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中村民主体性缺失问题研究

2021-11-26 12:51芦艳阳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村民主体意识

芦艳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1 当前村民主体性发挥的现状

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创新意识。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事关人类社会的希望和前途,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有力保证。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实施,中国农村正向着现代化不断迈进,这也意味着,作为新时代农村的实践者,新一代的村民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创造力。现阶段村民的创造性表现为: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能够主动地在经济、文化方面做出相应措施来积极促进乡村的全方位发展,逐步培育村民的创新精神以及树立创业意识,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但目前我国乡村的小农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使得村民具有较强的保守心态,总体而言,村民缺少了有利于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环境氛围,进而缺乏创新意识。其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村民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意识,奉行着漠不关心的处世心态,过着闭塞单调的生活,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小圈子,对于他人的建议首先抱着抵触的态度,不擅长进行团队协作,缺乏合作意识。二是部分村民安于现状,不具备忧患意识,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认为创新是知识分子的事,与自己无关,思想上存在“求稳多,求进少”的倾向,只贪图眼前的利益,做事瞻前顾后,格局太小,不具备长远眼光,对于新的知识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导致村民作为创新的主体并不能最大程度地为乡村的实践发展出谋划策。

依附心理较重,缺乏自主意识。在部分贫困乡村,出现“冒牌贫困户”,不以“贫穷”为耻,反以为荣,在精准扶贫中通过一些不正当关系,企图获得国家的扶贫补贴和优惠政策,这些心理占据着一部分农民的主流意识。还有的贫困地区的村民刻意隐瞒实际的家庭收入,甚至谎报,来以此掩饰自己已达到脱贫标准,他们认为如果缺少了国家政策的帮扶,自己会轻易返贫,因此不主动退出脱贫队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内生动力,导致村民更加不愿意自食其力。村民依附心理较重,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敬畏权力,但又无法摆脱对于权力的依附。二是拜金思想严重,对于金钱的过度依附。三是趋向于以不惜牺牲自己的合法利益来换取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即对环境的依附,在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严重的从众心理。依附心理在村民潜意识里仍然根深蒂固,缺乏应有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从脱贫攻坚实践来看,村民的自主意识亟待加强,只习惯于遵从他人的调度和安排,但却意识不到他们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争取自身权益的实现。

2 村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小农观念滋生“等、靠、要”惰性心理。在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小农思想严重抑制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小农经济是一种“无主体经济”,人们完全凭靠传统、习惯、常识和经验组织生产和生活,活动主体具备浓厚的自然性、封闭性、自在性和非历史性的特征。[2]因此小农观念是影响村民主体性的最大思想病疾,在目前乡村的生产生活中,小农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农业生产经营属于经验粗放型,其缺点是抵御农业灾害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村民“等、靠、要”依赖心理严重,没有从自身出发去主动尝试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乡村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缓慢的生活节奏带来的是不断循环重复的农业经验简单再生产,这使得村民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严重缺失,懒于自我提高,长期处于低程度和低水平下自我满足,相反地,这种过于保守、不思进取的状态会丧失提升自我能力的动力和机会,导致村民习惯于这种“偷懒”生活方式,主体性内发动力不足。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导致脱贫观念陈旧。贫困乡村经济落后,教育投入难以保障,因此村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村民主体性的发挥受到限制。一是村民受教育水平低,村民无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受教育条件,此外,在村民中高学历较少且大多年龄偏大,所以科学知识的普及难以展开,接受各类新鲜事物比较困难。尤其是现在我国的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由知识经济构成的信息化时代,文化程度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非常重要。二是乡村缺乏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很多村民日子久了,难免不思进取,意志消沉,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做事的勇气和魄力。缺乏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不仅会导致贫困村民文化水平低、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形成自我封闭文化和自我满足,片面认为读书不如打工赚钱,从而导致部分村民过早辍学打工。三是村民的基本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投入到了现实的生产生活,因此无法使其在义务教育之后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科学文化素质差距进一步拉大。

3 培育村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

育德为“先”,培养贫困乡村诚信守法的良好风气。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要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主张健康、充实的生活文化,培育优良家风,与文明乡风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广大村民自强上进、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热情和信心,通过精神扶贫引导村民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上共同进步,使贫困村民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得到改善,拓宽村民的眼界。为了让贫困村民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引导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消解传统文化对村民保守心理和依赖心理的不良影响。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一是要传承以乡土为根、以农业为脉的农耕文明,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守望相助、家国安邦、天下己任的宗法集体主义思想的优良文化基因;二是要根据现代乡村实际,优化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村民文化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所营造的良好文化氛围,因此利用好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广播电视等设施势在必行。

育志为“体”,激发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在帮扶工作中要把帮助贫困村民提高知识水平、更新认知观念、克服依赖心理作为关键措施来抓,引导贫困村民自立自强、向上向善。尊重村民的首创精神,以此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同时加强对建设新农村能力的教育,开展村民素质培训,通过各种教育渠道,有效推动广大村民深化对脱贫攻坚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村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要把“扶志”作为首要工程来抓,帮助贫困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自力更生的进取精神,唤醒村民的角色意识、自主意识,心中有信仰,脚下才会有力量。对安于现状或坐等帮扶的村民,要结合村民个体实际情况,来探析其懒惰思想的成因,循序渐进地灌输正确脱贫的精神理念,有针对性地帮助村民制订详细可实施的脱贫计划;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村民,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采取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计入不良档案记录档案等方式进行惩戒,导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激励其改变现状,增强其不断改善生活的信心。

育魂为“要”,筑牢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阵地。激发村民的主体性,必须依靠乡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各项工作的主导者,因此要不断提高乡村干部党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基层党组织要牢牢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倾听村民主体的真实诉求,尊重村民首创精神,并维护好村民的切身利益,只有真正确立村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让村民感受到政府和党的关怀,从能重拾村民的自强自立和自尊自信;第二,推动基层干部与村民的良性互动,要加强为民务实思想建设,不断为村民办实事,给乡村带来收益,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要重点抓好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规划者、组织者;第三,要提高基层干部的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提升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提高基层党组织成员在党的知识、政治建设、社会治理、群众工作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使乡村干部党员队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成为集体脱贫、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领头羊。

猜你喜欢
村民主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