,妥善处理好复转退伍军人的各种实际问题,切实做到“选择好入伍的、照顾好在伍的、安置好退伍的”;要在国营和民营企业建立民兵组织和预备役人员注册机制,尤其发挥好各行各业保安人员作用,使他们成为武装力量的助手和后备军。

【注释】

[1]叶剑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猜你喜欢
孙子军事战争
孙子壵
他们的战争
孙子列传
孙子垚
孙子垚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