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26 12:51胡小凤胡克伟于红茹李文一董晓涛刘正伟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职业

胡小凤,胡克伟,于红茹,李文一,董晓涛,刘正伟,何 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营口 115009)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职业院校扩招百万的目标,明确了职业教育应承担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新职责和新使命[1]。2019年5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面向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的高职扩招。2020年5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高职扩招既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对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扩招更是给涉农高职院校带来深远影响,亟需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1 涉农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

1.1 有效解决涉农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增加和不断扩招,加之高考考生数量的减少,高职院校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生源危机。这种危机在涉农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涉农高职院校招生难的主要原因。高职百万扩招后,庞大的社会群体可有效缓解涉农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等人群学习热情高涨,积极申报,大大拓宽了生源渠道,招生数量大幅增加。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辽宁农职院)为例,2019年扩招计划900人,报名人数9942人,经与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最终录取2655人,超额完成高职扩招战略任务,极大地解决了涉农专业招生难的问题。目前,学院共有在籍学生12437人,提前实现了学院“十三五”所确定的“万人规模”发展目标。

1.2 有效推动涉农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陆续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启动了双高建设、优质校建设、骨干专业、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型企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项目。为确保高职扩招的顺利完成,国家加大了高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37亿元,另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建设[2]。高职扩招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也有效推动涉农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真正进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代。辽宁农职院目前承担的项目主要有中国特色高水平A档专业群建设、辽宁省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国家产教融合项目等,学院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指引下,以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为己任,通过招收新类型生源,研究制定配套教学与管理方法,探寻发展路径,打造农业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地方离不开、同行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稳步前行。

2 涉农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扩招也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和挑战。首先,教育资源不足。扩招对象群体的数量快速增长会导致学校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老化、教学实训场所有限等问题。还存在师资力量尤其是公共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生源结构复杂。传统高职院校内的学生组成相对单一,仅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青少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就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增加了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扩招群体的年龄、生活背景、文化水平和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现行的招生考试报名、录取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均是以应届高中生(含中职)是唯一生源的前提,难以适合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群体,迫切需要进行改革,这就给招生录取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

3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对措施

3.1 整合增加教学场所

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整合校外教学资源,与涉农企业、培训机构等开展密切合作,以应对百万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辽宁农职院借助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和紧密型合作企业,充分考虑扩招学生的意愿,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就近就地上学为原则,学院合理布局,分别在辽西、辽南、辽东等设置了22个校外办学点,覆盖省内10个地级市。依托教学点教室、实验实训条件开展集中授课和集中学习,实施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

3.2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涉农高职院校应寻求政策支持,加大农业行业和涉农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扩充,以弥补涉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技能水平不足的问题;避免“重引进,轻培养”现象,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断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学校内部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与技能水平。辽宁农职院针对扩招学生的类别、学习需求、特点和教学要求,精选教学名师、教授、骨干教师和企业优秀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组建校内教师与行企专家、技术能手共同参与的专门教学团队,校内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针对扩招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动态补充行企专业、技术能手库。

3.3 丰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针对百万扩招群体的人才培养,应结合实际,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因此丰富涉农高职院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辽宁农职院根据23个专业教学需要,与在线课程平台合作,购置大量的通识课程教学资源,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线上自学为主,教师定期指导为辅,有效解决公共课教师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依托国家“双高”建设项目和辽宁省“双高”建设项目,以专业核心课为载体,加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力度,丰富和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快各专业必修课的线上资源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3.4 开发扩招类别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障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质量,以“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为方针,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辽宁农职院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在开展学情分析和现有工作基础上,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不降的前提下,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集中学习的学时数。重新开发扩招类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高职扩招专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性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教学组织安排、课程资源建设、考试考核办法、修业年限和毕业学分要求。确定专业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总学分不低于157学分(每学分为16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4,可集中学习内容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10%,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0%以上。

3.5 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原则,针对扩招不同群体的不同实际情况,确定了全日制授课模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集中授课+分散学习相结合模式、送教入村等四种培养模式。

4 涉农高职院应对新一轮扩招建议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作为涉农高职院校应制定有效措施以应对新一轮的扩招。

4.1 科学制定招考录取制度

一是要加强扩招招生宣传工作。主动走访和联系农业农村部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行业协会、涉农重点企业等单位,并下沉到县区、乡镇社区、村屯、田间地头等基层区域进行定向宣传,还可通过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方式,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和扩招工作的影响面;二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如教学实训场地、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扩招生源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方案,确定招生人数;三要立足于区域扩招生源的学情,选择办学特色强、专业建设基础好、区域发展急需、需求量大、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群)作为扩招专业,将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按照产业链或职业岗位需要凝聚在一起,形成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优势互为补充的专业集群;四要针对扩招生源,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根据其教育经历和工作经验进行分类别、分模块、分形式的招生评价手段,将“专业基础+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工作能力”等多模块组合纳入考试范围,形成可选择、可量化、可执行的招生录取方案[3]。比如对具有相关技能证书的考生,可免予技能考试。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今明两年高职再扩招200万人,师资缺口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将更大。为确保扩招后的生师比,如何打造一支符合“四有”标准、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成为关键。这就需要盘活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进行灵活安排,比如利用寒暑假、工作日夜晚、节假日等安排教师集中或线上授课,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在岗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技能水平,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还可从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聘任相应数量的技能高手、行业人才兼任实践型教师,吸引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进入课堂参与教学。

3.3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除生源、师资等外,保障涉农高职院校进行有质量扩招的关键在于培养过程。扩招后,生源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要在2019年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更强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培养、分类教学,开展精准化培养。首先要丰富教学资源,合理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型,将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为他们更好地发展职业生涯奠定基础[4]。为满足扩招生源迫切想学习不同领域和层级的专业技能,应依托在线精品专业课程资源广泛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使其可以广泛的选择课程,推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还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满足不同生源类型需求。

3.4 推进校企联合培养

在原有合作基础上遴选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企业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招生培养,把各自的优势资源落实到培养的全过程中,进而能够精准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职业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