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发展的拔尖学生多点浸润式导师制探索

2021-11-25 23:08朱玉秋宁家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导师制高等教育

朱玉秋 宁家腾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数量上。高校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探究出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当前导师制发展现状及其发展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导师制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师制;高等教育;拔尖学生培养

过去十几年来各个高校锐意进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积极探究更有成效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合理利用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发挥优秀教师“学术引路人”的作用,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推行导师制。但由于导师制进入我国本科教学时间较晚,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应用经验还不足,因此在导师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导师制发展现状

现在大多数学校开始推行使用的导师制,其内涵可以总结为学校层面选聘学术成果卓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英国牛津大学在14世纪末便开始最早探究实行导师制,经过不断的实践,被誉为“牛津大学皇冠上的宝石”的导师制开始形成体系。凡是被录取的学生,到校后都会被安排一位导师,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科研训练、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以指导。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学生培养的荣誉学院,均设置了导师制,如19世纪开始将导师制应用于本科生培养的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等,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通过运行导师制为学生学业发展给予多方面指导和咨询。

为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促进拔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国内高校也积极试行导师制。国内导师制的实行是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实施背景下,为学校每年动态选拔出的拔尖学生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专门通道。以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为例,学校建立了以课程为主导的顶尖师资全球引进模式,确立学术、生涯“双导师制”,以不低于 1∶5 的师生比配备,由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及资深教授担任导师,作为“点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二、我国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生之间相互认同感不足,后期动力欠缺

纵观我国导师制的试行地点,大多集中在高校的荣誉学院或拔尖学生班级。可见,导师制的运行目的主要是为拔尖学生培养提供支持。但相应的培养制度通常是由学校或者负责的荣誉学院提出,导师只是个被动的执行者,学生也只是作为一个参与成员加入其中。导师和学生在选择前对导师制以及对方处于不了解或了解程度不够的状态,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在培养初便存在信认同感不足的问题。师生之间缺乏原始的动力激发,这种被动指导关系促使后期的双方相处过程中存在后劲不足。

(二)全过程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导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激励

国内导师制的运行形式主要包括毕业论文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学业和就业两个导师、单一导师制即一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多个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但都没有形成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保障体系和运行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导师队伍。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没有形成一套灵活的育人机制以及培养计划,没有意识到学生是成长变化的人,因而没制定出动态的指导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和学生双边关系的把握以及及时的激励反馈做的还不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形式比较单一,沟通时间比较固定,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不够密切。

(三)育人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建立不完善,指导关系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现存导师制师生之间存在相互认同感不足,拔尖学生与导师之间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不足的问题。导师制双方还需要进一步调节,从而实现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期望。导师通过指导学生货的进步,能完成满足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自我实现”,同时一流的师资能为拔尖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沃土。现存的导师制尚未建立灵活的产出评价,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个性化育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准发展定位,从而未建立师生指导关系得良性循环。

三、建议

(一)“大师引领”为核心的导师制模式构建。

1、前期导师动力唤醒,促进观念革新。利用教师培训、教师大会等契机,从国家培养人才要求、专业发展、成就感和科研成果等方面为教师分析导师制能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激励教师主动报名参与到导师制中。

2、严控遴选标准,汇聚一流师资。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准则遴选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优秀人品的导师,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

3、灵活应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为导师制注入不竭动力。突出导师对拔尖学生培养的精神收获,强化“人才培养是教师第一学术责任”的指导理念,设立严格进出机制,强调对导师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通过设立奖项、荣誉称号、科研项目等层面进行物质激励,调动导师培养热情。

(二)确立导师制为核心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备培养方案和指导方案,形成多点浸润式导师制过程。

1、建立多方合作共同培养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全方位覆盖。建立由导师(负责学术、科研、生活)——管理人员(日常导师制正常运行保障)--研究生助教(协助导师开展指导工作,消息传递)——大三大四高年级助理(日常问题解答,组织活动)构成的新型全方位指导导师制;形成定期导师——导师相互交流合作育人、导师——拔尖学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拔尖学生——拔尖学生相互交流优势互补的交流形式。

2、制定拔尖学生个性化全过程培养方案和成长库。导师根据学生的入学反馈,遵循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在指导方案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个拔尖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3、推行过程中动态指导方案的形成。通过师生交流、半结构化问卷调查时刻掌握学生发展动态,加强对拔尖学生成長数据的收集,发动自评、互评、导师评价的方式,建立拔尖学生成长库,为扩大拔尖学生成长空间及时调整短线培养计划。

4、改进师生交流方式、交流途径,灵活设定师生交流时间,因地制宜进行因材施教。利用住宿书院制的空间优势加入课外活动指导、集中学生的不定期座谈会、不定期地举办各式讲座与沙龙活动。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手段与传统线下交流相结合,导师引导拔尖学生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学术和科研问题发出疑惑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让拔尖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建构。

(三)实行跟踪式及时反馈机制,建立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

1、在培养过程中融入对拔尖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改变原有评价标准。强调导师对拔尖学生投入更多关注,并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帮助学生找到科研兴趣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调查,利用可视化数据了解学生在接受导师制培养后的变化,含括科研兴趣能力、时间管理意识、知识基础、学业和职业规划等层面,促进拔尖学生正确审视自己的进步。

2、注重过程评价,利用培养结果反哺导学过程,实现指导活动的良性循环。建立学生成长库,记录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成长库以及每次的指导反馈相关数据,让导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导师制试行后获得的进步。利用优秀培养成果反哺培养过程,使导师和拔尖学生产生获得感,促进导师进一步调整指导方式和更深层次培养人才标准的树立,从而促进指导活动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加深拔尖学生对导师制的参加热情。试点学院和学校还可通过阅读学生成长报告,能够充分关注到导师制的成效,便于对导师进行有效管理和激励。

猜你喜欢
导师制高等教育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