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2021-11-26 12:51邹艳辉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抗疫党史生命

邹艳辉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所谓后疫情时代,顾名思义是指“疫情过后”的阶段,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状态的阶段[1]。面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我国疫情起起落落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我们进入了后疫情时代。2020年6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通电话时,就提到了“后疫情时代”一词[2]。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贫困率加深。中国在抗议过程中展现出来中国速度、民族力量、制度优势都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不仅为全球疫情守住了“第一道防线”,也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中国方案和抗疫经验。然而也正是因为在抗疫过程中我们展现的能力与欧美各国令人失望的表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唱衰中国”“抹黑中国”等言论时有发生。特别是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工作展现的大国担当,让一些国家感觉到了危机无形中加深了部分国家的戒备心理,甚至不自觉地将这种对比上升为价值观层面的深层次威胁。这就导致欧美等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对中国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全方位遏制。而隐藏在这些表面斗争之下的深层次的、最根本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尤其突出,近期香港安全问题、美国涉疆人权问题等就是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一直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状,并且随着国内疫情的起伏出行要求也在变化,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现实困扰,涉及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来自这些方面的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里安慰,也有可能给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以可趁之机,那么做好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国内外形势复杂,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以英模精神、榜样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寸山河一寸土,一抔热土一抔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达过对英雄烈士的崇敬之情。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我们要善于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有着“敌人只能看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都要我们的信仰”的豪情万丈;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国家一贫如洗、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成千上万的模范人物,投身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殷殷嘱托;在春潮涌动的改革年代,无数有志之士以“改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让我们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不断涌现的“时代楷模”,在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进程中,书写着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榜样,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脊梁,帮助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先辈崇高的道德规范和个人魅力,也蕴含着革命先辈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先辈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的道德情操。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个昼夜后壮烈牺牲,彼时他的胃里全是草根和棉花,没有一粒粮食;再比如“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用自己的身体制服井喷;还有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与兰考深重的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焦裕禄等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一大批党员干部们,以生命践行了“血可流、命可舍,理想信念不可移”的铮铮誓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担当,丰富了我们的红色文化内涵。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大学生们在接受这些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革命先辈们忠诚和执着,从而更好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沉淀自己的爱国情怀。

3 以生命叙事为抓手,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敬畏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个传播对象不仅仅是国外的受众,也包含着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发生在中国的每一个感动人心的时代故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尽快打赢这场阻击战,每天都在上演着生命故事。84岁高龄却毅然奔赴抗疫一线,树立“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威望的钟南山;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被称为“病毒终结者”的陈薇院士;身患渐冻症,拖着一双跛脚,连续30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李兰娟、张伯礼、刘智明、李文亮、吴涌、刘帆等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所有的可爱可敬的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生命故事,可以启迪我们广大青年大学生什么是“生命的广度”和“生命境界的提升”,可以深刻地建立他们的生命敬畏感,增强在宗教极端势力恶意渗透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能力。

4 以党史教育学习为契机,坚定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3]。近期,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借着党史教育学习的东风,我们可以创新教育形式、坚持学用结合,以党带团,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推动各项学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到党史学习的队伍中,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做到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坚定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步伐,在形势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把牢正确方向,在不断变化的风险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砥砺前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内疫情起起落落,自中美阿拉斯加会晤后,国际局势更为动荡,处于国际形势复杂的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生命叙事为抓手增加他们的生命敬畏感;以党史学习为契机,厚植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步伐,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使他们在风云诡谲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奋勇拼搏,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抗疫党史生命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