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黔南布依族山歌的音乐特点
——以《咕噜山歌》为例

2021-11-26 01:14谢露红
黄河之声 2021年24期
关键词:布依族黔南山歌

谢露红

引 言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使得布依族与汉族交融逐步加强,同时布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被同化的现象,布依族先祖们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布依山歌。我有幸去黔南布依族聚居区学习采风,在此期间接触并学习到这首歌曲,便觉得无论从歌词角度还是曲调角度,都可以体现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以及本土风貌。悠扬动听的旋律使人如痴如醉,非常值得我们去研习。通过对布依族文化背景的方式切入,从山歌和音乐分析的角度去深化,找到作品《咕噜山歌》的独特性风格,结合自身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希望为其他的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贵州黔南布依族山歌

(一)山歌

山歌,指的是山野田间所唱之歌曲,即在大自然生活和野外生产劳作中所产生的;山歌的形式相对自由,能够即兴编唱,声调较为高亢、嘹亮,较多用延长音,音乐形式也比较自由,不受过多劳动条件的约束,布依族人民不仅在劳动过程中歌唱,在劳作的来去途中或者休息的时候也可以歌唱。主要体现为自身思想感情的抒发以及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歌唱。

山歌体裁最本质的特征是为了直抒胸臆,并且在音乐的表现上较自由。通常都是用开门见山的歌词直达歌者的内心。山歌的种类非常多,分布也很广,从体裁特点看,可以再细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是以抒情表意为主要功用的,这是山歌中最基本、最典型的一个种类。①山歌的腔调幅度较长,唱词与旋律也比较集中,在唱法上有平腔、高腔两种;在种类上:西北地区有花儿、信天游等,而在南方地区常以地名称之。第二种放牧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儿童所唱,其中包括有呼牛调、对山歌和谣唱山歌等,它对比前一种体裁更少变化音和装饰音在里面。歌曲中常常会加入一些吆喝性的衬词进去,个性独特,但没有固定的程式。最后一种是田秧山歌,它产生于田野劳作中,主要功能是消除疲劳、解闷而唱,又称作“田秧歌”“薅秧歌”“薅草歌”等;声音高亢、嘹亮,常用高腔唱法,在劳动时为了提高劳动情绪,解除乏闷,就会唱田秧山歌。它的音乐形式多样,又吸收了号子和小调的体裁元素,使得这类的山歌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复杂性。

(二)布依族山歌

布依族山歌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布依族人民大多以歌引歌,即兴创作,凡谈婚论嫁,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甚至时政大事都可以歌代言,歌词贴近生活,简单纯朴,寓意深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布依族有200多万人,主要居住在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贵阳市,在贵州的黔东南州、铜仁地区及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分布。布依族语言有三个土语区,其中分布在黔西南、黔南和中部,三个地区最大的差别主要在语音语调上,加之地域环境、经济发展、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各个土语之间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也不尽相同。第一土语区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大多数音乐还保留有本民族鲜明的特点,这一土语区一般分为多声部民歌和单声部民歌两类,多声部中的大歌、小歌和单声部歌曲中的大、小调最有特点。第二土语区的歌曲是按照歌词所用语言分类,用汉语演唱的叫“明歌”,用布依族演唱的叫“土歌”,他们根据歌词篇幅的长短又分为“长歌”和“短歌”两类。“短歌”用于抒情,“长歌”用于叙事,内容为咏唱本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短歌就是这个区的作品《好花红》。第三土语区是与汉族、苗祖、彝族等民族杂居,村寨也比较分散,这就使得这个土语区的音乐文化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布依族的音乐丰富多彩,大多数都是以唱歌来叙述历史,表达爱情,传承习俗和歌唱生活,布依族音乐的音域大多都比较窄,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八度,更多的都是四、五度,而在曲调的开始处一般都用上升的音调。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布依族音乐艺术发展又更进了一大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坡、好花红艺术节等,推动了布依族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与交流。

(三)贵州黔南布依族山歌的类型

布依族歌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极为广泛。贵州黔南布依族山歌可分类为土歌、大歌、小歌等。大歌是在比较庄重的聚会场合下唱的歌曲,其内容和题材随着特定的场合而变化,一般是在叙事、迎送宾客和祝福丰收时歌唱的题材,歌曲较长,用真桑演唱,由歌头、正歌及歌尾组成。而小歌类歌曲其节奏多属于快节奏,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使得布依族的民族音乐节奏旋律明快,律动感十足,成为了该民族的音乐主要特色之一。比如《咕噜山歌》就属于布依族山歌的小歌类,该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加入了大量的衬词进去,使其音乐内容更加独特、丰富,极具民族艺术特色。

布依山歌能传唱至今,足以见证了它强大的生命力,黔南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使布依族山歌的传承群体也呈现出传唱的丰富性和多样性。②各个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布依族原用的本民族语言也潜移默化的使用汉话演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地区文化受外界影响较少,在这一个时间段布依族山歌大多都是原滋原味的状态,依然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经济和交通都还比较匮乏和闭塞。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贵州黔南布依族山歌从形式多样、地域风格各异发展到各个地区的曲调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从“念”发展到“唱”,后又有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影响。布依山歌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善、人们审美的改变。布依族歌曲表达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形式、内容和风格也出现了变化。比如由原来的二声部发展到由独唱、齐唱等的形式;更多的也不是祝贺丰收和迎送宾客为主要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美好的生活,赞美共产党的时代政治生活内容;减少了比兴传统手法的运用,增加了开门见山的叙写。

二、歌曲《咕噜山歌》

(一)《咕噜山歌》简介

《咕噜山歌》是由贵州平塘县布依族山歌《久不唱歌忘记歌》改编而成,故又称《久不唱歌忘记歌》。咕噜是平塘县大塘镇的一个布依民族聚集地,平塘县的布依族以小聚居、杂居在于汉、苗两族之间,所以他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从经济还是与汉族文化不断的交流发展方面,布依族民歌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汉族民歌的冲击,又加之和汉族友好交流和往来,所以流变至今布依族的民歌也多用汉语言演唱。

(二)《咕噜山歌》的音乐特点

1、曲调特点

《咕噜山歌》分为四个乐句,且又重复了四次,属于布依族极具有代表性的小歌中的“短歌”。歌曲采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是一首别具韵味的民族五声徵调式歌曲,旋律一直主要围绕调式(徵调)主音上下波动,结构短小,音乐动机主要由同样的音调(山歌调),主要强调十六分节奏及八分节奏的特点,保持了一种欢快、活泼的风格。它的动机主要包含在“la和mi”音上,若干乐音围绕这两个重音在一个或两个小节内运动,形成布依族民歌独特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歌曲调式简约,易于学唱,朗朗上口。

2、唱词特点

山歌的歌词即兴性原则是所有少数民族歌曲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咕噜山歌》正是这样一首极具乡土性的布依族山歌,不矫揉造作,风格淳厚质朴,透出了非常浓郁的山野之风,同时也散发着醉人的泥土气息。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在音乐元素中这些都是单纯元素。撇开这些单纯元素不谈,《咕噜山歌》作为一首少数民族歌曲,虽然它的音乐形式简约朴实,但音乐形象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是准确而生动,曲式结构短小单一,易记易流传,比如它的另一个名字“久不唱歌忘记歌”,包括歌词中的“久不钓鱼忘记河”、“久不穿针忘记线”等歌词;运用了较为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画面和布依族人民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给与我们深刻的呈现。音乐是一门感官的艺术,是带给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通过精彩的呈现、演绎传达给观众不同的享受,但最终都不会违背初衷而是会把原本素材的特色表达出来。③

歌曲《咕噜山歌》采用了五声调式,为民族五声徵调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加入了大量的衬词进去。如谱例中“阿是”“嘎啦啦子”“尖噜噜”“咕噜噜子”等衬词,极具布依民族艺术特色。一般来说,在歌曲里面加入衬词是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的,而为了使得该歌曲更加能表现出布依族人民的地方语言特色,在里面所加入的衬词更加确定了整首歌曲的一种欢快、活泼、热情的主基调。使得其更具有民族性,给整首歌曲增添了鲜明的布依族歌曲风格在里面,使得音乐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勾勒出了布依族姑娘的真实生活。

歌词中对方言俚语的运用也较为丰富,如歌词中阳雀的“雀”字在方言中要读作“qio”、咕噜噜子河的“河”字根据方言习惯要读成“huo”。歌者在演唱《咕噜山歌》时,也应该遵循该地方的方言习惯,才能原滋原味的表达布依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词曲关系

布依族歌曲的歌词大多数都比较整齐,一般都是五个音节或七个音节为一句。在腔词关系处理上,又常常用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的手法,只是在每局结尾或诗节的停顿处用长音,这样就形成了五音节一句和七音节一句的前紧后松的节奏型,在一拍之内的节奏划分上,同样出现了前短后松的节奏型。《咕噜山歌》在腔词关系上以一字一音的原则,歌词“这方啊是嘎啦啦子凉水涧噜噜起青咕噜噜子台”“只望啊是嘎啦啦子阳雀涧噜噜来做咕噜噜子窝”始终秉持用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的原则,唱词与旋律比较集中。旋律和唱词相结合刻画了布依族的语言习惯以及布依族人民新鲜活泼的性格特点。

结 语

布依族的音乐丰富多彩,该民族的音乐音域大多都比较窄,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八度,曲调的开始处基本都用上升的音调。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布依族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与交流。布依族山歌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布依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属于潜移默化,和布依族自身的族群是离不开的。在这种语境之下,人们也就慢慢接受流变的布依族山歌。

歌曲《咕噜山歌》是由贵州平塘县布依族山歌《久不唱歌忘记歌》改编而成,其音乐特点上表现出布依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深刻内涵,从歌词表达上体现了布依族姑娘活泼、灵动之美,刻画出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展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风格。歌曲《咕噜山歌》为民族五声徵调式,里面加入了大量的方言俚语进去,使得歌曲更加表现出了布依族人民的方言特色,确定了一种欢快、活泼的主基调。使之更具有民族特性,其音乐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勾勒出了布依族姑娘的热爱生活、活泼欢快的情感。此外,还有对歌曲《咕噜山歌》的发展旋律以及风格进行了加工,改编的作品和之前也明显差异。在原素材的基础上,历经不同文化不同时间的更迭,它从田野劳作中生产出来,既具有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又能跟得上当代音乐艺术步伐,其风格特征不仅更为鲜明,同时也反映了布依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注释:

① 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② 罗太颖.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的黔南布依族山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③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布依族黔南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布依“三月三”
苗山歌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